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小艷 彭世秀 徐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也稱慢阻肺,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因氣流受限常表現出咳嗽、咳痰、氣促、呼吸困難等癥狀。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全面進展,慢阻肺的臨床發病率和致死率呈上升趨勢[1]。有資料顯示[2],我國慢阻肺患者中C、D 組患者的占比高達68%~81.6%,其中有近26%的患者過去1年內發生過至少3 次急性加重,給患者生活質量、家庭負擔、社會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在實際治療過程中,除了常規的藥物吸入治療和對癥治療外,肺康復是目前公認的核心治療部分。國內外均有研究證實[3,4],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肺康復呼吸肌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現階段,關于肺康復呼吸肌訓練的方法主要包括正常CO2高通氣法、阻力呼吸法以及閾值壓力負荷訓練法。基于阻力呼吸法的理論基礎和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126 例C、D 組慢阻肺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抗阻呼吸激勵式肺量計訓練對C、D 組慢阻肺患者的實際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126 例C、D 組慢阻肺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單盲原則隨機分為對照組(n=63)和觀察組(n=63)。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肺功能檢測及胸片檢查等確診為C、D 組慢阻肺患者;②肺功能分級為3~4 級;③臨床資料齊全;④近1年急性發作次數≥2 次;⑤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方式、康復訓練等知情同意;⑥依從性高。排除標準:①長期吸煙且無戒煙計劃者;②精神疾病或嚴重意識障礙者;③肝、腎、心功能嚴重不全者;④惡性腫瘤者;⑤長期臥床者;⑥近期或正在參與其他臨床試驗者;⑦因病情變化、中止治療等原因導致脫落者;⑧自愿退出者。對照組中男39 例,女24 例;年齡59~74 歲,平均(65.76±4.31)歲;病程3~14年,平均(5.93±1.62)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 例,高中25 例,大專及以上9 例。觀察組中男36 例,女27 例;年齡57~76 歲,平均(65.12±4.68)歲;病程1~15年,平均(5.78±1.80)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
下31 例,高中22 例,大專及以上10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治療,主要包括祛痰、鎮咳、擴張氣管、氧療以及激素用藥等對癥治療,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和縮唇呼吸訓練。出院后,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興趣適當增加有氧運動,如慢跑、戶外散步、練太極拳等,并囑患者合理飲食、戒煙,避免接觸吸入性粉塵。
1.2.2 觀察組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使用抗阻呼吸激勵式肺量計訓練,具體方法如下:在患者機體允許的情況下,選擇坐位或站立位進行呼吸訓練,身體前傾,確保膈肌活動度最大。呼吸訓練時,深吸一口氣,縮唇含住咬嘴,在1s 內用力呼出或持續延長呼氣時間;吸氣訓練時,先排出肺部氣體,縮唇含住咬嘴,在1s 內用力吸氣或持續延長吸氣。在該過程中,利用儀器阻力刻度盤調節不同水平的吸氣或呼氣阻力,其中呼氣訓練調為“阻力3”,吸氣訓練調為“阻力4~5”,保持壓力值始終小于20cmH2O。訓練時,三色球升起的持續時間控制比三色球升起的數量更為重要,綠色球體升起,流速600ml/s,藍色球體升起,流速900ml/s,紅色球體升起,流速1 200ml/s,三色球中至少一個球升起到頂端的時間超過2s,可考慮繼續增加阻力。訓練時間為每天2次,每次20~30min,連續康復訓練4 個月。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月后、治療2月后、治療3月后、治療4月后的相關指標進行評估: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該評分標準主要從咳嗽、痰液量、肺部啰音、氣促四個維度進行評估,每個維度根據患者表現計為0~3 分,得分范圍為0~12 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臨床癥狀越明顯,病情越嚴重[5]。②采用英國醫學研究協會呼吸困難量表(MRC)[6]評估兩組患者呼吸功能障礙程度,0 分表示患者平常無呼吸困難,僅在劇烈運動時出現呼吸困難;1 分表示患者快步行走或上樓梯時出現氣短;2 分表示與同齡人相比步行較慢或需要停下休息;3 分表示患者在平地行走100m 或數分鐘后需要停下休息;4 分表示明顯呼吸困難,難以離開房屋或穿衣時出現氣短。③采用肺功能儀檢測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檢測前確保患者得到充分休息,檢測指標包括第1 秒最大呼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FEV1/FVC。④采用6min 步行試驗(6MWT)評估兩組患者運動耐力,患者在平坦地面沿直線來回行走6min,記錄步行距離,期間可根據自我耐受力適當休息,休息結束后繼續行走。⑤采用慢阻肺評估測試量表(CAT)[7]評價兩組患者生存質量,量表包含癥狀、活動能力、心理、睡眠、社會影響等8 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0~5 分,總分0~40 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生存質量越差。⑥治療結束后繼續隨訪6 個月,記錄患者急性加重發生次數和住院次數。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本組數據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均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和MRC 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MRC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個月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MRC 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臨床癥狀評分、MRC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和MRC 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和MRC 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時間點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臨床癥狀評分 MRC 評分對照組(n=63)治療前 9.53±2.41 3.12±0.53治療1 個月后 7.82±2.05* 2.78±0.65*治療2 個月后 6.34±1.77* 2.44±0.61*治療3 個月后 6.02±1.64* 2.03±0.51*治療4 個月后 5.58±1.32* 1.89±0.49*觀察組(n=63)治療前 9.45±2.53 3.09±057治療1 個月后 7.11±1.92*# 2.39±0.52*#治療2 個月后 5.23±1.54*# 2.01±0.47*#治療3 個月后 4.97±1.47*# 1.68±0.31*#治療4 個月后 4.16±1.20*# 1.42±0.32*#
2.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個月后,兩組患者FEV1、FVC、FEV1/FVC 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FEV1、FVC、FEV1/FVC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時間點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FEV1(L) FVC(L) FEV1/FVC對照組(n=63)治療前 1.19±0.32 2.18±0.58 48.12±5.33治療1 個月后 1.21±0.38* 2.31±0.62* 52.89±5.97*治療2 個月后 1.33±0.40* 2.48±0.64* 55.76±6.13*治療3 個月后 1.53±0.48* 2.60±0.68* 58.85±6.74*治療4 個月后 1.67±0.57* 2.67±0.65* 61.55±6.42*觀察組(n=63)治療前 1.20±0.29 2.21±0.53 49.23±5.17治療1 個月后 1.42±0.44*# 2.49±0.65*# 55.62±5.84*#治療2 個月后 1.61±0.56*# 2.66±0.71*# 59.31±6.46*#治療3 個月后 1.77±0.60*# 2.85±0.69*# 62.88±7.15*#治療4 個月后 1.97±0.64*# 2.98±0.73*# 66.49±7.23*#
2.3 兩組患者6MWT 和CAT 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6MWT、CAT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個月后,兩組患者6MWT 均延長,CAT 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6MWT 長于對照組,CAT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6MWT 和CAT 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6MWT 和CAT 評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時間點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6MWT(m) CAT 評分(分)對照組(n=63)治療前 204.18±43.72 32.87±5.84治療1 個月后 239.56±36.82* 26.61±5.33*治療2 個月后 251.42±40.74* 20.17±4.17*治療3 個月后 253.11±38.59* 18.54±4.11*治療4 個月后 260.24±43.56* 15.94±3.71*觀察組(n=63)治療前 202.99±44.27 31.93±6.05治療1 個月后 258.57±49.86*# 22.87±5.18*#治療2 個月后 267.61±55.82*# 17.05±4.06*#治療3 個月后 276.46±56.24*# 14.38±3.75*#治療4 個月后 285.60±54.91*# 11.25±2.67*#
2.4 兩組患者急性加重發生次數和住院次數比較治療后隨訪6 個月,觀察組發生≤1 次急性加重和≤1 次住院的占比高于對照組,發生2~3 次急性加重和2~3 次住院的占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急性加重發生次數和住院次數比較[n(%)]
慢阻肺是由于患者氣道結構改變導致氣流受阻引發的不可逆性、進展性的呼吸困難,該過程中患者肺、胸廓組織順應性降低,壓迫膈肌,造成肺泡中的氣體不能有效排出。在發病早期,患者并無明顯的、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導致部分患者在確診時已伴有肺功能受損、呼吸困難等癥狀,若得不到及時的藥物治療、康復訓練及健康指導,容易進一步加重病情。近年來,隨著對慢阻肺的臨床研究逐漸深入,肺康復呼吸肌訓練越來越被重視。有研究指出[8],肺康復訓練具有藥物不可代替的作用,可有效提高呼吸肌收縮、舒張功能,改善患者肺功能及運動能力。美國胸科醫師學會和美國心血管與肺康復協會聯合小組制定的指南中也指出[9],對有明顯癥狀的慢阻肺患者建議進行呼吸肌訓練。
楊丹等[10]研究指出,與常規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相比,抗阻呼吸訓練更符合慢阻肺患者呼吸生理性特征,能有效促進患者肺康復,改善預后。本研究使用抗阻呼吸激勵式肺量計訓練主要包括吸氣肌和呼氣肌,其中吸氣肌包括膈肌、肋間外肌,呼氣肌包括肋間內肌、腹肌,通過持續性的高強度訓練可有效提高呼吸肌肌力和耐力。另一方面,抗阻呼吸激勵式肺量計通過吸氣與呼氣阻力的調節以及三色球升起的持續時間進行呼吸肌訓練,可以有效改變呼吸肌參與的不合理淺速呼吸方式,有助于提高潮氣容積,改善氣體分布,緩解氣促。基于上述理論基礎,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抗阻呼吸激勵式肺量計訓練干預,結果顯示,治療1~4 個月后,觀察組臨床癥狀評分、MRC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FEV1、FVC、FEV1/FVC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抗阻呼吸激勵式肺量計訓練對改善C、D 組慢阻肺患者臨床癥狀和肺功能指標具有積極的作用,具有顯著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長期進行一定負荷抗阻呼吸訓練可增加毛細血管密度,強化呼吸肌氧化酶活性,進而提高氧運輸和氧代謝能力,減輕肌肉疲勞,促使肺部容積增大,最終改善患者肺功能[11]。在國內的一項研究中,李亮等[12]選取了59 例慢阻肺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組后分別給予常規治療及聯合肺功能訓練儀康復治療,結果顯示,聯合治療組患者肺功能指標、6MWT、CAT 評分均顯著優于常規治療組(P<0.05),這與本研究結果相符。在本研究中,治療1~4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6MWT 長于對照組,CAT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抗阻呼吸激勵式肺量計訓練可有效提高C、D 組慢阻肺患者運動耐力,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治療結束后通過隨訪兩組患者6 個月發現,觀察組發生2~3次急性加重和2~3 次住院的占比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了抗阻呼吸激勵式肺量計訓練對改善C、D 組慢阻肺患者近期預后也具有理想的效果,有助于降低院外急性加重發作風險。
綜上所述,抗阻呼吸激勵式肺量計訓練有助于改善C、D 組慢阻肺患者臨床癥狀和肺功能,提高患者運動耐力和生存質量,值得臨床實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