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良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腳步永不停歇。新的歷史翻開了篇章,迎來了新征程。10月16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他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世界科技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十年來,“嫦娥”奔月,“蛟龍”探海,大飛機夢圓,北斗全球組網,5G商用時代開啟,三代核電技術取得新突破……這些成果背后,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現了使命擔當。一支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科技王牌軍”不斷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自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來,中關村始終牢記自主創新的戰略使命,充分發揮科技體制機制創新試驗田作用,持續深化先行先試改革,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加快培育高精尖產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科技創新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伴隨著“從0到1”的原始創新突破不斷涌現、“從1到N”的科技成果加速落地,中關村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進軍步履不停。
作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張名片,中關村扛起了創新的使命。技術、產業、金融、人才的聚合,使中關村由“電子一條街”擴展至“一區十六園”,從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到全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再到分支機構遍布全國……如今,中關村成為我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2萬余家高新技術企業、400余家上市公司、102家獨角獸企業……中關村用創新巨筆繪就了時代宏圖。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關懷著中關村的發展。2013年9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走出中南海,“課堂”就設在中關村。“面向未來,中關村要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關村寄予殷切期望。
不負使命。十年來,中關村先行先試一批改革政策,并輻射全國:出臺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企業基礎研究支出加計扣除等新政,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制定實施科研經費28條、“科創30條”等政策措施,探索形成“揭榜掛帥”、科研經費包干制等改革舉措;為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辦理永久居留提供“直通車”,落實中關村國際人才20條出入境新政,集聚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才。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等一批“大國重器”在中關村破土而出;一批原始創新成果、前沿技術領域的諸多“全球首個”接踵而至;創新企業矩陣釋放活力。小米、百度、京東方等領軍企業,在智能制造、深度學習、半導體顯示等領域勇立潮頭;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軌道交通等11個細分產業政策加快落地,6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形成,中關村一區十六園成為北京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中關村從對標硅谷到走出北京、在全國多地開花結果,再到站在世界合作競爭的前沿,創新藍圖不斷延伸,創新之潮在這片熱土激蕩奔涌。按照規劃,到2025年,中關村示范區將率先建成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為北京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撐;展望2035年,中關村示范區將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和世界創新版圖重要一極,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戰略支撐。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要胸懷“兩個大局”,牢記“國之大者”,把學習宣傳貫徹二十大精神的成果,轉化為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三條主線”主責主業的新擔當、新作為,在科技強國建設中當好排頭兵,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