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蕾 汪勤 通訊作者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江蘇南京 210000)
急診科屬于危重癥患者初步進行搶救的科室[1]。在進行初步搶救后,依然有很多未知情況存在,診斷結果并未明確,需結合其他科室完成相關檢查與輔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預防病情惡化,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2]。所以危重癥患者完成初步搶救后,大多需進行轉運。但患者病情嚴重,轉運風險較高,若未做好轉運期間的護理工作,或出現護士操作不當現象,則可才導致嚴重并發癥發生,或導致患者死亡。臨床調查[3]指出,做好急診科危重癥患者的院內安全轉運工作,可提升患者的存活率,挽救患者生命。基于此,本文以收治的160 例危重癥患者為對象,探討安全轉運護理模式的效果。報道內容如下。
選取2020 年7 月~2021 年12 月醫院收治的160 例急診科危重癥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抽簽法分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0 例。
對照組男性51 例,女性29 例;年齡19~76 歲,平均(47.69±12.45)歲;疾病:腦血管意外31 例,呼吸衰竭20 例,急性心肌梗死15 例,嚴重創傷10 例,消化道出血4 例。
觀察組男性49 例,女性31 例;年齡20~76 歲,平均(47.95±12.46)歲;疾病:腦血管意外29 例,呼吸衰竭21 例,急性心肌梗死16 例,嚴重創傷11 例,消化道出血5 例。
兩組資料對比,P>0.05,可進行對比。
納入標準:(1)急診入院,屬于危重癥者;(2)意識清晰,神志狀態良好者;(3)同意參與研究者。
排除標準:(1)處于昏迷狀態或植物生存狀態者;(2)已經喪失生命體征者;(3)家屬放棄治療者。
對照組應用常規轉運護理模式。結合急診科現有轉運程序及轉運標準,將患者轉運到相應科室,若轉運期間發生并發癥,第一時間進行救治并尋求醫護人員幫助。
觀察組應用安全轉運護理模式。
(1)風險評估。在患者轉運之前必須進行充分病情評估,系統收集患者的各項臨床資料,評估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與生命體征變化,明確患者是否具備相應的轉運條件,并將評估結果反饋給主管醫師。護士還需密切評估、了解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明確相關體征是否穩定,明確患者的異常檢驗指標是否進行對癥處理,明確患者的病情是否穩定。護士還需充分評估、預見分析患者轉運期間可能發生的各項潛在性安全隱患,并在第一時間進行應急處理,或在轉運之前預見性的采用有效措施消除相應影響因素,比如再次檢查管道安置、通暢情況,提供必要急救設備。若患者存在生命體征不穩定現象,但診斷性檢查或是治療是必須操作時,則由主管醫師陪同進行轉運。在低年資護士并未確定評估結果準確可靠的情況下,安排當班主張進行輔助評估,明確患者的實際評估結果與病情變化,并將轉運期間可能發生的風險、潛在意外一一告知患者與家屬,明確指出患者轉運的目的,獲得患者、家屬的理解,維護患者、家屬的知情同意權,預防醫患糾紛發生。
(2)完善轉運流程。①急診科需定時進行醫護人員培訓活動,分批次、分層次、分類型安排醫護人員進行轉運,比如主管醫師需具備較強的病情評估能力,培訓內容以各類疾病癥狀表現、病理變化、安全轉運要求及注意事項為主,普通護士則需具備病情初步評估能力、輔助安全轉運能力,培訓內容以安全轉運注意事項、危重癥轉運要求標準與注意事項、危重癥轉運常見不良現象等。在培訓活動舉辦前,培訓活動組織人員需總結分析上次培訓活動-此次培訓活動期間發生的危重癥轉運不良事件,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針對相應問題明確醫護人員的不足,基于不足之處調整培訓活動內容,保證醫護人員經相應培訓活動后,使病情評估與安全轉運能力顯著提升。考慮到危重癥患者數量日益增多,對安全轉運要求日益升高,急診科還需選取典型危重癥病例,舉辦情景模擬活動,安排醫護人員進行情景演練,不斷強化醫護人員的轉運突發情況應急能力,持續提升危重癥轉運安全性,減少轉運不良事件的發生率。②預見性處理:危重癥患者轉運期間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并發癥是加重患者病情,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通過病情評估明確患者的轉運風險因素及容易發生的不良事件,積極通過預見性處理措施,無疑可有效降低相關風險,保障轉運的安全。比如,轉運前評估患者的呼吸,主動清除呼吸道中分泌物與異物,保證呼吸道處于通暢狀態;轉運前評估患者血氧飽和度及呼吸狀態,若患者血氧飽和度低、呼吸困難,則需及時給予氣管插管維持通暢氣道,預防轉運期間呼吸衰竭;若是嚴重創傷患者,有明顯出血部位,轉運前需妥善包扎患者的出血部位,及時進行止血治療與輸血治療,若患者發展到失血性休克還需進行擴容治療;若患者出現心力衰竭,還需及時調整心血管活性藥物泵注速度,保證用藥穩定有效。若患者病情十分危急,需提前和相關人員溝通好,開放綠色通道,優先病情危急患者診斷檢查,縮短患者的等待檢查時間,爭取患者的黃金救治時間。轉運前需及時通過電話等有效聯系方式通知相應科室,將患者情況反饋給相關科室,讓相關科室有充足時間準備,及時做好患者的接待準備與照護準備工作。③轉運期間若發現患者有病情變化,需冷靜沉著地進行對癥處理,并指導患者家屬輔助搶救,積極尋求醫護人員的幫助。若患者有嚴重并發癥發生,在將患者送入就近科室進行搶救,爭取搶救時機,保障患者生命。④到達轉運目的地后,轉運護士需和病房責任護士做好床頭交接工作,保證交接內容的完善性,并主動向患者、家屬介紹病房責任護士身份,幫助患者與家屬盡快熟悉病房責任護士,盡快適應病房治療護理。
(1)轉運并發癥,包含供氧中斷、管道脫落、管道堵塞、心搏呼吸驟停、呼吸困難/窒息五項。(2)轉運滿意度,應用急診科轉運滿意度評分評估,評估項目包含服務態度、專業操作、信息反饋、轉運準備、應急能力五項,單項總分10 分。
研究涉及的計數資料(轉運并發癥)與計量資料(轉運滿意度)錄入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
觀察組有3 例發生轉運并發癥,對照組有12 例發生轉運并發癥,觀察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轉運并發癥[n=80 例,(n,%)]
觀察組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轉運滿意度(n=80 例,,分)

表2 兩組轉運滿意度(n=80 例,,分)
組別 服務態度 專業操作 信息反饋 轉運準備 應急能力觀察組 8.97±0.73 8.93±0.72 8.95±0.72 8.90±0.71 8.92±0.71對照組 8.02±0.64 8.09±0.66 8.05±0.65 8.00±0.63 8.10±0.64 t 值 5.443 5.092 5.276 5.571 5.891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危重癥患者對臨床診斷、檢查、治療、轉運有很高要求[4]。但因患者病情變化迅速,病情十分嚴重,為幫助患者維持正常生命體征,急診入院后多在急診科進行就地搶救,在患者病情相對穩定、生命體征相對平穩后,將患者轉運至相應科室進行對癥治療[5]。部分患者需要進行較多檢查,為保證急診救治的有效性,往往需要在初步搶救后轉運,進行詳細檢查,結合詳細檢查展開針對性、細致性救治,提升患者的整體救治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危重癥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導致患者具備較高的轉運風險。要保障危重癥患者的生命安全,則需針對轉運風險,提供相應的安全轉運護理服務,提前將風險降到最低,提升轉運時的患者安全。
安全轉運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急診科轉運護理模式,要求以患者為中心,以提升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安全性為目的,要求通過相關護理措施降低轉運影響因素[6]。通過護理培訓,可不斷提升醫護人員的轉運技能與轉運水平,促使醫護人員嚴格按照安全轉運制度進行轉運工作,督促醫護人員針對轉運影響因素進行預見性處理,明確轉運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與床頭交接內容,強化醫護人員的整體轉運能力。通過情景模擬演練,還可持續提升醫護人員的轉運能力,讓轉運人員具備一定的應急能力,有效預防轉運不良現象的發生率。
綜上可知,急診科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期間實施安全轉運護理模式,可獲得顯著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