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溪順
隨著“十三五”的結束以及“十四五”的開局,我國壽險公司積極開辟發展新局面,推進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現階段發展的主旋律。我國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也啟發我國壽險公司對新時期發展之路的思考。根據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2021年銀保監會及其相關機構接受到的保險消費投訴達16.32萬件,同比增長129.13%,不利于保險行業形象的樹立,甚至會惡化整個行業口碑,抑制行業的發展。探究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對保險公司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隨著人們保險意識的增強,保險市場不斷擴大,公司保險業務利潤也在不斷提升,居民購買保險的意愿大幅提升。與此同時,人們對保險種類、保險內容、償付時效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期的客戶不再單純地關注一個公司的品牌效應,其從自身需求出發,綜合服務效率、服務水平等多種因素來選擇適宜的項目。對于我國保險公司而言,以客戶為中心是經營的核心,誠信是保險立業之本。比如,在大數據、信息化等技術的推動下,中國人壽也在積極推進其服務的智能化、線上化以及集約化。截至2021年年底,實現個人業務無紙化投保率達99.9%,個人保全和理賠e化率分別提升至88.3%和98.7%,保全智能審核通過率達99.1%等效果,便捷、高效的簽約、保全以及理賠等服務,極大地提高了客戶滿意度和體驗感,投訴案件大幅下降,為公司累計了大量忠實客戶,創造更多價值。
醫療保障是居民生活保障的重要一環,壽險作為基礎醫療保險的補充,也需積極參與到國家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中去。保險公司的發展戰略應切合我國提出的“健康中國”戰略,根據“一城一策”政策,在基礎的醫療保險保障上,為居民提供更多的保障手段,滿足各地醫療保障需求。另外,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發展策略不同,壽險公司在制定發展戰略時,也應結合各地分公司所在地區經濟戰略。比如像長江地區、粵港澳地區等,應圍繞國家提出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等來創新區域性產品,以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為原則,聚焦服務大局,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更好地發揮社會價值。
金融保險需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壽險公司也需持續推進和提高服務質量,擴充和豐富市場上的保險業務供給,重點關注新業態、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的發展,支持5G、新能源等新時期拉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產業,合理、高效地配置保險資金,助力“動力支柱”的創新發展。同時,提高對個體工商戶、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等在保險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力度,用更優質的服務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從而使得產業和經濟循環得以有效關聯,培養經濟增長新動力。
信息時代,科技技術、人工智能等的發展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其生活需求也在不斷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轉換,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了保險科技的蓬勃發展與轉型升級。反過來,科技創新也成為推動傳統保險企業實現突破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各保險公司也應強化科技先導作用,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與建設,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支撐作用,深化賦能價值創造,持續構建數字保險生態,更加精準地為保險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以中國人壽為例,在其最新業績發布中將“數字國壽”作為“六個國壽”的戰略規劃之一,提出要把科技創新作為公司改革發展的戰略性、關鍵性支撐,建設“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以數字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國壽,加快實現科技強司。
風險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在當前復雜的市場環境下,壽險企業必須要加強風險管理,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避免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或者是財務危機。結合壽險行業特點,一方面應建立健全投訴治理以及消費者保護機制,從消費者利益出發,為其提供全方位的貼心服務,降低投訴量。同時,聯合監管部門,不斷打擊、抵制“代理退保”黑業務,既要保護公司利益,也要能保護消費者權益,實現客戶和公司的共贏,才能更好地開拓市場,提高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反洗錢,加強洗錢風險防控,打造行業標桿,堅守住不發生區域性風險、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客戶的維護,隨著保險市場的不斷完善,人們保險意識的提升,壽險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和其保險保障能力有著直接關聯。一家壽險公司能否提供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保險保障需求以及能為客戶進行保險保障規劃等,是影響該壽險公司業務拓展、客戶維系的關鍵。新時期,壽險行業應持續堅守以客戶為中心的發展戰略,以誠實經營為本,以客戶需求為落腳點,提供多元化的保險項目服務,始終以保障人們的生活為出發點,不斷提升保險服務水平、運營質量和管理效率,讓保險成為居民保障生活的貼心選擇。而且在“十四五”發展規劃下,壽險公司的業務發展也需考慮到目前國家所提倡和推進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求,以此為依據,合理制定長期發展戰略,推進公司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銀保監會發布的保險投訴數據來看,保險行業發展良莠不齊,尤其保險公司目前多采用保險代理公司銷售的模式下,部分銷售人員為了業績故意隱瞞關鍵保障信息或夸大保險保障,誤導居民投保,最后將“惡果”反饋給保險公司。因而,要想推進保險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還需做好監管治理工作。一方面,國家應加大對保險違規處罰力度,對涉及侵害消費者權益、實施不正當競爭的違規人員,追究其相關責任,并完善保險公司退出機制,對存在違法違規問題的機構,應嚴厲斥責,強制要求退出行業。另一方面,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保險公司需定期披露其經營信息、風險信息等,提高保險行業透明度。另外,還需完善保險銷售服務管理體系,強調保險公司在保險銷售中的主體地位,嚴格規范保險代理人或公司的入場資質,加大服務質量監測和整改力度。
保險作為特殊的金融產物,其長期的保險機制,使得保險資金具有較長留存周期的優勢,尤其是隨保險市場的不斷完善,人們保險理念的增強,壽險作為另類的風險規避手段,將逐漸在人們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這也意味著保險公司的保險資金量會更加龐大,在這些資金的“保險期”內,合理利用資金也是保證保險公司經營收益最大化的重點內容。結合現代化發展現狀,壽險公司需樹立長期投資、穩健投資以及價值投資的投資理念,并在強大的風控能力和投資能力下,合理利用資金期限來選擇投資項目,在保證自身經營穩健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提高對新興產業、重點建設產業等的投資力度,深入實體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提升我國經濟的創新能力和中長期發展的韌性。
在進入新常態發展后,人口老齡化問題引發出了一連串影響,國家財政在解決居民養老問題上存在著較大的壓力,利用保險金融來解決“未富先老”難題是可行的,現階段國家也在大力推進養老金改革。對于我國壽險公司而言,參與養老金改革是其發展的一個重要機會,通過提供和豐富養老保險等具備養老功能的產品,并從產業鏈角度出發,輻射到養老醫療等行業,整合醫護資源、養老資源等,開辟養老醫療有機結合的新局面。
進入“十四五”發展時期后,我國壽險行業的發展要緊隨國家戰略政策。目前,鄉村振興發展計劃仍在繼續,尤其是相比城市區域,鄉村地區的保險金融業務不切合實際居民需求的問題突出,而鄉村地區又是未來重要的壽險市場,開發潛力較大。為此,我國壽險公司還需進一步豐富保險供給,推進小額保險項目、農民健康保險等業務,在居民可承受的經濟范圍內,提供優質的保險保障服務,滿足農村農民對保險保障的需求,讓農民買得起、愿意買。由此一方面響應了國家大力發展鄉村經濟的政策號召,為鄉村振興、全面脫貧提供助力,另一方面也開辟了更多的市場份額,為公司謀得更多客戶群體,促進公司發展。
信息化時代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數字化和智能化是未來企業管理的必然趨勢。在新時期發展過程中,壽險公司也需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力度,不斷引入云計算、云平臺等信息技術,構建以產品為中心的科技運作機制,打造全流程、全范圍數字化管理新布局,開創智能化商業新模式,豐富各類app功能、模塊等,為承保、保全等業務的全流程電子化提供有力支持。比如在新冠疫情時期,中國人壽就借助現有的系統軟件,創新無接觸的保險“空中客服”,實現無接觸保險承保,居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貼心的保險服務。
綜合當前市場和政策環境來看,壽險行業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不過隨著我國進入新常態發展時期,壽險公司也面臨著機遇和風險并存的挑戰,壽險公司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在鞏固“穩”的基礎上,保持“進”的態勢。為此,企業不能單聚焦于業務拓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手都要抓。企業的發展必須主動融入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持續服務于實體經濟,全力支持全面脫貧和養老改革,根據相關需求,豐富和提供多元化的保險供給,不斷提高自身保險保障能力,并能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優化管理流程、體系等,才能補短增強,更好地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實現穩健、可持續經營,為國家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