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科蘭
摘要:在慢性疾病中,糖尿病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形式。作為“富貴病”中的一類,糖尿病是伴隨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而逐漸增多的一種疾病。它會伴隨患者未來的每一天,主要以體內糖代謝紊亂為主要表現形式,屬于內分泌系統疾病。這種疾病通常是長期累積所導致的,與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并稱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可見其危害性非常大。糖尿病不僅會制約患者的工作與生活,也會在飲食方面形成制約。在日常生活中需禁忌過度勞累、熬夜、高糖食物,同時也需要攝取足夠的營養、定期監測血糖、注射胰島素等,該疾病會對患者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在一定條件下會致使患者產生精神及心理疾病的可能。
關鍵詞:糖尿病;宣傳教育;心理護理;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引言:根據研究資料顯示,自本世紀開始至今,在中國大大小小的醫院中,因患糖尿病而住院治療的人數在所有住院總人數中達到了將近五分之一的數量。從年齡上來看,上至八九十歲的老人,下至五六歲兒童都有患病的可能。其中1型糖尿病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占比將近35%,2型糖尿病占比約為65%。這是一項令人驚嘆的調查數據。通過筆者對本地區近幾年的糖尿病患者做抽樣調查發現,在這些患者中,大都偏愛甜食、有飲酒習慣、食量偏大、有家族遺傳史和體型偏胖等表現。對于糖尿病這類疾病而言,當下的醫療技術暫時不能對其進行徹底治愈。面對這一殘酷且嚴峻的事實,更需要各位醫護人員對該疾病進行科學的宣傳教育,并加強心理護理,從而有效協助病人科學的對抗疾病、減少病痛折磨、寬慰患者家屬。
一、糖尿病患者的現狀分析
從各位糖尿病患者的現狀來看,大多呈現悲觀、恐懼與絕望的想法。因為他們深知,得了此病便不可能再痊愈,這種不可根治的無形壓力讓患者一度認為糖尿病就是絕癥,無力回天。因此,從患者自身來講,便不再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甚至還會出現自暴自棄、暴飲暴食的負面現象。也有一部分人,寧肯相信那些沒有科學依據與臨床實踐數據的偏方,也不肯聽從醫護人員的勸告:不按時服用控糖藥物、注射針劑、生活不節制,從而導致酮癥酸中毒而住院的現象頻頻發生,更有甚者還會出現更嚴重的并發癥,導致真的形成回天乏術的境地。
二、有針對性的開展宣傳教育工作
做好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宣傳教育能夠為心理護理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這就需要主治醫生及其他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宣傳工作。讓患者了解有關糖尿病的日常防護的主要措施,研究每位患者的致病成因、影響病情的各種現狀因素以及能夠抑制病情的有效方法等,讓患者明白,即使身患此病也可以正常的生活下去。必要時,可引導患者家人進行輔助宣傳。出院以后也一定要嚴格忌口、保證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按時服用控糖藥物及注射針劑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患者清楚,通過自己的日常控制,是可以壓制住病情向惡化方向發展的。必要時,可以開設糖尿病的公益講座,讓眾多糖友都參與到講座活動中來。也可以設置公益獎品,對病情穩定的糖友實行獎勵政策:發放免費的控糖佳品、免費體檢等。同時也可以建立屬于他們的交流互動平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互相交流、切磋控糖小技巧等。
三、加強糖尿病的心理護理工作
1.讓患者正視病情
患上此病是客觀事實,你我都無法改變這一結果。既然如此,與其讓患者繼續自怨自艾,不如幫助他們抖擻精神去正視這一疾病。因為從一定程度來講,患者的情緒對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反射力,這并非無稽之談,而是有科學依據的。為了能夠讓患者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有必要讓各位醫護人員正確的引導患者正視該疾病,從而避免因不良情緒導致更加嚴重的病情產生。臨床上,確實存在因糖尿病產生的不良情緒而導致繼發高血壓、心臟病,甚至是心理與精神疾病的情況。因此,需要醫護人員協助患者,驅散他們心中的陰暗。保證穩定的情緒不僅可以有效的穩定血糖,還可以加強治療效果。
2.醫護人員的工作要求
醫護人員與糖尿病患者除了存在醫患關系以外,也可以通過增進交流的途徑積淀感情,讓患者對醫生產生信賴的心理,這樣有助于讓患者聽從醫生的建議,從而在科學的方式下去穩定自身病情。這便需要各位醫護人員在重視對患者的身體治療的同時,加強他們的心理疏導工作,適當調整患者心理。必要時與患者家屬建立融洽的關系,尤其是在處理老年患者與兒童患者問題時,這一點尤為重要。
3.采用正確的護理方式
與其將各種心理防控內容直接陳述給患者,不如在循序漸進中讓各位患者實現科學的把握。以一位住院治療的糖尿病患者為例。在其住院期間,各位醫護人員可以不定時的查房,觀察患者的病情,并根據患者的具體心理情況給予一到兩條的科學建議。除此之外,也可以沿用上述所提及的建立交流平臺的措施,利用當下便捷的網聊平臺,成立各種心理防護群,將患者有機的組織在一起進行科學的心理護理。
四、糖尿病宣傳教育與心理護理在臨床工作中的作用
糖尿病這一疾病雖然具有特殊性,但是其發病原因也同其他疾病一樣,與人的機體免疫力和心理因素關系重大。因此,無論是對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宣傳教育,增強機體免疫力,還是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保證患者有穩定和樂觀的情緒,對于控制病情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就當下而言,有關患者的病情控制應當停留在日常的防護中,從而抑制體內病情,減少并發癥的爆發。
結束語:綜上所述,有關糖尿病的宣傳教育與心理護理在臨床實驗中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以后的治療中有機的加入。雖然這兩種方式都不是根治病情的療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卻能夠輔助治療,甚至會出現比醫藥治療更顯著的效果。在人類健康之路的研究中,預防永遠大于治療,提升機體免疫力從而高效的對抗疾病才是最健康的治療方式。在以后的醫療事業發展中,或許會研究出能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需要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王廷芝, 付喜英. 糖尿病宣傳教育及心護理在臨床工作中的作用[J]. 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01X):2.
[2]周蕓. 糖尿病人的護理與健康教育[J]. 健康導報:理論周刊, 2015, 020(005):P.302-302.
[3]汪兆燕. 老年糖尿病病人健康宣教和護理體會[J]. 中外醫療, 2009, 28(20):1.
[4]陳玉梅. 糖尿病的臨床護理和健康教育指導[J]. 中國衛生產業, 2016.
[5]程恩荷. 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研究現狀[J]. 齊魯護理雜志,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