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祥,汪 托
(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湖北 武漢 430023)
友誼大道—中山路是《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1]“三環十三射”快速路網的射線之一。友誼大道—中山路南起二環線梅家山立交,北至三環線東段友誼立交,全長17.5km。規劃將此快速路分為三段:南段為梅家山立交—沙湖立交,中段為沙湖立交—徐東立交,北段為徐東立交—三環線。南段位于二環內,受制于武九鐵路外遷,目前仍處于前期方案研究階段;中段位于內環以內,已經啟動實施;北段位于內環與三環之間,是過境交通與到發交通并重的快速放射線。作為主城區快速路系統中的“最后一條”,其建設對完成規劃的城市快速路網具有決定性意義。結合南北兩段建設條件,友誼大道北段(三環線—宏茂巷)快速化改造工程應率先實施。
該項目為友誼大道北段(三環線—宏茂巷),起點順接友誼大道中段快速化改造工程止點宏茂巷;宏茂巷東側內環線友誼立交為三層分離式立體交叉,維持現狀;出地下通道后,設置地面段與內環線友誼立交銜接;才華街以東高架開始起坡,一直向東,依次設置鐵機路立交、二環線羅家港立交、工業路立交(預留);高架在跨建設十路后落地,通過地面段與現狀三環線友誼大道立交銜接,止點在三環線友誼立交以西;現狀三環線友誼立交為單環式變形苜蓿葉式全互通立交,維持現狀。
項目主線為雙向4~6車道高架,設計車速60km/h,其中才華街至二環線段主線高架為雙向4車道,二環線至建設十路段主線高架為雙向6車道;項目地面輔道為雙向6車道,設計車速40km/h。
該項目除東西兩端地面段及徐東大街隧道段外,其余均為高架段,從宏茂巷至三環線友誼立交西,項目全長8.81km,其中高架段7.66km(含橋梁引道),隧道段0.54km(現狀利用),地面段0.61km。此外,在二環線至建設十路段建設單倉電纜隧道。
徐東大街至才華街紅線為60m,二幅路斷面形式,機非共板,雙向10車道。才華街至二環線段紅線為50~60m,三幅路斷面形式,雙向6車道。二環線至工業路段紅線為50~60m,一幅路斷面形式,機非共板,雙向6車道。工業路至三環線段紅線為50m,三幅路斷面形式,雙向4車道。
道路沿線主要為住宅用地、商業用地,局部為教育用地,現狀臨街地塊建成較多,主要是居民住宅區。其中,高架與地鐵10號線共線段道路兩側均為建成區,基本為住宅區。
道路沿線地上、地下管線較多,機動車道內分布有排水箱涵,非機動車道內分布有給水、燃氣、電力、電信等市政管線。
二環線至工業一路段與地鐵10號線共線,另地鐵12號線在園林路橫穿友誼大道。
地鐵10號線是規劃地鐵線網中的一條穿城快線,線路起于常福,經漢陽、漢口、武昌至陽邏,全長85km[2]。其中新港線(武漢火車站—陽邏)屬于地鐵10號線東段線路,納入武漢市城市地鐵第四期建設規劃。
與項目相關的地鐵10號線在二七過江隧道下游過江后,經水源地由西北轉向友誼大道走向,經過工業一路后,轉向工業二路、禮和路方向。地鐵10號線與友誼大道共線段長約3.6km,設鋼都花園站和工業路站,其中鋼都花園站為地鐵10號線與12號線的換乘站。
地鐵12號線是武漢地鐵第四期建設規劃中最長的線路,也是首條和唯一的獨立環線,全長約60km(全地下線路),設站37座,其中換乘站26座。線路串聯了武漢7個中心城區,兩次穿越長江,一次穿越漢江,兩次穿越湖泊(沙湖、墨水湖),連接漢口火車站、武昌火車站等對外交通樞紐以及后湖、南湖等大型居住組團,串聯多個重點功能區。
地鐵12號線沿園林路布設,下穿友誼大道,并在道口設置與地鐵10號線換乘站,即鋼都花園站,目前地鐵12號線正在施工。
除立交、上下橋匝道范圍外,路段紅線寬度為50m,沿街建筑鄰近紅線,退距較小,局部路段沒有退距。由于斷面寬度有限,高架與地鐵線布設互相制約。考慮到地鐵10號線為遠期規劃線路,在高架橋墩布設時,需要給地鐵區間及站點預留后期施工空間,并保證軌道結構與橋梁樁基承臺之間有足夠的安全距離,因此參考武漢市近期已實施工程,地鐵區間段盾構與高架樁基的凈距按不小于2m進行控制。為做好后期地鐵空間預留,在方案設計階段,提出了兩種斷面方案,綜合考慮地鐵10號線的影響、立交方案、上下橋匝道布設、地面交通組織、環境景觀、實施和管理難度、工程規模等因素進行方案比較。圖1為地鐵共線段總平面圖。

圖1 地鐵共線段平面示意圖
(1)斷面方案一
地面道路設8m中央綠化帶,標準段高架橋橋墩均設置在中央綠化帶內,地鐵10號線布設在橋墩兩側,中央綠化帶兩側布置地面機動車道及慢行交通系統。圖2為斷面方案一標準段橫斷面圖。

圖2 斷面方案一標準段橫斷面圖(單位:m)
(2)斷面方案二
高架橋設置在南側,為雙層高架,地鐵10號線設置在高架北側,高架北側及高架橋下布設地面路段、慢行交通系統。圖3為斷面方案二標準段橫斷面圖。

圖3 斷面方案二標準段橫斷面圖(單位:m)
5.2.1 對地鐵10號線的影響
對地鐵10號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地鐵車站的布置上,下面重點闡述高架與地鐵車站之間的關系。
(1)方案一
a.鋼都花園站
該站為地鐵10號、12號線換乘站。12號線位于下層,橫穿友誼大道,設島式車站;10號線處于上層,
區間處于橋梁樁基兩側,設側式車站。盾構區間結構距離橋墩均較小(最小為2m),為給地鐵10號線轉換巷道預留空間,主線高架需要采用大跨徑(115m)跨越地鐵車站結構,工程規模較大。由于車站結構與樁基距離僅2m,可考慮先期與高架同步實施。
b.工業路站
該站位于工業路立交范圍,為協調主橋及匝道橋墩與地鐵車站的關系,采用門架墩跨越地鐵車站,車站居中布置,采用地下2層標準島式車站,橋梁樁基與車站結構之間凈距約5m。橋下凈空預留10m,便于設置龍門吊。后期地鐵施工時,站點可采用明挖方式,施工空間較為充足。
(2)方案二
在方案二中,地鐵區間及車站均布設在橋墩北側,均采用標準島式車站,僅南側區間距離橋墩較近,北側不受影響。
a.鋼都花園站
橋墩與地鐵10號線轉換巷道沒有干擾,主線高架不需要采用大跨徑跨越地鐵站結構。南側車站結構與橋梁樁基凈距為2m。
b.工業路站
車站布置在高架北側,其結構與橋梁樁基凈距約3.5m。方案二中,橋梁樁基與車站結構距離均較小,建議兩座車站先期與高架同步實施。
5.2.2 對立交方案的影響
共線段設置2座互通立交,即二環線羅家港立交、工業路立交。由于立交用地限制,兩個立交方案布設緊湊,匝道布設受地鐵區間與站點影響較大。
(1)二環線羅家港立交
斷面方案一(見圖4):該立交為變異苜蓿葉全互通式立交,主線高架采用中央橋墩,地鐵區間位于橋墩兩側,匝道與地鐵區間之間基本無干擾。

圖4 羅家港立交平面圖(斷面方案一)
斷面方案二(見圖5):該立交為變異苜蓿葉部分互通式立交,地鐵區間位于高架北側,主線高架北側匝道布設困難,與方案一相比,缺少了由東往南、由南往西兩個方向的左轉匝道。

圖5 羅家港立交平面圖(斷面方案二)
(2)工業路立交
斷面方案一(見圖6):該立交為X形全互通式立交,在地鐵站點范圍內,主線高架采用門式墩,地鐵車站居中布置,立交匝道與主線高架共用橋墩,布設于兩側。

圖6 工業路立交平面圖(斷面方案一)
斷面方案二(見圖7):該立交為部分定向匝道互通式立交,地鐵區間位于高架北側,主線高架北側匝道布設困難。疊層高架左轉匝道宜采取左出方式,便于協調匝道層次關系。但是,北側左出匝道與地鐵區間距離不足,布設困難。因此,與方案一相比,方案二缺少了由西往北、由南往西兩個方向的左轉匝道。綜上所述,方案一中兩座互通立交均為全互通立交,交通功能較方案二更好。

圖7 工業路立交平面圖(斷面方案二)
5.2.3 上下橋匝道布設
方案一中,鐵機路、園林路東側上下橋匝道均為平行式匝道。
方案二中,鐵機路與德平路之間為平層與疊層轉換段,北側下橋匝道接主線處標高較高,在保證下橋匝道與道路距離滿足規范的前提下,匝道縱坡過大。對于園林路東側下橋匝道,受地鐵區間限制,采用右轉匝道,但園林路范圍為地鐵12號線鋼都花園站,無條件布設,因此須移至建設一路。
5.2.4 地面交通組織
(1)方案一
機動車:地面道路為四幅路,中間8m寬分隔帶,雙向6車道機動車道,交通順暢;機非隔離帶的設置保證機非互不干擾;地面交叉口交通組織方便、通暢,地面道路交通功能較好;地面道路設置較寬的中央分隔帶,對向行駛車輛無干擾,車輛在交叉口掉頭方便。
行人:利用較寬的中央綠化帶,給行人二次過街提供安全島;公交站臺基本不受橋墩影響。
(2)方案二
機動車:地面道路為四幅路,東行往三環線方向車輛行駛于高架橋下,西行往徐東方向車輛行駛于道路北側;北側機動車道等同于方案一,南側機動車道一般路段與方案一相同,但在道口、單位出入口等位置,視線受橋墩遮擋,對行車安全不利;在疊層與平層過渡段,橋墩為避讓地鐵,布置不規律,造成地面車行道凌亂,車輛變道、分離、并線次數多,交通混亂。
行人:北側立墩的綠化帶可作為行人二次過街的安全島;南側公交站臺受地面橋墩影響,或被分隔,或干擾視線。
5.2.5 環境與景觀
(1)方案一
高架橋墩立于道路中央綠化帶,橋梁位于路中,高架外邊緣距道路紅線外建筑相對較遠,對建筑物的影響較小。在道路交叉口或立交處,主線橋下墩柱數量相對較少。高架橋下中央分隔帶光照較差,難以種植大型喬木,且內側機動車道行駛空間不夠開闊。中央綠化帶寬8m,綠化面積最大。
(2)方案二
高架橋墩距離南側建筑物距離更近,且由于高架為雙層,噪聲、尾氣等污染對南側居民的影響會加大,對北側的影響相應減小。綠化帶總寬7.5m,綠化面積接近于方案一。橋高比方案一至少高7m,總體接近于5層樓高,對地面行人、車輛、周邊建筑均造成較大壓迫感。在噪聲、汽車尾氣等污染方面,方案二對周邊的影響較大。
5.2.6 實施和管理
方案一的斷面形式在武漢市應用廣泛,如武漢大道、二環線漢口段、龍陽大道等重大工程均采用該類型斷面,橋梁施工技術成熟,后期維護方便。
方案二采用雙層高架形式,在武漢市二七長江大橋漢口岸接線中應用,相比方案一,墩柱較高,橋梁施工難度較大,下層高架兩側聲屏障、交通標牌等設施的實施和維護難度都較大。
5.2.7 工程規模
方案二雙層高架橋梁結構復雜,橋墩及樁基工程費用較高,但上部構造相對較小,總體上方案二的工程規模比方案一略大。
通過對上述方案的比選(見表1),斷面方案一在立交、上下橋匝道設置、地面交通組織、景觀效果、實施和管理等方面均占優,斷面方案二給地鐵10號線的預留空間較大。綜合來看,方案一占優,推薦采用斷面方案一。

表1 地鐵10號線共線段(二環線—工業一路)斷面方案比較表
根據武漢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市域范圍內規劃地鐵線網構架為“快線穿城+環線放射”,規劃至2035年線網總規模達到27條線(不含城際鐵路和市郊鐵路)。由于快速路、地鐵走廊的稀缺性,兩者共線不可避免。本文通過友誼大道北段高架與地鐵10號線共線段的方案比選,闡述了城市快速路與規劃地鐵線路共線段涉及的橫斷面設計、立交設計、匝道設計等問題,對于類似工程設計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該項目施工采用了方案一,地鐵區間設置在橋墩兩側。項目于2020年10月開工,計劃2023年2月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