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項目化學習(PBL)是近年來國內教育界逐漸興起的一種新的學習形態。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要“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也指出,要“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注重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
作為學習方式的一種新樣態,項目化學習強調學生在真實情景中,對綜合性、跨學科的內容進行深度學習和應用。這與當今社會發展呼喚復合型、跨學科人才“不謀而合”。
然而在實踐中,這一新型的學習方式給教師帶來了諸多挑戰。例如:項目化學習是一種深度學習,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把學習周期擴延至若干課時,許多教師會擔心影響正常教學進度;另外,評價不易實施,項目成果大部分都是文本材料,比如報告書、設計書等,這類評價的標準不易確定,主觀因素較強。再加諸其他因素,教師的積極性普遍不高,項目化學習的價值難以得到體現。
本期專題報道聚焦項目化學習的內涵與價值,梳理其面臨的現實困境,并剖析問題背后的原因,邀請相關專家為項目化學習的開展建言獻策,共同促進項目化學習更好地落地以及高質量開展,讓深度學習真實、自然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