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炳云
自“雙減”政策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落地以來,從校內作業到校外培訓,從課堂教學到課后服務,都給學校面貌帶來了巨大變化。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大興實驗學校以校本教研工作為抓手,促進各項工作開展,全面推進“雙減”落地見效。
校本教研的發展優勢
夯實教研,校內外結合。一直以來,學校堅持和總校(北京第二實驗小學)開展“一體化教研”,促進全學科教師成長,并向外不斷輻射,實現資源共享。學校還依托市區級專家資源對教師進行分層專需培訓,形成多學科、多層次、多數量的教師培養體系,充分滿足每一位教師的發展需求。此外,學校還通過師徒結對的方式,發揮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促進全體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聚焦課堂,全過程管理。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點。為發揮教學研究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作用,學校構建了“六課”教學研究模式——一是理想教師邀約課,重視普及性提升;二是骨干教師引領課,強化骨干帶動;三是黨員獻優課,發揮黨組織領導作用;四是新教師匯報課,促進青年教師成長;五是全校共賞一堂課,在跨學科教研中及時分析、解決教學實施中的問題;六是與名師同上一節課,在與名師的協作中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雙減”背景下,構建校本教研新樣態
面對“雙減”提出的新任務、新挑戰,如何保證教研時間?如何優化教研內容?如何有效開展活動?面對諸多問題,學校構建教研新樣態,全面助力“雙減”走向深處。
“雙軌式”融合互補。一方面,學校打破年級界限,進行縱向學科組教研,使學科知識更系統、學段教學更順暢,做到了學科領域的“專”與“深”。另一方面,學校打破學科界限,進行橫向年級組教研,針對本年級學生發展中的共性問題,全學科教師形成合力,在教育上做到“要求一致”,在教學上做到“寬”而“融”。
多元鏈條組合。在校本教研的內容和形式上,學校更注重多元組合,運用靈活多樣的教研方式,構建層次豐富、科學統籌的校本教研鏈條,形成濃厚的教研氛圍。其一,“網狀化”推進,全體教師共同發展。學校充分挖掘校內優質資源,繼成立“班主任智庫”工作坊后,又陸續成立了各科名師工作室,形成由骨干教師為核心的階梯式、輻射狀人才培養模式。其二,線上線下結合,校本互動實現多樣互動。線上教研是當下的教研新常態,除使用騰訊會議外,學校還建立了“愛慧師苑”教研評培專業教室,專門開展線上教研和教師培訓,使傳統的校本培訓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實現了資源的開放和共享。其三,聽評課與巡課結合,全面規范教學管理。“雙減”背景下,學校課程菜單愈加豐富多彩,課堂組織形式也更靈活,這些都對課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常規聽評課指導外,學校還進行隨機巡課,隨時檢查、研判、指導、解決問題,全方位規范教育教學管理。其四,培訓與展示結合,注重研究實效。為了強化教師專業發展,學校通過“確立主題研設計—同組試講研思路—課堂指導研生成—評議反思研過程—錄課復盤研細節—成型展示研收獲”的六步研究模式,讓研究層層深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實效。其五,教研與科研結合,促進師生實際獲得。重教輕研則淺,重研輕教則空,教研并重方得始終。當下,學校有四項重點研究工作:大單元、大概念背景下的教學設計研究;“雙減”背景下的創新作業設計研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求下的學生評價方式研究;雙師課堂、融合課堂的研究。通過這些研究,我們希望突出研的效能,注重教的質量,促進師生實際獲得。
“雙減”的落地要求學校自上而下進行全面改革,校本教研工作依舊任重而道遠?!叭绾螢榻處煻ㄖ瞥砷L路徑,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不斷拓展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是我們持續關注的問題。政策是學校發展的指引,學情教情是教師發展的根基,教師發展是學生實際獲得的保證。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學校將不懈努力,引領全校教師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