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鏜志
(成都市新都區婦幼保健院麻醉科 四川成都 610500)
妊娠期高血壓為產婦常見并發癥,以蛋白尿、高血壓為主要臨床表現,易對產婦全身多處器官造成損傷,嚴重影響產婦與胎兒生命安全[1]。多數妊娠期高血壓產婦選擇剖宮產方式進行分娩,可有效降低產婦與新生兒死亡率。研究表明,血流動力學與手術成功率密切相關,麻醉方式的選擇對于改善產婦血流動力學指標至關重要。硬膜外麻醉是常用麻醉方式之一,雖然可減輕手術疼痛感,但起效慢,無法達到理想效果[2]。腰硬聯合麻醉保留腰麻麻醉與硬膜外麻醉優勢,可充分彌補二者的不足[3]。本文通過對116 例產婦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對麻醉效果的影響。結果匯報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1 月我院行剖宮產分娩的妊娠期高血壓產婦共計116 例,按照隨機摸球法分成觀察組(58 例)與對照組(58 例)。
觀察組年齡23~39 歲,平均(29.74±5.62)歲;孕周35~39 周,平均(37.24±1.79)周;體重55~73 千克,平均(63.18±4.53)千克;初產婦37 例,經產婦21 例。
對照組年齡24~38 歲,平均(30.54±5.85)歲,孕周36~41 周,平均(37.96±1.84)周;體重54~75 千克,平均(63.55±4.62)千克;初產婦35 例,經產婦23 例。
兩組產婦上述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
納入標準:(1)經血壓、B 超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為妊娠期高血壓者;(2)產婦臨床基本資料齊全,具有良好的手術指征者;(3)產婦知情同意者。
排除標準:(1)合并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障礙者;(2)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3)合并其他類型妊娠期并發癥者;(4)合并精神性疾病,認知功能異常者;(5)對麻醉藥物存在不良反應者;(6)依從性較差或中途退出者。
兩組產婦均進行擴容、解痙、降壓等常規治療,給予其常規持續性吸氧,在手術過程中,采用心電監護儀對產婦生命體征進行全程監測。
對照組采用硬膜外麻醉。幫助產婦建立靜脈通道,取其側臥位,對產婦皮膚進行清潔消毒,選擇L2-3位置進行硬膜外穿刺并留置導管,將濃度為0.5%的3 毫升鹽酸利多卡因(西安迪賽生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61020714)在此部位注入,觀察5 分鐘無異常反應后注射10 毫升濃度為0.75%的鹽酸羅哌卡因(山東華信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053),并對產婦手術體位進行調整。
觀察組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在選擇L3-4部位進行硬膜外穿刺后,于蛛網膜下腔進行穿刺,如若出現腦脊液,將濃度為0.5%的鹽酸羅哌卡因注入其中,用量為3 毫升,同時將腦脊液回吸,將4 毫升濃度為0.75%的鹽酸羅哌卡因從硬膜外注入,并根據實際情況對手術體位進行調整。
(1)麻醉效果:對麻醉起效時間進行統計,統計麻醉藥物劑量,對疼痛程度進行評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總分0 分(無痛)-10 分(劇痛),得分與疼痛呈正比。(2)血流動力學指標:麻醉前、麻醉后15 分鐘對產婦收縮壓、舒張壓及心率進行測定。(3)比較兩組凝血指標,在麻醉前、麻醉后15 分鐘分別采用凝血分析儀對凝血酶時間(TT)、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進行測定。
錄入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肌肉松弛情況)顯示方式為[n(%)]、χ2檢驗,計量資料(麻醉效果、血流動力學指標、凝血指標)顯示方式為()、t 檢驗,以α=0.05 為標準,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較對照組麻醉起效時間更短,麻醉藥物用量更少,VAS 評分更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

表1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
組別 例數 麻醉起效時間(min) 麻醉藥物劑量(ml) 疼痛程度(分)觀察組 58 5.47±1.04 3.19±1.04 1.39±0.42對照組 58 10.98±2.71 11.78±1.26 2.73±0.66 t 14.456 40.042 13.045 P 0.000 0.000 0.000
在心率、收縮壓、舒張壓水平上,兩組麻醉前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麻醉后15 分鐘較麻醉前明顯更低,P<0.05,但觀察組較對照組明顯更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麻醉前比較,aP<0.05。
心率(bpm) 收縮壓(mm Hg) 舒張壓(mm Hg)麻醉前 麻醉后15min 麻醉前 麻醉后15min 麻醉前 麻醉后15min觀察組 58 94.24±8.87 86.82±6.63a 145.79±8.62 129.32±8.56a 89.26±6.42 78.57±5.95a對照組 58 94.69±8.82 79.95±6.47a 146.42±8.75 114.53±7.98a 89.78±6.49 67.13±5.71a t 0.274 5.648 0.391 9.625 0.434 10.565 P 0.785 0.000 0.697 0.000 0.665 0.000組別 例數
在TT、PT、APTT 上,兩組麻醉前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與麻醉前比較,麻醉后15 分鐘明顯更長,P<0.05,但觀察組較對照組明顯更短,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凝血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凝血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麻醉前比較,aP<0.05。
TT PT APTT麻醉前 麻醉后15min 麻醉前 麻醉后15min 麻醉前 麻醉后15min觀察組 58 14.17±1.05 15.98±1.26 12.56±1.17 14.49±1.06 28.37±1.79 33.14±1.95對照組 58 14.22±1.09 18.04±1.33 12.68±1.21 16.35±1.42 28.61±1.85 37.18±2.07 t 0.252 8.563 0.543 7.994 0.710 10.819 P 0.802 0.000 0.588 0.000 0.479 0.000組別 例數
妊娠期高血壓對產婦與胎兒的危害極強,主要特征為妊娠前血壓正常,而妊娠期間血壓處于高水平狀態[4]。該病影響因素較為復雜,致使機體出現缺氧、缺血,導致血容量降低,引起全血及血漿黏度升高,阻礙微循環灌注,加大血管內凝血發生風險,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臨床通常采用剖宮產方式幫助產婦提早分娩,由于手術對機體刺激性較強,易引起強烈應激反應。因此,麻醉方式的選擇對手術成功與否尤為重要[5]。
腰麻麻醉具有起效快等優勢,是臨床常用麻醉方式之一,但該方式作用時間較短,嚴重影響產婦血流動力學,容易導致低血壓、術后頭痛等的發生,安全性較低[6]。硬膜外麻醉可對平面起到阻滯作用,延長麻醉效果,但難以達到理想的鎮痛效果,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腰硬聯合麻醉通過腰麻與硬膜外麻醉相結合,既保留前者起效快的優勢,同時可延長藥效發揮時間,作用效果良好[7]。本研究中,觀察組麻醉效果與對照組比較,前者麻醉起效時間明顯更短,麻醉藥物劑量明顯更少,VAS 評分明顯更低,究其原因是腰硬聯合麻醉在蛛網膜下腔直接注入麻醉藥物,快速對脊神經起到麻醉作用,減輕手術地撕扯感,減少藥物用量。
本研究中,麻醉后15 分鐘TT、PT、APTT 等凝血指標較麻醉前均明顯延長,但觀察組指標較對照組明顯更短,這提示腰硬聯合麻醉可有效降低對產婦凝血功能的影響。究其原因,在妊娠后期產婦存在腰椎代償性前屈狀況,腰硬聯合麻醉可有效提高產婦麻醉平面,充分擴張椎管內靜脈叢,作用于椎內管及蛛網膜下腔,促使其變窄,有助于縮小內部容積,可使麻醉藥物在機體內迅速擴散,在提高麻醉效果的同時,從而減小對凝血功能的影響。腰硬聯合麻醉通過在蛛網膜下腔將麻醉藥物直接送入,有效促進血管擴張,增加血管內組織間液流入量,快速作用于脊神經,使藥效迅速發揮,對交感神經起到良好的阻滯效果,充分促進血管痙攣狀態的緩解。同時,腰硬聯合麻醉可對麻醉平面進行有效控制,促使產婦血液供應量在手術過程中保持良好狀態,促進機體血液循環維持穩定,從而使肌肉松弛達到良好效果,有效減輕手術對機體的拉扯感。
綜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壓剖宮產產婦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可充分促進麻醉效果的提高,有助于產婦肌肉松弛,對血流動力學指標及凝血指標的影響較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