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美,段 妍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074)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城市用地面積不斷擴張,小汽車涌入千家萬戶,城市廢氣和噪聲污染日益嚴重,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對城市戶外綠色空間的需求日益增加,“慢生活”、“綠色交通”等健康環保的出行理念也逐漸被推廣并倡導。現有的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和戶外綠地空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1]。
從19世紀60年代起,在環保運動的推動下,國外綠道的規劃和建設逐漸興起。新世紀以來,國外綠道的建設已經平穩發展并逐漸成熟,我國開始進行綠道的一些嘗試和研究。目前,珠三角區域綠道已經建成,綠道規劃和建設在各地都還方興未艾,杭州、武漢、深圳、株洲等城市都相繼展開了綠道的規劃和建設。
綠道系統的建設對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以及改善人類居住環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和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在城市病越來越嚴重、自然資源日益枯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經濟發展和城市生態環境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具有線性開敞空間特征的綠道系統,能夠為居民生活提供多種休閑游憩健身空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拉動城市經濟發展[2]。
綠道理論起源于美國。查爾斯·萊托在《美國的綠道》中提出,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游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3]。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區、名勝區及歷史古跡的開敞空間紐帶。
綠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車道等游徑;驛站、休息等服務設施;標識系統及一定寬度要求的綠化緩沖區構成。綠道構成如圖1所示。

圖1 綠道構成圖
綠道對于引導低碳生活、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升城市品質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1)構建生態網絡,引導低碳生活
構建生態網絡,為城市生態環境改善提供生景。完善慢行交通系統,鼓勵居民低碳出行,倡導健康生活。
(2)彰顯地方特色,帶動經濟發展通過綠廊對城市自然資源進行整合,展示城市特色與魅力;支持商業、旅游業持續發展,帶動節點及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
(3)豐富戶外體驗,提升城市品質
綠道系統能夠提升城市空間環境品質,豐富居民戶外生活,為市民提供更高品質、更環保、更豐富的生活場景[4]。
(1)美國東海岸綠道
美國東海岸綠道全長約4500km,是全美首條集休閑娛樂、戶外活動、文化遺產和旅游于一體的綠道。該綠道途徑15個州、23個大城市和122個城鎮,連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學校園、國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5]。同時,綠道也為開發主題旅游項目提供了可能。東海岸總投資約3億美元,為沿途各州帶來了約166億美元的旅游收入,為超過3800萬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美國通過復合功能的綠道建設,成功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6]。美國東海岸綠道如圖2所示。

圖2 綠道構成圖
(2)德國魯爾區綠道
德國魯爾區原來是世界著名的重工業區,污染嚴重、環境差。在轉型過程中,德國將綠道建設與工業區改造相結合,通過七個“綠道”的建設將百年來臟亂不堪、傳統低效的工業區,變成了一個生態安全、景色怡人的宜居城區。在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同時,也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綠道成為推動舊城更新、提升土地價值的重要手段[7](見圖3)。

圖3 魯爾區綠道改造前后對比圖
(3)武漢新洲區綠道
武漢市根據新洲區旅游資源分布,構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體系,形成“東西兩翼、五湖兩山”結構。新洲區城市綠道全長84km,城市人行道寬度2.5~3.5m,自行車道寬度3.6~4m。
新洲區綠道(見圖4)以現狀山水資源為依托,以歷史人文資源為紐帶,以慢行交通為載體,以休閑健身和開發生態旅游為目的,為居民打造了一處體驗湖光山色、踐行低碳出行理念的好去處。

圖4 武漢新洲區綠道
(4)杭州千島湖沿湖綠道
千島湖環湖綠道(見圖5)是10m寬機動車道,5m寬自行車騎行綠道。千汾綠道長約60km,沿著這條綠道可以漫游千島湖西、北湖區。截至目前,淳安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6屆千島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每年到千島湖騎行的游客超20萬。

圖5 千島湖綠道
(1)遼源現狀旅游資源分析
遼源市中心城區內分布有龍首山、向陽山、大青山、黎明山、鑾駕山等6座山脈,以及東遼河、梨樹河和渭津河等3條河流,現狀自然資源豐富,生態基底厚重。詳見圖6所示。

圖6 遼源現狀自然資源分布圖
(2)遼源綠道系統結構
依托遼源市現有自然和生態資源,考慮將“六山四河”和現狀公園通過綠道連通起來,形成“三帶、一環、多連接”的綠道系統結構(見圖7)。

圖7 遼源綠道系統規劃結構圖
“三帶”:由“三河六岸”沿河綠道組成,結合兩岸濱河風光打造特色慢行系統。
“一環”:連接五山的道路,包括外環路、壽山大路、安平街、遼白大路,依托中心城區快速環路形成綠道環,串聯“六山”。
“多連接”:由泰安大路、安北大街、西寧路、福陽大路、安平路、安寧街、中寧街、福欒大路等多條道路將“三帶”和“一環”連接起來,形成中心城區內部主要綠廊。
(3)東遼河濱河綠道橫斷面
a.遼河大路
遼河大路現狀是遼源市一條沿河的主干路,一塊板形式,現狀非機動車道僅1.5m,道路對慢行交通極不友好。
規劃縮窄機動車道寬度,將非機動車和人行道共面設置,并在沿河一側重點打造沿河的景觀帶和游人游徑,讓居民在工作之余能有休閑游憩的去處。規劃斷面如圖8所示。

圖8 遼河大路現狀和規劃斷面對比圖
b.濱河北路
濱河北路現狀為雙向2車道機非混行,由于車速快,非機動車騎行很不安全。
規劃將機動車道縮窄,設置人非共板,結合沿河景觀,打造沿河木棧道和親水步道(如圖9)。

圖9 濱河北路現狀和規劃斷面對比圖
(4)濱河南路
濱河南路現狀為雙向2車道,缺少非機動車道,為了打造綠道系統,規劃斷面在現狀沿河斷面一側設置騎游道和木棧道(如圖10)。

圖10 濱河南路現狀和規劃斷面對比圖
(5)濱河東路
濱河東路現狀為雙向2車道一塊板,機非混行,沒有設置非機動車專用道。規劃拓寬道路紅線,在兩側布置騎游道和行人木棧道,將濱河綠道聯系起來,形成濱河綠道系統(如圖11)。

圖11 濱河東路現狀和規劃斷面對比圖
(6)梨樹河濱河綠道橫斷面
福興街現狀為雙向4車道,未設置非機動車道,規劃在機非之間設置隔離護欄,設置非機動車道,保障騎行人的交通安全,并在沿河一側鋪設木棧道,將城區內綠道系統連接起來(如圖12)。

圖12 福興街規劃斷面圖
(7)渭津河濱河綠道橫斷面
渭津河兩側現狀為原生態護坡,沒有道路,為了打造沿河綠道,在渭津河兩岸新建2條濱河道路,設置專用騎游道和木棧道,并設置親水步道,便于居民充分親近大自然。

圖13 渭津河南路北路規劃斷面圖
(8)環山綠道橫斷面
泰安大路現狀為主干路,雙向6車道,未設置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缺少路權。考慮環山綠道的需求,將現狀人行道縮窄,設置環山騎游道,與濱河綠道系統連接。
(9)東遼河兩岸連接橋梁
福民橋連接東遼河南北兩岸,為東遼河南北兩岸綠道的連接線,現狀自行車與機動車混行,不僅威脅非機動車騎行者的安全,也與綠道系統理念相違背,規劃將福民橋車道數由5個減少為4個,給非機動車專用路權,并設置機非隔離護欄,通過鋪設彩色瀝青,保障騎行道的連續性。

圖14 泰安大路現狀、規劃斷面對比圖

圖15 福民橋現狀和規劃斷面對比圖
該文提出了綠道的概念和綠道的功能,借鑒國內外已經實施的綠道的案例。分析了遼源市中心城區現狀自然和旅游資源,依據現狀自然生態資源,提出了遼源“三帶、一環、多連接”的綠道系統結構,并對濱河綠道、環山綠道、跨河橋梁提出了綠道規劃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