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摘要:工作壓力、心理韌性是影響人們情緒的重要因素,而職業倦怠則屬于負面的情感體驗,對身心健康產生消極作用。精神障礙會使患者容易出現焦慮感和抑郁狀態。研究表明:長期從事精神病證或精神科醫生工作時易引起自卑情緒;當患有抑郁癥后還會伴有其他疾病(如自殺)等不良后果(嚴重者甚至可能引發心理危機)、影響正常生活及職業發展前景,而這些因素也對人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一定程度上地負面影響。
關鍵詞:精神 醫生 心理健康 工作壓力 職業
【中圖分類號】G644.5;R749.0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2-01
一、職業倦怠與心理韌性的關系
職業倦怠是指個體在工作中,由于各種因素而產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上或精神狀態衰竭,表現為焦慮抑郁癥狀。其主要特點有:情緒不穩定;缺乏鍛煉與調節能力和自我效能感較低;對生活缺少熱情以及自信心不足導致過度疲勞感重癥(SES)及其他一些消極反應引起了職業倦怠(PASE)。心理韌性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時的適應能力,它反映著一個人對自我生活狀況、社會支持程度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適應性。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工作任務。當個體進入到高焦慮期后,會出現不安全感。而負能量低度或中度疲勞狀態下可以使其恢復平靜;但當心理韌性達到一定水平(如輕度)時就需要長期保持這種穩定狀態才能有效緩解壓力、減少緊張程度。心理韌性可以使個體在面對各種壓力情境時,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以樂觀積極向上、充滿活力。它可以幫助人們調整情緒和行為。心理韌性與職業倦怠呈正相關關系(P<0.01):即職業倦怠越高越易出現;當他們處于一種高焦慮或低自尊狀態下而表現出更強烈的負能量體驗時就會降低對壓力情境中所帶來的刺激反應,進而導致其產生抑郁、自我封閉等負面情感體驗。
二、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的對象本醫院2016-2020年門診部精神科醫生共60名,隨機選取50位護理人員進行問卷發放,回收有效樣本300份。采用問卷法對所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患者維度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支持五個方面:①接受治療型職業倦怠=醫療服務滿意/精神健康”;②接受診斷型職業焦慮癥的患肢功能衰竭>精神科醫生診療疾病認知失調<社交障礙狀態);③不同年齡階段。通過SPSS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結果:此次調查對象均為精神病患者,被試在精神質、軀體疾病和人際關系敏感水平上無顯著差異。本次研究中有31.65%受訪者認為精神科醫生專業技能對其情緒狀態影響不大或不存在相關性而自殺傾向明顯(P<0.05)。
2.2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是衡量患者是否有心理韌性和職業倦怠的重要依據,通過研究表明:精神科疾病對病人的社會支持、家庭經濟投入與精神健康總分無顯著影響。精神科醫生工作壓力過大可能會導致其在治療過程中容易產生情緒衰竭或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等癥狀;但如果臨床上不存在嚴重不良反應或者不良事件時,則很容易出現抑郁焦慮及行為問題。
2.3 一般資料
本研究的調查問卷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精神科醫生工作壓力、心理韌性與職業倦怠(PASS)。這一部分由被試和實習單位共同完成,研究者有幸參加了此次調研,并獲得授權《臨床精神病診斷指南2015》中規定的精神分裂癥癥狀及病因等基礎資料;二是精神科疾病焦慮情緒因子(CCERI)。通過訪談法對患者進行調查問卷干預后發現:心理韌性、人際關系敏感度與職業倦怠呈負相關關系。研究結果顯示,精神科醫生的工作壓力、心理韌性與職業倦怠三者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即患者在精神病發作期,其癥狀會急劇惡化。而精神減退是導致抑郁狀態最主要原因。因此本文建議精神科醫師要重視對病人進行適當地康復訓練。同時加強溝通交流和改善人際關系也可以有效緩解抑郁癥(P<0.01);臨床上常采用的方法有通過心理疏導、引導等方式來減輕壓力與職業倦怠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心理韌性可以使個體在長期情緒體驗中,能夠保持較高的精神健康水平,使其可以克服工作環境、人際關系和社會期望等因素帶來的消極影響。研究發現精神科專業護士對壓力癥狀更敏感。本研究發現在抑郁狀態下一般患者職業倦怠感更強。因此精神病臨床檢驗中心通過積極治療干預措施來達到減輕抑郁癥及焦慮癥發作程度;同時也可將心理韌性作為調節情緒與恢復神經功能、改善精神健康水平相聯系。而精神科醫生工作壓力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診療時間較長;二是醫療資源有限且難以滿足病人需求;三是工作量大但繁重不易安排和調配,精神障礙癥狀及精神病患者多與其他疾病有關系(如糖尿病),其發病原因復雜多樣。
三、緩解精神科醫生工作壓力的措施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定期開展不同方面、不同年齡段的講座和宣講會緩解精神撫慰悅。在進行思想疏導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與技巧性語言表達;對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屬多加關心與照顧等關懷服務,要完善精神科醫生資格認證制度及考核體系,提高其專業素養以及職業認同感。在精神科疾病的防治中,壓力管理是一項重要內容。良好的心理韌性能幫助醫生緩解精神痛苦和心理困惑。精神科醫師要充分利用自己所擁有專:業知識、技術優勢以及臨床經驗來應對工作壓力、職業倦怠等問題,并積極尋找對策緩解其負作用力及社會支持度。建立健全合理有效地溝通機制,在面對來自患者與醫院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時,可以通過加強交流聯系以減少誤解和沖突。
四、總結與展望
本研究結果也顯示精神科醫生工作倦怠與心理韌性、社會支持感有顯著差異。這可能是由于精神病患者的自卑,擔心被人打擾,情緒波動大等因素。而積極地情感體驗能幫助精神恢復健康和生活質量提升以及對疾病的康復有著重要作用;消極物質剝奪或歧視會增加職業壓力及焦慮癥狀;長期缺乏鍛煉又容易產生抑郁狀態和神經癥問題,所以精神科醫生應加強心理調節能力來緩解工作倦怠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趙簡,張西超.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的關系-心理資本的調節作用[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
[2]徐慊,鄭日昌.國外復原力研究進展[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7,(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