秦雪銳,陳永清,張同建
(1.宜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2.江蘇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在產學研合作中,知識產權合作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由于知識產權合作風險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嚴重制約了產學研合作的效率(馬水峰,2017)。產學研合作中的知識產權合作風險,是指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或者由知識產權引發的一系列不確定事件,是產學研風險的一種重要類型,存在較大的不可控性[1]。在中國產學研合作中,知識產權合作風險包括兩個基本類型:一是合作的一方侵犯了另一方的知識產權,二是合作的一方侵犯了共同的知識產權[2]。
產學研合作中知識產權合作風險治理一直是西方產學研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在中國也引起了同樣的關注,但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宋春艷(2016)認為,在產學研合作中,由于合作主體之間缺乏信任、溝通不暢、思維和態度不一致,導致知識產權面臨著流失或被侵犯的風險[3]。戴勇、林振陽(2018)認為,產學研合作中合作雙方的知識勢差可以引發知識產權合作風險,進而造成了產學研合作的效率損失[4]。嵇留洋、劉良燦(2018)指出,中國產學研合作中的知識產權糾紛包括兩種:第一是知識產權歸屬糾紛,包括專利權歸屬糾紛和專利申請權歸屬糾紛;第二類是技術合同糾紛,主要包括技術開發合同糾紛[5]。
互惠性經濟思想的興起為產學研合作中知識產權合作風險的治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互惠性理念最早出現于生物學研究領域,更為有效地解決了達爾文進化論中非親緣利他的存在性問題(劉杏忠等,2019)。20 世紀末,互惠性理念開始被社會科學領域所關注,逐步被心理學、經濟學和管理學所吸納,成為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前提假設,對以“理性經濟人”偏好為基礎的新古典經濟學產生了猛烈的沖擊,有效地解釋了許多當今經濟與社會環境下正統經濟理論所無法自圓其說的問題[6]。
產學研合作是一種典型的科技團隊之間的合作,可以引入互惠性的思想、理念和方法來解決產學研合作中知識產權合作帶來的風險問題。知識產權合作風險治理的直接結果提升了產學研項目的競爭力,因此,可以將互惠性參與、知識產權合作風險、項目競爭力納入同一研究框架,從而基于互惠性視角提出知識產權合作風險的治理策略,進而將中國產學研戰略推上一個更高的境界。
產學研主體互惠性參與是指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互惠性參與。在文章中,由于選擇企業和高校之間的產學研項目作為研究對象,因而參與主體指企業和高校。企業互惠性參與是指企業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不僅追求自身的利益獲取,也兼顧高校的利益獲取,同時對高校的關愛行為予以積極地回應。高校互惠性參與是指高校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不僅追求自身的利益獲取,也兼顧企業的利益獲取,同時對企業的關愛行為予以積極地回報(劉良燦等,2021)。因此,在本研究中,將產學研互惠性治理分為兩個要素:企業互惠性參與和高校互惠性參與。
產學研合作創新的知識產權合作風險大體上分為四類:一類是產權風險,是指合作雙方因知識產權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分歧而對產學研合作帶來負面影響的風險;二類是侵權風險,是指合作一方在故意或非故意的情況下違反約定,違規使用另一方提供的知識產權而給另一方帶來利益損害的風險;三類是成果流失風險,是指合作一方在故意或非故意的情況下將合作成果、秘密、機密泄露給第三方而給另一方帶來利益損害的風險;四類是成果實施風險,是指在合作成果實施過程中因一方的行為失當而給另一方帶來利益損害的風險(王懷祖、黃光輝,2015)。可見,知識產權合作風險的互惠性治理就是企業和高校的互惠性行為對產權風險、侵權風險、成果流失風險、成果實施風險的控制和約束。
在產學研合作中,企業的互惠性參與可以有效降低或化解知識產權合作風險。首先,企業的互惠性參與可以提高合作雙方的包容性。在產學研合作中,由于技術的不確定性或環境的復雜性,必然會出現一些必然性或偶然性的偏差。如果企業能夠從全局、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就能夠妥善處理這些偏差,維持有效的合作局面。如果企業被短期利益所迷惑,對這些偏差所帶來的利益波動斤斤計較,就會產生非必要爭議,進而增大產學研合作的阻力(Gustafason&Jarvenpaa,2018)。其次,企業的互惠性參與可以提高企業的利他意識,培育全局觀念,進而合理處理各種分歧和爭端。在任何一個產學研項目合作中,在知識產權的處置方面難免存在分歧和爭端。如果企業以大局為重、坦然面對,同時兼顧高校的利益獲取,就可以使許多沖突迎刃而解。再次,互惠性參與可以使企業甘愿放棄短期利益,進而使合作進入互惠循環狀態。企業短期利潤的放棄,并不會減少企業的長期利益,相反,從整個項目流程的視角來看,會增加企業的整體利益,這就是互惠性精華的展現和兌現。如果企業拘泥于自己短期利益的獲取而錙銖必較,就會給項目合作帶來破裂的隱患(孫忠強等,2019)。最后,互惠性參與可以提高企業的誠信意識,減少知識產權合作中的機會主義行為。當企業互惠性偏好萌芽并成長時,誠信意識也會相應提高。在產學研合作中企業誠信的薄弱對知識產權合作會帶來致命的傷害。當一方失信之后,另一方的誠信就會被削弱,甚至被摧毀,知識產權爭議就會愈演愈烈,協調成本就會直線上升。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1a:企業互惠性參與可以緩解知識產權合作中的產權風險;
H1b:企業互惠性參與可以緩解知識產權合作中的侵權風險;
H1c:企業互惠性參與可以緩解知識產權合作中的成果流失風險;
H1d:企業互惠性參與可以緩解知識產權合作中的成果實施風險。
在產學研合作中,高校的互惠性參與同樣可以降低或化解知識產權合作風險。如同企業一樣,高校的互惠性參與可以減少大量的非必要爭議、提高自身的利他意識、放棄自己的短期利益、提高自身的誠信意識,進而為知識產權合作風險的控制奠定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高校的互惠性參與還具有更高的互惠性價值。首先,高校的互惠性參與可以創建產學研互惠性合作系統,為知識產權合作創造有利的條件。一般而言,高校的互惠性視野超過企業,對互惠性合作價值的理解更為深刻,是互惠性合作系統構建的發起方和得力維護方。高校與企業之間合作的互惠性氛圍往往大于企業與企業之間合作的互惠性氛圍,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的互惠性理念較重(原馳等,2017)。其次,高校的互惠性參與可以激發企業的互惠性參與意識,使企業駛上互惠性參與的軌道,進而為知識產權合作掃清外圍障礙。當高校屢次對企業進行互惠性合作暗示或啟示后,企業也會認識到利己型合作的弊端,在知識產權合作中逐步放棄自己的利己主義行為,使大局觀念更為穩固。再次,高校的互惠性參與可以減少產學研合作中對知識產權的直接侵害。在中國產學研合作中存在著許多直接或間接對知識產權侵權的行為,如侵權、泄密、隱瞞、敲竹杠等,致使知識產權的功能無從發揮。如果高校率先對企業進行互惠性展示,就會消除雙方的戒備和隔閡,將侵害損失降低到最小[7]。最后,高校互惠性參與可以催生中國產學研互惠性合作市場的形成,為產學研中知識產權合作提供互惠性的溫床。互惠性是一種思潮、一種文化、一種管理模式,不僅對單一的產學研項目產生正向作用,而且可以影響整個產學研合作市場。據此,文章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2a:高校互惠性參與可以緩解知識產權合作中的產權風險;
H2b:高校互惠性參與可以緩解知識產權合作中的侵權風險;
H2c:高校互惠性參與可以緩解知識產權合作中的成果流失風險;
H2d:高校互惠性參與可以緩解知識產權合作中的成果實施風險。
在產學研合作中,如果知識產權合作風險得到有效治理,產學研項目的競爭力就會增強。首先,知識產權的產權風險治理可以提高項目競爭力。知識產權合作風險治理的結果體現在所有權更加清晰、使用權更加明確、收益權更加穩定、處置權更加合理等方面。顯然,根據科斯的產權理論,當這一切得到改觀之后,合作中的交易成本就會降低,項目競爭力的優勢就會顯現[8]。其次,知識產權的侵權風險治理可以提高項目競爭力。侵權風險治理的結果體現在合作的一方或雙方既不會侵害對方知識產權的成果,也不會侵害項目整體知識產權的成果,將知識產權的使用權約束在合約和倫理的框架之內。如果相互之間的侵害減少,項目質量必然會上升。再次,知識產權的成果流失風險治理可以提高項目競爭力。成果流失風險治理的結果體現在合作的一方或雙方不僅主動地為對方保守技術秘密,也會刻意保守項目整體的技術秘密,在不經對方允許的前提下不會擅自泄露給第三方。技術秘密無端流失越少,項目競爭優勢越穩固(Whah 等,2018)。最后,知識產權的成果實施風險治理可以提高項目競爭力。成果實施風險治理的結果體現在合作雙方在知識產權成果推廣中既遵從市場需求的變化,也信守合約的基本要求,不會自行逾越而損害對方的利益,才能使項目合作善始善終。成果實施風險存在著多樣性,控制難度較大,對項目競爭力的影響也較大。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3a:在產學研合作中,知識產權的產權風險治理可以增強項目競爭力;
H3b:在產學研合作中,知識產權的侵權風險治理可以增強項目競爭力;
H3c:在產學研合作中,知識產權的成果流失風險治理可以增強項目競爭力;
H3d:在產學研合作中,知識產權的成果實施風險治理可以增強項目競爭力。
(1)產學研主體互惠性參與要素分解
蒲勇健(2007)在Rabin 研究的基礎上,成功地將互惠性偏好植入委托—代理框架之中,證明了互惠性合作可以實現對“帕累托最優”的突破,被譽為“2007 年中國經濟學年會的一件大事”,開創了中國互惠經濟理論與實踐的新局面[9]。基于互惠性思想,企業互惠性參與要素分解的內容如表1 所示。

表1 企業互惠性參與要素分解
高校互惠性參與要素分解的內容如表2 所示。

表2 高校互惠性參與要素分解
(2)產學研知識產權合作風險要素分解
基于現有的研究,產學研知識產權合作中產權風險要素分解的內容如表3 所示。

表3 產權風險要素分解
基于現有的研究,產學研知識產權合作中侵權風險要素分解的內容如表4 所示。

表4 侵權風險要素分解
基于現有的研究,產學研知識產權合作中成果流失風險要素分解的內容如表5 所示。

表5 成果流失風險要素分解
基于現有的研究,產學研知識產權合作中成果實施風險要素分解的內容如表6 所示。

表6 成果實施風險要素分解
(3)項目競爭力要素分解
基于現有的研究,產學研項目競爭力要素分解的內容如表7 所示。

表7 產學研項目競爭力要素分解
研究采用李克特7 點量表測度法進行樣本數據收集,樣本單位為2018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12 月31 日之間完工的產學研項目。為了提高樣本數據的準確性,調查采用如下數據填答方式:一是企業的互惠性參與測度由高校來完成,因為高校對企業的測評具有相對的客觀性;二是高校的互惠性參與測度由企業來完成,因為企業對高校的測評具有相對的客觀性;三是知識產權合作風險和項目競爭力的測評與企業和高校雙方來同時完成,然后再取兩者的平均值。
本次數據收集自2021 年1 月1 日起,至3 月3 日結束。調研全部采用電子問卷的收集形式。經過調查,共獲取有效樣本400 份。
基于400 份樣本數據,文章利用SPSS18.0 軟件和Lisrel8.7軟件進行全模型檢驗,得出的檢驗結果如表8 所示。

表8 模型檢驗結果
根據檢驗結果可知,在中國產學研合作中,無論是企業互惠性參與、還是高校互惠性參與,均對知識產權合作風險產生了有效的治理作用,進而提升了產學研項目的競爭力。然而,由于中國企業互惠性參與和高校互惠性參與水平還較低,因此,互惠性參與對知識產權合作風險治理的效應還存在較大的延展空間。如果繼續提高合作雙方互惠性參與的意愿、強化互惠性參與的行為,知識產權合作風險的障礙就有可能得到明顯地克服,進而增強中國產學研戰略的整體競爭優勢。
第一,加大企業互惠性參與對成果實施風險的治理力度。在成果實施階段,主要以企業為主,容易導致其對高校知識產權的侵襲,致使產學研合作虎頭蛇尾,因此,一方面,高校應繼續堅持對企業互惠性理念的堅持和行為的引導,使企業繼續沿著互惠性思維的路徑前進;另一方面,企業也應加強互惠性自律,從長期合作、企業倫理、市場信譽維護的視角來維持對互惠性參與的自我激勵。此外,政府機構、行業協會、中介組織也可以積極加大對企業互惠性參與的引導,使企業保持持續的互惠性動力。
第二,加大高校互惠性參與對成果流失風險的治理力度。在產學研合作中,企業往往認為高校憑借技術優勢,對知識產權存在著直接或變相的壟斷行為,因此,高校應采取相應的彌補或應對措施。高校在知識產權的產權屬性上應盡量與企業達成明確的協議,避免后期的爭端,尤其是避免成果實施階段的爭端。高校在成果發表的時間、范圍、權限上要盡量與企業達成一致的協議,征求企業的意見,在企業允諾的前提下再施行,不能單方施行。有些項目知識產權對于企業后期的發展十分重要,高校在論文發表上更要慎重,避免對企業權益造成損害。
第三,繼續加大對企業和高校互惠性參與力度的培育。根據樣本數據特征分析和因子分析可知,企業互惠性參與和高校互惠性參與的力度普遍較弱,還存在一些功能缺失問題。盡管互惠性參與在知識產權合作風險治理中的作用已經有所顯現,但還有較為強勁的潛力有待挖掘。除了企業和高校自身努力之外,政府也應大力參與互惠性產學研市場的構建,培育互惠性競爭文化,引導互惠性競爭的方向,將互惠性偏好和市場競爭融合起來,反哺企業和高校的互惠性參與理念,為互惠性參與提供更為有效的政策支持。
第四,在互惠性參與的前提下,盡力減少成果流失風險和成果實施風險對產學研項目競爭力的侵害。盡管互惠性參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成果流失風險和成果實施風險的治理,但還不足以實現對這兩類風險的有效控制,未能完全扭轉這兩類風險對項目競爭力的削弱,因而需要輔以法律、制度、誠信等方面的建設和推進。互惠性是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的一種人性化發揮,需要依托于一定的法律、制度、文化條件。當前,成果流失風險和成果實施風險已經演變為產學研合作中知識產權管理所面臨的主要風險,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第五,將互惠性偏好的理念和行為引入產學研合作及知識產權合作風險治理的各種方式之中。互惠性參與僅是知識產權合作風險的一種治理方式,而知識產權合作風險還具有其他多種治理方式,但是,這些治理方式與互惠性參與治理方式之間并不對立,反而可以相互融合,更為有效地發揮出聯合性治理作用。互惠性是一種思想、一種文化、一種經濟思維模式、一種管理創新行為,與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高度吻合。其他各種治理方式一經與互惠性思維相碰撞,可能會閃現出耀眼的火花,極大地提升自身的治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