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維駿 劉修嫻 陳小玲 陳冠華
摘要:目的: 探究急診規范臨床路徑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開展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筆者醫院急診科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試驗對象,總計130例,依據急診接收順序分組,前期65例設為參照組,開展常規急診護理,后期65例設為實驗組,開展急診規范臨床路徑。結果: 實驗組患者院前延遲、發病至搶救時間、D-B時間短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介入治療后低血壓、拔管綜合征、心包填塞、惡性心律失常、梗死后綜合征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參照組介入治療無效死亡病例6例,實驗組緩解率100.0%,高于參照組(P<0.05)。結論: 急診規范臨床路徑可有效縮短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時間,降低介入治療并發癥,提高搶救成功率。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急診規范臨床路徑;介入治療;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急性心肌梗塞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主要因心肌缺血導致心肌組織急性壞死,起病較為急促,合并癥較多,患者以突發性胸痛癥狀為主,伴有明顯急性循環功能障礙,具有較高病死率,對臨床治療時機要求較高[1]。據臨床病例分析顯示[2],急性心肌梗死臨床治療效果與其搶救時機具有高度關聯,以中老年男性患者為高發人群,誘發因素較多,與情志因素、心血管器質性病變、高血壓、高血脂等因素具有一定關聯,開展有效搶救對策尤為重要。隨著近年我國老齡進程加速,人們生活節奏改變,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臨床首選介入治療,有效恢復局部心肌供血,緩解胸痛癥狀;為確保患者早期施治,加強急診護理管理尤為重要[3]。本研究針對急診規范臨床路徑對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有效性進行分析,如下開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醫院急診科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試驗對象,總計130例,依據急診接收順序分組,前期65例設為參照組,男34例,女31例,年齡范圍46-82歲,平均年齡(57.48±1.79)歲,所選患者均行PCI手術治療,其中20例行球囊擴張,45例行球囊擴張聯合支架植入治療;后期65例設為實驗組,男35例,女30例,年齡范圍44-83歲,平均年齡(57.51±1.82)歲,所選患者均行PCI手術治療,其中18例行球囊擴張,47例行球囊擴張聯合支架植入治療;計算比對2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上述資料,差異均衡滿足數據比對要求(P>0.05)。
診斷標準;入組患者均滿足《心內科鑒別診斷指南》中針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依據,符合美國心臟病協會、美國心臟病學院及中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診治指南中針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依據[4],患者入組時伴有持續性胸痛癥狀,30分鐘以上,經由含服硝酸甘油癥狀無緩解,經由心電圖常規檢查可見兩個及以上導聯心電圖ST段抬高,經由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查可見異常升高;符合上述條件即可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
納入標準;(1)入組患者均通過撥打120急救電話入院;(2)患者均由家屬陪同就診。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2)發病時間超過12小時;(3)精神障礙性疾病,嚴重認知功能不全患者。
1.2方法
為確保研究開展客觀性,入組患者急診護理及介入手術治療,均由相同醫務人員實施。參照組患者開展常規急診護理,待患者接診后,輔助患者進行相關檢測,待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后,幫助患者進行科室轉運,以輔助患者實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于手術治療之前,針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注意事項等相關情況,對患者進行講解,可采用先救治、后繳費方式,加強對患者介入治療期間生命體征監測,及時檢出風險事件,及時聯系主治醫師開展針對性治療。
實驗組患者開展急診規范臨床路徑,急診接收120急救電話時,通過遠程指導,詢問在場目擊者患者機體狀況、既往史、現病史、用藥史等相關情況,以了解患者病情,對患者機體狀況進行初步評估,并安排護理人員出診;帶接診后,對患者機體狀況再次進行評估,于院內急診科室進行實時聯系,將患者機體狀況與院內醫務人員進行溝通,明確患者病情危重情況,嚴格按照我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診治指南標準,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臨床路徑,為患者制定診療流程圖[5];針對高度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時開通綠色通道,確保患者第一時間接受心電圖及心肌損傷標志物相關檢查,早期確診;確診完成后,評估患者介入手術開展指征,主要針對發病時間小于12小時、病情危重患者,待患者確診后,將患者病歷資料及檢查結果共同進行轉運,由出診護理人員開展全程追蹤護理干預[6];將患者病情與介入手術治療主治醫師進行溝通,可有效縮短再次評估時間,確?;颊叩谝粫r間接受介入治療;觀察患者介入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完善護理文書的記錄,針對患者接診、入院檢查、轉科、介入手術治療后及出院等流程進行詳細記錄。
1.3評價標準
(1)記錄比對2組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延遲、發病至搶救時間、D-B時間等指標;
(2)比對2組患者介入治療后低血壓、拔管綜合征、心包填塞、惡性心律失常、梗死后綜合征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3)依據患者胸痛癥狀、生命體征評估急診效果,若患者胸痛消失,血管疏通即為成功緩解。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軟件SPSS24.0進行假設校驗,計數資料分布用(%)表達,卡方假設校驗,計量資料分布用()表達,t樣本假設校驗,P<0.05設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2結果
2.1 2組患者治療時機比對
實驗組患者院前延遲、發病至搶救時間、D-B時間短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介入治療并發癥比對
實驗組患者介入治療后低血壓、拔管綜合征、心包填塞、惡性心律失常、梗死后綜合征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介入治療效果比對
參照組介入治療無效死亡病例6例,實驗組緩解率100.0%,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3討論
急性心肌梗塞為臨床較為危重心血管疾病,主要因心肌組織缺血、缺氧導致急性壞死,具有較高病死率。臨床治療效果與救治時機具有高度關聯;臨床研究發現,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效果與介入治療開展時機呈正相關性?;谖覈t療事業快速發展,急診收診患者增多,有限的醫療資源,導致門診病情延誤,加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表現不顯著,多以胸痛癥狀為主,臨床鑒別診斷疾病較多,于急診接診期間,需早期確診,開展早期治療對策,確?;颊叩谝粫r間接受介入治療,有效縮短冠脈疏通時長,有效降低介入治療并發癥,提高臨床搶救效果。
急診規范臨床路徑主要針對急性心肌梗死等病情危重患者,依據病情危重情況,優化有限的醫療資源,確保資源利用合理性;重視院前急救對患者治療的影響,于傳統院內急救護理基礎上,開展院前搶救,于急診出診期間,對患者病情進行初步評估,為患者建立完善的急診護理路徑表;針對高度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快速開通綠色通道,確?;颊叩谝粫r間接受心電圖等相關診斷,早期確診后,調動各科室醫療資源,快速給予患者轉運,于最短時間內給予患者確診,及時開展介入手術治療,可有效縮短手術治療時間。急診規范臨床路徑作為護理管理標準化內容,對護理人員專業技能要求較高,需依據急診發展現狀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需求,按照時間順序,有序開展急救措施,加強質量控制,有效避免急救過程中相關不良情況發生,并通過詳細記錄護理文書等,針對已完成情況進行標記,有效避免護理遺漏,對患者機體狀況進行有效評估,可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有效性[7]。本研究表明,實驗組患者院前延遲、發病至搶救時間、D-B時間短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急診規范臨床路徑有序開展急診搶救,待接診后開展急診護理,避免院前延誤,為搶救征求時機;經2組介入治療并發癥比對可知,實驗組患者介入治療后低血壓、拔管綜合征、心包填塞、惡性心律失常、梗死后綜合征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規范急診臨床路徑確?;颊叩谝粫r間接受治療,可顯著降低并發癥,參照組介入治療無效死亡病例6例,實驗組緩解率100.0%,高于參照組,急診規范臨床路徑搶救成功率升高,可作為急性心肌梗死首選急診策略。
綜上,急診規范臨床路徑可有效縮短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時間,降低介入治療并發癥,提高搶救成功率,具有可行性。
參考文獻:
[1]王麗.規范化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搶救效果及康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46):127,137.
[2]王學勝,肖小強,龔福漢,等.臨床路徑對基層醫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應用機制[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版),2019,3(3):129-130.
[3]吳修輝,王予,劉奇.規范化急救路徑表對心肌梗死患者就診至球囊擴張時間的影響[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9,26(4):122-124.
[4]王宇,陳云云,周鴛,等.規范化急救全程優質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觀察[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8,13(3):371-373,377.
[5]謝燕梅,陳柳紅,馮雪連.急性心肌梗死應用急診護理路徑對搶救效果的影響[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7,17(6):146-147.
[6]陳麗琴.規范化急救全程優質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13):107-108.
[7]王大瑩.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應用的護理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24):4644-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