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承芬
小學是語文教育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的語文作業要求與學生生活相聯系。在“雙減”政策深入推進的當下,對原有作業形式和內容進行變革已刻不容緩。
小學語文教育是奠定學生對語文的熱愛和興趣的重要筑基時期,原有的小學語文作業安排中,多是傳統的“抄、寫、背”等形式。學生在煩瑣重復的作業中,逐漸喪失熱情,更多的是應付教師和家長,作業逐漸偏離了本來的功能作用。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大原因,就是學校未能對存在水平差異的學生進行合理的作業安排,而分層作業就是建立在學生水平差異的基礎之上,有效解決學生學情不同難題的有效途徑。
以往分層作業有一定的實踐,也遇到了一些問題。首先,小學階段更多的是實行統一教學和管理的模式,分層作業乃至分層教學對學校的教學資源提出了巨大挑戰。其次,學校和家長都對分層存在疑慮情緒,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給學生和家長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誤解。因而,很多學校明知學生水平存在差異,但對分層作業變革的開展仍然畏手畏腳。
分層的目的永遠不是差別化對待學生,相反,是為了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分層作業具有諸多意義。第一,對學生個體而言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最優化利用,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預留差異化的作業內容,使學生都能根據自身水平較好地完成作業,成就感和獲得感會得到強化。第二,可以充分激發學生課外求知的興趣和創造力,分層作業要求學生在完成作業之后,還要拓展更多課堂之外的知識。如在學習《春曉》之后,教師布置學生自主抄寫一首相類似的詩或是同作者的其他詩句,在下一堂課上自主誦讀。
筆者以為,設計分層作業最重要的一環,是將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聯系。如在學生學完《負荊請罪》一文后,讓學生將負荊請罪和生活中自己勇于承認錯誤的故事聯系起來,舉行一次生活中的“負荊請罪”故事會。
將作業進行合理分層后,學生可以在有效、有趣、多樣化的語文作業設計中充分感知語言之美;在長期漸進式學習中,學生能自主有意識地將預習、自學和復習三個模塊結合起來,分層的最高目標即達成。同時,由于分層作業是根據不同學生水平差異所制定設計的,對于孩子而言,更多是一種對于所學成果的自我檢驗,獲得感和成就感會有效提升,自我感知和興趣也會日漸強化。在學生最為頭疼的背誦環節,分層作業引入課外閱讀知識,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的跌宕起伏和情感散發,在合適的語文誦讀韻律熏陶下,背誦作業也就不再令學生望而生畏。
當然,在這過程中由于學生間理解水平和基礎的差距,在書面作業和實踐作業相結合的作業設計中,對于不同學生進行實踐的要求也應當進行分層。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在完成一定作業量之后,實踐作業可傾向于感言感想,側重于生活場景的融入。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還要提出適應其發展水平的實踐任務。
結合新時期對新時代小學語文教育的要求,根據學生之間的主體差異性,合理地制定書面作業和實踐作業,在作業設計上突出聯系生活的要義,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語言藝術之美,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深遠性意義,有利于為祖國培養適應新時代和新發展的新型人才。
責任編輯:黃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