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琴 李文玲




摘要:目的:對前置胎盤患者臨床治療中采用改良式剖宮產術對臨床治療有效率、術后VA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和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我院婦產科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間收治的52例前置胎盤患者,依據入院順序隨機數字抽樣分組法將其劃分為傳統組(治療方式為傳統剖宮產術,n=26)和改良組(治療方式為改良式剖宮產術,n=26)。分析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后兩組產婦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手術指標情況以及并發癥發生率進行對比和分析,探討兩種治療方式的優劣。結果:改良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傳統組,改良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傳統組l,改良組患者的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傳統組,組間數據比較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存在(均P<0.05)。從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來看,傳統組為75.00%,改良組為100.00%,改良組明顯高于傳統組(P<0.05),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改良式剖宮產術能顯著提升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分別為較為接近(t=0.436,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t= 10.411,3.309 ,均p<0.05),且該兩組降低幅度較為顯著,vas評分明顯低于傳統組(t=6.644 ,p<0.05),說明改良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傳統組,提示改良式剖宮產能顯著降低產婦的術后痛疼程度,提高產婦的舒適體驗。改良組26例患者中發生胃腸脹氣1例,出血1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7.69%(2/26),傳統組26例患者中發生胃腸脹氣2例,切口感染3例,出血2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0.47%(7/26),改良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說明相對于傳統剖宮產術來說,改良式剖宮產術能顯著降低產婦的并發癥發生率,保證產婦的安全。結論:相對于傳統剖宮產術來說,在前置胎盤患者臨床治療中采用良式剖宮產術,能夠有效縮短胎兒娩出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提升手術效率,降低術后疼痛程度,并發癥發生率得到明顯控制,患者病情恢復快,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剖宮產術;改良式;傳統式;前置胎盤;術中出血量;VAS評分;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2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2
在眾多產科疾病中,前置胎盤比較常見,是指女性妊娠超過28周后,胎盤附著于子宮下段,甚至覆蓋住宮頸內口,胎盤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的情況。此疾病病因較為復雜,引發原因可能與多次妊娠、多胎妊娠或吸煙有關,患者發病時陰道有反復性無痛出血現象,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對產婦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前置胎盤產婦發生陰道出血時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可能會引發大出血,嚴重威脅女性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胎盤前置疾病一般采取手術治療,主要為擇期實施剖宮產術。傳統的剖宮產術雖然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因為手術創傷較大、產婦手術過程中可能導致大量出血,對產婦術后恢復產生不利的影響,療效不佳。醫學界相關人士逐漸關注并尋求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以提高治療效果,保證產婦的安全。我院婦產科醫師通過對傳統的剖宮產手術加以改良和創新,規避了一些缺點后,提出改良剖宮產術并將之應用于前置胎盤產婦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婦產科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間收治的52例前置胎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對前置胎盤患者臨床治療中采用改良式剖宮產術對臨床治療有效率、術后VA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產生的影響,詳細情況見下文。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婦產科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間收治的52例前置胎盤患者,依據入院順序隨機數字抽樣分組法將其劃分期為傳統組(治療方式為傳統剖宮產術,n=26)和改良組(治療方式為改良式剖宮產術,n=26)。傳統組產婦的年齡區間為24-39(31.02±2.15)歲;孕周為37-42(39.26±2.83)周。改良組產婦的年齡區間為24-39(30.86±2.18)歲;孕周37-41(38.93±2.75)周。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接近,無顯著差異存在(p>0.05),可繼續進行后續組間比較。此次研究符合倫理學的相關要求并經醫院醫學倫理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協議。
納入標準:①所有研究對象均經超聲檢查等確診為前置胎盤患者;②研究對象的年齡均在24~39歲范圍內;③研究對象均自愿配合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手術禁忌癥患者;②合并有凝血功能和精神性疾病患者;③臨床資料不完善者。
1.3方法
傳統組患者開展傳統剖宮產術治療方式,給予患者實施麻醉誘導,麻醉生效后開展手術,手術入路選取下腹恥骨聯合上1指、2指處,做一12厘米長的橫向切口,將皮下脂肪切開5厘米左右,將腹直肌前鞘充分暴露出來并橫行剪開,將皮下脂肪做鈍性分離處理。然后將腹膜打開進入腹腔內,于子宮下段位置將膀胱子宮返折膜打開,將羊膜刺破并吸出羊水,協助產婦兒順利娩出胎兒和胎盤,使用1號可吸收線對切口做8字縫合處理,然后對子宮下段進行手動壓迫將殘留物排出,對出血做控制處理后,對子宮切口做常規縫合處理。
改良組患者應用改良式剖宮產術進行治療干預,選擇雙側髂前上棘連線位置作為手術入路,做一橫向切口,將表層皮膚切開,并沿正中位置切開脂肪組織,切口長度大約3厘米右,并將切口沿兩側撕開,隨后將筋膜撕開約2厘米長,并沿兩側將其剪開使腹直肌充分暴露出來,然后使用血管鉗分離腹直肌。主刀醫生要和助手雙手食指、中指保持重疊且垂直狀態,在進行腹直肌分離操作時,向兩側均勻用力將腹直肌拉開,使用上下橫向方式撕開腹膜時,充分暴露子宮下段,沿子宮體和子宮下段交界處切開子宮漿膜層,使用食指將其撕開,稍微剝離并推開將子宮漿膜層下緣。同時,橫切肌層,并借助食指將其鈍性分離撕開至兩側,使胎盤位于切口正對位置。操作室盡量保持輕柔的動作以預防大出血的發生。胎兒順利娩出后,在子宮下段使用用止血帶對血漿管進行包扎,包扎時穿過血漿管兩側圓韌帶內側旁無血管區域,在宮頸內口進行水平捆扎止血,然后徒手剝離胎盤,觀察確認子宮下段無活動性出血方可借助可吸收線使用連續鎖扣形式來縫合子宮肌層,然后使用大網膜覆蓋,繼續縫合筋膜,使用4號線間斷縫合皮膚和皮下組織,術畢。
1.4評價標準
分析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后兩組產婦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手術指標情況以及并發癥發生率進行對比和分析,探討兩種治療方式的優劣。
臨床療效分為無效、好轉、顯效三個級別。①手術順利完成,手術治療期間患者無劇烈疼痛和嚴重并發癥產生,臨床療效判定為顯效;②手術順利完成,手術治療期間有不良反應發生,但均得到良好的控制,臨床療效判定為好轉;③手術進程過程較為不順,手術治療期間,患者有劇烈疼痛感和嚴重并發癥發生,林場療效判定為無效。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痊愈率。
并發癥包括:胃腸脹氣、切口感染、出血。
1.5數據分析
SPSS23.0為數據處理工具,輸入數據,檢驗用率指標表示的計數資料,1檢驗用評分指標表示的計量資料,P<0.05差異大。
2結果
2.1兩組手術指標比較(見表1)
改良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 27.58±1.33)min, (6.02±1.06)d明顯短于傳統組的 ( 27.58±1.33)min, (6.02±1.06)d,改良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228.51±52.33)ml明顯少于傳統組的(265.13±58.75)ml,改良組患者的住院費用為(9562.38±212.50)元明顯少于傳統組患者的(13280.66±233.64)元,組間數據比較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存在(均P<0.05)。
2.2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見表2)
從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來看,傳統組為75.00%,改良組為100.00%,改良組明顯高于傳統組(P<0.05),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改良式剖宮產術能顯著提升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2.3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3)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分別為較為接近(t=0.436,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t= 10.411,3.309 ,均p<0.05),且該兩組降低幅度較為顯著,vas評分明顯低于傳統組(t=6.644 ,p<0.05),說明改良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傳統組,提示改良式剖宮產能顯著降低產婦的術后痛疼程度,提高產婦的舒適體驗。
2.4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見表4)
改良組26例患者中發生胃腸脹氣1例,出血1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7.69%(2/26),傳統組26例患者中發生胃腸脹氣2例,切口感染3例,出血2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0.47%(7/26),改良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說明相對于傳統剖宮產術來說,改良式剖宮產術能顯著降低產婦的并發癥發生率,保證產婦的安全。
3討論
前置胎盤屬于妊娠期并發癥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對產婦的身體健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臨床上需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和治療。前置胎盤可造成孕婦妊娠晚期出血,病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控制和治療極有可能引發死亡。對于此疾病的發病原因目前仍然沒有確切的結論,但大多數婦產科醫生認為與多次流產、多胎妊娠、以及產褥感染等因素有著較為緊密的關聯。此疾病的臨床治療主要為,手術治療方式。在眾多手術治療方式中,剖宮產具有治療孕婦難產和預防孕產婦并發癥的確切功效。由于剖宮產分娩術中進行鎮痛,疼痛感較小,也越來越多的受到產婦的優先選擇。伴有前置胎盤等產婦分娩前往往會出現出血狀況,容易引發產婦貧血引發早產導致分娩異常,威脅孕婦和胎兒的安全。因此,需開展剖宮產終止妊娠。但相對于自然分娩來說,剖宮產的創傷性會更大,術后引發并發癥的幾率增加,由于創口較大,也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術后恢復速度。傳統的剖宮產手術對子宮下段擴張能力有限,子宮撕裂風險較大,出血量多。為了避免和預防以上情況的發生,臨床婦產科的醫生逐漸注重加強剖宮產術式的分析和研究,并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分析和改良,研究出改良式剖宮產術。
相對來說,改良剖宮產術操作更簡便,手術速度更快,能夠有效減少對血管神經造成的不利影響,降低術中出血量和產后疼痛感,并且具有瘢痕小,康復速的優點,適用于緊急情況下剖宮產,是前置胎盤產婦的最佳選擇。接些年來逐漸代替傳統剖宮產術在醫院中得到推廣和應用。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婦產科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間收治的52例前置胎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對前置胎盤患者臨床治療中采用良式剖宮產術對臨床治療有效率、術后VA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產生的影響,研究發現:改良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傳統組,改良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傳統組l,改良組患者的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傳統組,組間數據比較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存在(均P<0.05)。從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來看,傳統組為75.00%,改良組為100.00%,改良組明顯高于傳統組(P<0.05),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改良式剖宮產術能顯著提升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分別為較為接近(t=0.436,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t= 10.411,3.309 ,均p<0.05),且該兩組降低幅度較為顯著,vas評分明顯低于傳統組(t=6.644 ,p<0.05),說明改良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傳統組,提示改良式剖宮產能顯著降低產婦的術后痛疼程度,提高產婦的舒適體驗。改良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7.69%(2/26),傳統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0.47%(7/26),改良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說明相對于傳統剖宮產術來說,改良式剖宮產術能顯著降低產婦的并發癥發生率,保證產婦的安全。
綜上,對前置胎盤患者行改良式剖宮產術治療,能取得較好治療效果,改善病情,減少出血,降低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機體恢復,可推廣。
參考文獻:
[1]李佳琦,吳曉蘭,李蘭.不同治療方式在兇險型前置胎盤患者中的效果、安全性及對性激素表達的影響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8,27(10):5.
[2]張燕.綜合性護理在兇險型前置胎盤剖宮產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及護理滿意度分析[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9,026(005):68-70.
[3]鄭其梅.分析改良式剖宮產術在前置胎盤治療中的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1,12(6):3.
[4]張丹丹.前置胎盤治療中改良式剖宮產術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008):143-144.
[5]焦靜.改良式剖宮產術治療前置胎盤療效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8,029(010):1184-1185.
[6]左源源.改良式剖宮產術治療前置胎盤的臨床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8):1.
[7]王芳,王曙霞.改良式剖宮產術在前置胎盤治療中的臨床價值[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5,31(7):2.
[8]謝玲玲,余玲玉,黃慶慧.前置胎盤剖宮產產婦的護理中優質護理理念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20):3.
[9]李守忠,張楊莉.分析改良式剖宮產術應用在前置胎盤治療中的臨床效果[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9,6(11):2.
[10]孫梅.前置胎盤治療中改良式剖宮產術的應用價值探討[J].臨床研究,2018,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