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麗 李海霞 通訊作者
(江蘇省泰州市人民醫院 江蘇泰州 225300)
有報告指出,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變化,軀體脊柱功能出現明顯障礙,導致其運動功能受限,無法自主生活。糖尿病是臨床確診率較高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多數患者體內血糖指標異常上升,胰島素分泌功能障礙,臨床控制不及時會誘發多種并發癥,對患者身體危害較大。于脊柱外科就診的患者,其在運動受限情況下無法代謝血糖,導致手術治療期間的創口無法愈合,易造成感染、出血等不良并發癥,影響患者的康復效率,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嚴重者會誘發外周神經病變[1]。所以,針對脊柱外科糖尿病患者手術治療期間采取適當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以往,臨床患者經環境指導、用藥管理、術前訪視、術中配合、情緒疏導等護理后血糖指標未改善,導致患者術后康復質量下降,護理價值不高。圍術期綜合護理是臨床出現的新型護理干預措施,其針對脊柱外科糖尿病患者圍術期的護理需求進行分析,堅持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重視對患者的細節護理管理,保證護理質量,獲取患者的信任,提升護理滿意度。為此,收納在院的50 例脊柱外科糖尿病患者,匯總圍術期綜合護理實施后患者滿意度、不同時期血糖水平、創口愈合情況指標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匯報見下文。
抽取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我科收治的脊柱外科糖尿病患者50 例開展分析研究,分組方式:以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25 例。
對照組男性13 例,女性12 例;年齡44~78 歲,均值(61.23±1.34)歲;病程2~8 年,均值(5.56±1.88)年;手術類型:胸椎手術者1 例,腰椎手術者20 例,頸椎手術者4 例。
實驗組男性14 例,女性11 例;年齡44~77 歲,均值(60.89±1.42)歲;病程1~9 年,均值(5.54±0.73)年;手術類型:胸椎手術者1 例,腰椎手術者19 例,頸椎手術者5 例。
對比分析50 例患者性別、年齡基線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基礎資料完整者;心肺功能無異常者;可定期復診者;認知無異常者;簽訂知情表者。
排除標準:遺傳性精神異常者;全程實驗未完成者;與臨床診斷評估不匹配者;有手術禁忌癥者;患有惡性腫瘤疾病者;患有顯著糖尿病并發癥者;無法使用胰島素者;依從性差者。
傳統護理(對照組):臨床需在術前進行訪視,了解患者身體狀態;術中加強和術者的配合,密切注意患者各項體征;術后實施對癥護理。
圍術期綜合護理(實驗組):(1)基礎護理。臨床需指導患者定期觀察患者血糖指標,學習自測血糖數值,每日對胰島素劑量進行調整;術前做好血糖控制、術中加強對患者各項數據分析、術后實施針對性護理。(2)飲食管理。臨床需觀察患者的營養需求,為其制定針對性的進食方案,多以奶制品、豆制品、蔬菜、高纖維化、水果為主,不可進食刺激性食物,堅持少食多餐。(3)情緒疏導。使用SAS、SDS 量表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通過多種形式如參與戶外活動、聽廣播、參加大會、看視頻、做游戲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告知患者適當的發泄情緒。(4)知識教育。指導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誘發因素、用藥重要性、并發癥情況、注意事項、護理內容、手術流程、手術重要性等,采取圖書角、發放手冊、看視頻、召開例會等方式加強對患者的宣教,依據患者的護理需求、文化層次等進行知識宣傳。(5)藥物管理。在患者用藥期間,臨床需重視對患者用藥方式、劑量的監督管理,告知其遵醫囑用藥,觀察患者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情況,一旦出現異常反應需及時上報醫師處理。(6)運動指導。依據自身耐受度適當開展運動鍛煉,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打太極、快走、慢跑、做體操等,并告知家屬在患者運動期間一同陪同,避免患者出現不良意外事件等。(7)術后護理。待手術完成后,指導患者保持去枕平臥姿勢,將頭部偏向一側,避免口腔分泌物回流造成窒息或肺部感染;對患者血糖指標進行24 小時動態監測,實施針對性處理;評估患者術后創口疼痛情況,可通過藥物鎮痛、物理鎮痛進行管理,改善患者康復效率,減輕患者疼痛感。
(1)創口愈合率:匯總創口愈合、創口延遲愈合情況。
(2)血糖指標:觀察患者干預前后不同時期血糖水平。
(3)患者滿意度:利用滿意度調查問卷分析患者的滿意度情況,分值100 滿,不滿意:分數<90 分,比較滿意:分數≥90 分,<95 分,非常滿意:分數≥95 分,三者和數據乘以100%為總滿意度指標。
對本文患者例數、患者滿意度采取%統計,給予χ2值統計,患者的年齡、病程、創口愈合情況、血糖指標采取()統計,對數據均開展SPSS21.0 匯總,對卡方值、t 值、P值進行分析,P<0.05 則統計學有意義。
實驗組、對照組創口延遲愈合、創口愈合人數對比前者最優,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創口愈合情況(%)
經評估,空腹血糖、餐后2 小時血糖數據對比實驗組更符合臨床標準,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餐后2 小時血糖、空腹血糖對比分析
患者滿意度評估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管理滿意度(%)
經試驗調查分析,臨床糖尿病患者確診依據多為血糖水平變化,一旦患者空腹血糖數值≥7.0 毫摩爾/升或餐后2 小時血糖≥11.1 毫摩爾/升表示患有糖尿病。該病作為臨床確診率較高的代謝異常慢性病,臨床需長期用藥控制,一旦血糖水平不穩定會導致腎臟、心臟、神經功能、運動功能等多器官功能受損,從而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患者的生存率[2]。脊柱外科患者需經過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但受到患者血糖指標異常的影響,術后創口愈合效果較差,極易誘發不良并發癥,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影響患者的康復周期。所以,針對脊柱外科手術期間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需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護理干預,穩定患者的血糖指標,改善患者的術后康復效率,減少不良并發癥的發生,推動患者在短時間內恢復軀體健康[3]。常規護理在圍術期多關注患者術前情緒、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各項生命指標等護理,忽視患者實際血糖數值、護理需求等,護理效果不理想。
圍術期綜合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模式之一,臨床應用期間堅持以患者為護理核心,重視對患者實施全面、科學的控制,保證整體護理效果,提升患者康復效率[4]。文章數據指標匯總可知,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數據對比實驗組更符合臨床標準,實驗組、對照組創口延遲愈合、創口愈合人數對比前者最優,患者滿意度評估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脊柱外科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穩定后創口愈合效率上升,保證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提升臨床治療效果,進一步穩定患者的身心狀態,恢復患者的軀體功能。此外,脊柱外科糖尿病患者活動受限,圍術期綜合護理期間需加強對患者運動管理和知識宣教,在保證患者血糖指標、營養狀態、分泌代謝的情況下提升對患者疾病的重視,引導患者盡早下床鍛煉,提升患者的機體免疫力,保證機體胰島素的分泌[5];同時,綜合護理指導患者重視日常用藥,按照自身血糖水平對胰島素劑量進行調整,從而保證患者疾病的穩定性。其他學者研究分析可知,對脊柱外科糖尿病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綜合護理后具有一定對比意義,觀察組、對照組在護理有效率、生活質量、創口愈合效率、并發癥發生率、空腹血糖、餐后2 小時血糖指標上對比前者優于后者,數據結論與本研究結果一致[6]。所以,和傳統護理對比,圍術期綜合護理實施后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上升,并保證患者術后康復效率,減少不良并發癥的發生,提升手術安全性。
綜上所述,圍術期綜合護理對脊柱外科糖尿病患者臨床應用后取得一定療效,患者創口愈合較快,血糖指標較穩定,護理滿意度較高,臨床可加大樣本量進行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