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場上“長滿”年輕人
在春季露營大熱之后,滑雪正成為冬季的室外消費新寵。在2022冬奧會的主辦地崇禮,周圍民宿整租費用接近往年春節水平。北京某雪場試營業期間,魔毯前等著上山的隊伍站出了二里地。在“三億人上冰雪”的趨勢之下,曾作為一項極限運動的滑雪,儼然成為流行消費新熱點。
企查查數據佐證了這一觀點,2021年1月-11月,我國新增1206家滑雪相關企業,同比增長61%。高盛發布的《雙十一銷售亮點》研究報告也顯示,2021年“雙十一”,天貓平臺滑雪相關銷售同比增長140%。
一到周末,滑雪場上就“長滿”了年輕人。因為滑雪場地通常遠離市區,朝9晚5的打工人,只有周末才能去真雪上過癮,這導致滑雪圈誕生了一個概念:“腦滑”。所謂腦滑,顧名思義,就是根據網上的教學視頻,在頭腦中想象、糾正自己的滑雪動作。有媒體在相關報道中,提到一個令人忍俊不禁的案例:身穿黑色秋衣秋褲的男子,在雜亂的客廳里進行了幾輪意義不明的搖晃之后,右腳突然猛地一蹬,然后落地轉身,踮腳的同時搭配了兩下扭胯。評論區居然有人一眼看出,這套“一抖二躥三扭”,是在練習“跳臺高速轉體720°”。
70年前,戰后經濟騰起的西方,沖浪、滑雪一度成為中產階級所向往的、讓人羨慕的生活方式。目前在國內,滑雪也逐漸弱化了極限運動性質,更多地成為年輕人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多重安全保障、完善的基礎設施、科學規劃的路線,加上無限的探險趣味,這些都吸引著在生活和工作的束縛下、渴望釋放壓力的Z世代年輕人的加入。
從“曬娃”到“啃娃”
隨著直播短視頻平臺的強勢崛起,“短視頻+兒童領域”迅速升溫,成為新的商業增長點。
近年來,短視頻平臺上越來越多地出現以展示“萌娃”為主要內容的賬號。不少家長跟風將孩子打造成“網紅”,并通過商務合作實現流量變現。翻開一些相關的賬號主頁,很多標注著“好物推薦”“找我官方合作”等標識。有運營兒童短視頻賬號的家長表示,靠娃就能月入15萬元。
隨著曬娃同質內容增多,不少賬號開始“另辟蹊徑”,甚至出現2歲孩子吃播、穿著尿不濕的萌娃下廚做菜等內容。一些家長還引以為豪,認為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更厲害。
孩子尚未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這種打著“鍛煉能力”旗號的做法,實則侵犯了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此前,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發布《加強網絡文化市場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意見》,嚴禁借“網紅兒童”牟利。意見提出,嚴管嚴控未成年人參與網絡表演,對出現未成年人單獨出鏡或者由成年人攜帶出鏡超過一定時長且經核定為借助未成年人積累人氣、謀取利益的直播間或者短視頻賬號,依法予以嚴肅處理。
“丑東西”成為一門生意
第二屆“丑東西頒獎盛典”在嗶哩嗶哩網站上線,網友從購物網站上有售的40個丑商品中,角逐出了5個獲獎商品。隨便看看幾個提名的丑東西:一個普普通通的灰色雙肩背包,掛上了一頂黑色假發;已經丑得很災難的五指襪,每個趾頭上各鑲了一顆閃閃發亮的水鉆;一雙黃色阿甘鞋,偏要加個跟變成高跟鞋……
這條展示視頻有3萬多條彈幕,有趣的是,在這個討論丑的空間中,網友的評論基本都是正向的。負責提名“丑東西40強”的是豆瓣上的“丑東西保護協會”小組(下稱:丑組),丑組有近22萬個組員,“丑東西不是用來罵人的,丑東西是我們的寶貝。”一位豆瓣網友寫道。
討論丑的人多了,丑也成為了一門生意。近期在抖音火了好幾把的綠魚頭頭套,就是丑東西的一種。綠魚頭相關標簽下的視頻播放量,都在3億左右,網友戴著頭套跳舞、演戲、甚至只是戴著頭套喝水,綠魚頭呆滯的表情和夸張的動作形成反差,喜劇效果拉滿。淘寶平臺上,售賣綠魚頭頭套的商家不在少數,售價在18元到30元之間,還有個別賣到了6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