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梓
摘 要:武威具有豐富的地方歷史課程資源,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適當引入學生耳熟能詳的地域歷史文化資源,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傳承家鄉文化,樹立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文章概述武威鄉土歷史文化資源,探討武威鄉土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的途徑,分析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指出鄉土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原則是立足真實、立足課堂、立足學生。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地域文化資源;武威;歷史文化;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G633.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9-0053-04
地域歷史是與國家通史相對而言的一個概念,也稱本土歷史、區域歷史、鄉土歷史。一方面,地域歷史文化是國家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域歷史又有其獨特性。歷史教師在課堂講授國家歷史的同時兼顧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就需要深度挖掘、開發設計、合理選擇當地符合國家課程標準、學生實際需要的歷史課程資源。本文主要對地域文化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一、武威鄉土歷史文化資源概述
武威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曾是河西軍政中心、五涼古都,這里曾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及唐初大涼的都城,也是西夏的陪都,以后歷朝為郡、州、府治。明朝政治家馬文升直截了當地指出:“則甘涼地方,誠為西北之重地也。”歷史學家趙儷生曾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涼州稱為“具有全國意義上的三大重要據點之一”,陳寅恪也高度贊揚“秦涼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魏、齊、隋唐之制度,承前啟后,繼絕扶衰”。它還是古代溝通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的樞紐,絲綢之路上重要的節點城市。田澍指出,自漢代開始,東起武威、西至嘉峪關的河西走廊在國家安全中發揮著連通西域、穩定西北邊疆和鞏固中原的獨特功能,與大一統國家的安全息息相關。武威在內的河西走廊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重要地位也造就了很多歷史名人,真可謂“地靈人杰”,除了有賈詡、馬超、任延、張軌、鳩摩羅什、沮渠蒙遜、陰仲達、李益、薩迦·班智達、余闕、張澍、牛鑒、李銘漢等歷史名人外,雷臺銅奔馬、武威文廟、鳩摩羅什寺、天梯山石窟、西夏碑、白塔寺、李銘漢故居等歷史文化景點更是具有全國影響的武威文化名片。武威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涼州”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地和詩歌創作中的典型意象。著名的涼州詞、西涼樂、西涼伎、葡萄酒也是這座城市的名片,武威對保存傳播傳統文化、溝通整合東西方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為更好地保護、挖掘和傳承甘肅省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甘肅省政府將武威文廟、武威市古鐘樓、武威市羅什寺歷史文化街區列為甘肅省第二批歷史文化街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武威,是一座“崇文尚德、包容創新”的城市,有著“天馬行空、自在武威”的文化旅游品牌。
二、武威鄉土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的途徑
豐富的武威歷史文化為課堂教學和地域歷史文化有機結合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歷史課堂教學適當穿插地域文化資源既能補充統編教材的不足,又能使學生在了解和品味家鄉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他們熱愛家鄉、傳承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
統編教材很難照顧到地域性的歷史,而地方歷史文化是具體的,對學生而言是身邊的、可感知的真實材料。作為青少年日常學習的場所,學校如何讓歷史學習與本校德育相結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廣大青少年對考古學、紅色歷史的認知,增加學生對家鄉歷史文化遺產的熱愛,是一個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常規歷史課堂受時間、地點、形式、教學進度、教學評價等制約,較為單一。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社團活動、活動課程、校本課程、研學旅行、場館參觀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興趣,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
事實上,武威已有一些中小學校通過與博物館、紀念館合作,以校本課程、校園社團、研學實踐、講座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走近家鄉歷史的機會。(1)武威市博物館、西夏博物館精心制作的“?!鞭D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資源走進新城區第一小學、武威第十八中學,以圖片、視頻的形式介紹了館藏文物,尤其是包含十二生肖元素的文物,如銅奔馬、墨繪木牛車、石雕臥羊、彩繪金雞木版畫等。當地博物館引導青少年主動走進博物館大課堂,拓展博物館社會教育領域,將優秀展覽和精品課程帶到青少年身邊,讓“文物走出去”。武威是長城資源大市,境內三縣一區均有長城分布。涼古段、民勤段、天祝段三個特色展示路段,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錄。為破解學生對長城的認識僅限于書本的難題,武威市博物館開發以長城保護宣傳為主題的體驗式課程,讓學生感知長城文化、領悟長城精神,做新時代的長城守護者。(2)武威六中、武威十八中都研發了歷史校本課程。武威文化燦爛河西寶卷、涼州賢孝、華銳藏族民歌、涼州攻鼓子、嗩吶藝術、天祝土族安召、皮影戲、涼州半臺戲等民間優秀傳統藝術光彩照人。武威十五中發揮地方歷史文化優勢,成為省內唯一的非遺傳承示范校,該校組織學生走進涼州醋文化博物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古浪戰役紀念館、八步沙劉老漢治沙紀念館、涼州會談紀念館等,充分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的綜合育人屬性和地域特色文化的特殊育人功能,拓寬了“非遺”傳承渠道。(3)近年來,武威十八中花大力氣整理校史資料,搜集口述史料、文獻史料、老照片等,編寫《武威第十八中學校史》《武威十八中》《鳳凰臺》等校史校報???,精心建設“鳳凰臺校史館”。這些都為校史史料的運用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物證和平臺。學校還利用(鳳凰臺校史館)開展武威教育變遷史、紅色主題黨史教育等。將校史史料融入歷史教學中,不僅讓學生可直接觸摸、體驗身邊熟悉而鮮活的歷史,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實現“學史明智”“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長達 106年的校史涉及近現代中國的教育史,民族工業的興衰史,近現代革命史、文化史等,這些史料作為“史料實證”素材能夠讓學生很好地理解教材的歷史知識。校史史料的運用可補充統編版教科書之不足,發掘、研究校史資源,將其應用于歷史教學中,可豐富歷史課程,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也有助于提升歷史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4)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古浪縣土門鎮主辦了“商埠重鎮、人文土門”歷史文化考察調研活動。(5)為貫徹《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實施意見》精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武威厚重歷史,豐富學生課余文化活動,引導青少年走出課堂,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五涼文化博物館與武威一中、武威二中、武威十中、武威十八中等簽訂館校合作共建協議,確立武威市五涼文化博物館為校外德育實踐基地,積極有效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博物館積極支持學校組織學生來德育實踐基地開展活動,主動擔當志愿服務、義務講解和宣傳工作,為學生提供鍛煉、實踐的機會和條件。館校合作有利于五涼歷史校本教材編寫、“傳承武威歷史、講好五涼故事”“游翰林府邸、探家風學風”活動的開展。甘肅省還提出將莫高窟、銅奔馬、簡牘等甘肅特色文物納入中小學教材,開展博物館現場教學,從而推動博物館展覽、文物藏品等素材和敦煌學、簡牘學等特色學科內容納入中小學校本教材、鄉土教材。
三、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引入武威雷臺出土的銅奔馬,真切領略中國手工業的成就
“中國的官營手工業歷史悠久……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等精美青銅器,充分展示出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痹跉v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補充在武威出土的青銅器——銅奔馬,它神態逼真,造型優美,被定為中國旅游標志和武威城標。銅奔馬代表了中國東漢領先世界的青銅鑄造工藝,是中國古代大國工匠精神的象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車馬儀仗隊展現了“車轔轔、馬蕭蕭”的壯觀場面。教師利用身邊的歷史實物來擴充歷史教材,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家鄉榮譽感和家國情懷,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家鄉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2.引入武威鄉賢張澍,深入學習“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張澍,號介侯,武威人,清代著名學者。他天資穎慧,刻苦讀書,十九歲中舉人,二十四歲登進士,后任過地方小官,《清史·文苑傳》有傳。張澍代表作有《姓氏五書》《二酉堂叢書》《涼州府志備考》等。
張澍以傳統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新的學術領域,去開拓新的學術天地——“西北學”。西北學崛起于道、咸,到了清末,隨著敦煌遺書、流沙墜簡的發現而推向高潮,至今方興未艾。乾、嘉以后,留心西北學的學者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一個學術趨勢,出現所謂“道、咸以降之學新”的基本特征。而張澍在這個新的學術領域是走在時代前列的人物,對西北學的興起,張澍有開創之功,他繼承了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的進步思想,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鄉賢張澍腳踏實地、經世致用的學風以及名震國內的學術成就會引發學生的共鳴,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效。
3.引入薩迦·班智達,了解“涼州會談”,準確把握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發展趨勢
歷史必修一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集權的發展一目提到元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時,重點講解元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創新——行省制度,并附《元朝行省圖》,從圖上可以看出在西藏地區設宣政院管理。這里就有必要引入西藏地方歸屬中央政府的歷史,而武威就是西藏納入祖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從歷史的角度認識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甘肅著名的名勝古跡——涼州白塔寺,歷經七百多年的滄桑,它是一塊歷史的豐碑。公元1247年,蒙古皇子闊端與西藏藏傳佛教薩迦派領袖班智達·貢嘎堅贊兩位民族首領在涼州會談,發出了著名的《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即著名的“涼州會談”。由于這次會談的目的明確、方法得當,解決了西藏歸屬中央政權的重大問題。也正是通過這次會談,西藏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正式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后,在薩班繼承人八思巴和元世祖忽必烈的繼續努力下,元朝建立了對西藏地方的許多施政制度,蒙、漢、藏等各民族開始結成了經濟、文化共同繁榮的政治聯合體。自此以后,盡管中央政權歷次更替,但西藏地方與祖國緊密一體的關系沒有變;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雖歷經風雨滄桑的洗禮,至今猶堅。
因此,歷史教師要在中學歷史課堂中講好“歷史佳話”,助力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發揮歷史學科突出的德育功效。
4.依托武威本地文旅資源,打造歷史研學基地
武威有雷臺景區、文廟景區、白塔寺景區、八步沙劉老漢防沙治沙紀念館、古浪戰役紀念館等研學旅行基地,隨著全國研學旅行的逐漸升溫和黨史學習教育的不斷深入,武威紅色旅游景點也推出了一些紅色研學旅行產品。例如,涼州區挖掘與開發了以涼州戰役紀念館、祖師宮、陳家燒房紅軍戰斗遺址、涼州區四十里紅西路軍戰役遺址、涼州植物園烈士陵園等為主的紅色革命歷史文化資源。武威教育界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創新中小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形式,注重現場教育、實踐活動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紅軍英烈事跡走進學生的心靈,讓馬克思主義真理占據學生思想的田野,全面培育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新時代武威好少年。
5.編制武威歷史人物年表
在研究性學習或歷史社團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定一位武威歷史人物作為研究對象,搜集所選歷史人物相關的材料,在閱讀的基礎上對所選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進行梳理,嘗試對相關史事進行考證。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歷史人物,找出更多與之相關的資料,深度剖析歷史人物,感悟歷史人物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做出的歷史抉擇、歷史貢獻等。學生在班上可展示自己制作的歷史人物年表,并通過對年表的解說,向同學介紹所選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及其所處時代,并對該人物進行評價。學生還可將編制好的歷史人物年表分類編輯,匯集成冊,形成校本讀物、鄉土資料。
6.運用多種方式增強學生對武威歷史的整體認識
教師可嘗試以“從地圖中探尋家鄉的歷史變遷”為題,讓學生考察武威在歷史上的名稱變化、屬地范圍、行政區劃建制歸屬等,具體了解武威的歷史地理變化。教師還可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學術界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武威的研究成果,形成對武威歷史的整體認識。
四、鄉土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原則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必修部分的學業要求是:學習本模塊之后,學生能夠了解中國和世界上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等發生或存在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能夠知道歷史遺跡、考古發現、從古代到現代的各種文獻是了解歷史發展的重要證據,并能夠開始使用資料作為證據來檢驗自己對歷史問題的解答(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能夠初步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發展建立多方面聯系,以此解釋歷史,并能夠對同類的歷史事物進行比較、概括和綜合(唯物史觀、歷史解釋);能夠掌握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所引起的世界歷史從古至今、從分散到整體、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總趨勢(唯物史觀);能夠初步具備用歷史眼光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具有民族自信心;能夠以開放的心態,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識(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家國情懷)。教師利用本土歷史文化資源來擴充教材,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提升。但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挖掘、引用鄉土文化史料,讓鄉土文化史料服務于課堂教學實踐。
1.立足真實,嚴謹科學原則
歷史學科重視史料實證,“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真實客觀地反映歷史是歷史學習者應該追求的可貴品質。在歷史教學中引入真實、有趣、生動的地域歷史文化資源,能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歷史學科素養落地生根。學生學習歷史不僅可以知道很多“故事”,更關鍵的是,可以從這些“故事”中增長智慧,逐漸練就一雙明辨世事的慧眼。對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學校和教師需持謹慎態度,對一些未經考證的史料不可輕易將其搬進課堂。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有利于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但是我們還需要通過史料進行實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做到理性有節,切不可畫地為牢。這樣,才能更加客觀地弘揚家國情懷,彰顯歷史研究的價值所在。
2.立足課堂,理性適量原則
明確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教學中的定位,是合理穿插地域歷史史料的前提,在歷史教學中,引入地域歷史文化資源要緊扣教學目標,適量、精準使用。制定不同類型的歷史課程開設方案,首先要確保國家課程的實施。這要求歷史教師要深入挖掘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善于發現和深入挖掘教材中相關內容與鄉土史料相結合的切入點,做好分類設計,保證質量,形成特色。眾所周知,教科書在歷史課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教科書中的歷史文化資源是開展教學的主要資料,忽視教科書、隨意穿插地方史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3.立足學生,典型實用原則
課堂教學恰當地融入鄉土歷史文化資源,最終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因此,教師在選擇鄉土史料時要考慮學情,要選擇經典的、具有代表性、有說服力的鄉土史料,以便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就在他們身邊,提升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五、結語
總之,武威歷史文化資源豐厚,教師在課堂上適當引入學生耳熟能詳的地域歷史文化資料,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宣傳家鄉,更好地傳承家鄉文化,樹立家國情懷。作為歷史教師,應增強課程資源意識,積極、充分地開發和利用各種歷史課程資源,以提高歷史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王乃昂,蔡為民.論絲路重鎮涼州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J].中國邊疆實地研究,1997(04).
[4]王繼光,高瑞.中國古代西部開發人物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
[5]吳偉.歷史學科能力與歷史素養[J].歷史教學,2016(11).
[6]許土珍.淺析鄉土史資源在中師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3(11).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History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Chen Zongzi
(Wuwei No.18 Middle School,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Wuwei is rich in local history curriculum resources. Teachers properly introduce familiar reg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se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which can not onl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but also help students better inherit their hometown culture and establish their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Wuwei, discusses the ways to develop the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Wuwei,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the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rincipl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s based on reality, clas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Wuwei; history and cultur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