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大川,劉偉,姚雪,李燕,孫作美,孫青菊,王楊
隨著海軍建設由近海防御向遠海防衛的戰略轉型,海軍挺進深藍的步伐日益加快,擔負的軍事任務和使命日益突出和多樣化[1]。在現代化海戰條件下,常規海戰模式被打破。現代化武器殺傷威力大,殺傷能力強,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大幅度提高,海戰時傷員會批量發生。《現代戰傷外科學》提供的數據顯示,未來戰爭需輸血的傷員不少于25%[2]。戰傷輸血是救治失血傷員不可替代的治療措施,海上血液衛勤保障是現代海軍不斷發展和現代海戰的實際需要[3]。
海上救護所作為海上衛勤保障的重要力量和救治平臺,在遠海多樣化軍事任務中擔負著救治傷員和接收后送艦艇傷病員的重任。由于遠海執行軍事任務遠離岸基,物資補給比較困難,為及時救治傷病員,加強海上救護所的血液保障能力尤為必要。現就遠海多樣化軍事任務中的血液保障問題進行探討。
我軍海上救護所的建設起步較晚,但隨著近年來的改進和完善,海上救護所醫療設備的配置和醫療救治的能力已得到進一步完善。海上救護所一般配有儲血冰箱,可儲備全血或者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但未設計和配備儲存病毒滅活新鮮血漿和冰凍紅細胞的相關設施和設備。通常,海上救護所血庫由一間面積較小的艙室組成,配備有1臺小容量的2~6 ℃儲血冰箱、血液離心機和孵育器等設備,血液儲存、血型鑒定、交叉配血和血制品發放都在此進行。
目前,海上救護所的血液來源主要由岸基的采供血機構提供。軍隊血站是平戰時結合的采供血單位,建有戰備血液儲備庫,平時保障駐地軍隊醫院用血,戰備需要時,保障海上救護隊用血。血站平常主要負責血液采集、輸血、相關病毒學項目檢測、成分制備等,及血液檢測合格后入庫保存。外出執行任務時,由上級單位根據實際需要調撥,并利用運血箱將血液運送到海上救護所血液儲備庫。
海上救護所血庫配備有1臺小容量的2~6 ℃儲血冰箱,可以儲存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和全血等紅細胞制品,儲存期為自血液采集日起35 d。由于血庫未配備低溫冰箱,病毒滅活新鮮冰凍血漿儲存于攜行的-20 ℃冰箱,儲存期為自采集日起1年,超過1年可作為病毒滅活普通血漿使用,儲存期為4年。
海上救護所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臨床輸血技術規范》《軍隊獻血管理規定》等國家和軍隊有關法律法規管理庫存血液,由具有相關資質的醫務人員進行管理,其中輸血文書資料按照規定建檔保存。
目前,海上救護所只能實行儲備全血或者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的保障模式,不能儲存冰凍紅細胞。與美軍相比,我軍儲存的血液制品種類偏少。由于美軍立足于全球范圍內的局部戰爭,經常是跨洋作戰,為了解決液態紅細胞保存期較短的問題,美軍采用液態紅細胞和冰凍紅細胞相結合的儲備方式。目前,美軍血庫儲存的血液種類比較多,不僅儲存有懸浮紅細胞,還儲存有冰凍紅細胞、冷藏儲存血小板、冰凍血小板和凍干血漿等血液制品,以滿足其遠航行動的需要[4-5]。
戰傷急救抗休克治療時使用的全血或懸浮紅細胞制品在2~6 ℃保存期最長為自采集日后的35 d,不利于遠航中血液保障。研究發現,2~6 ℃儲存的紅細胞隨艦艇航行時,其質量會出現變化,主要是由于艦艇的隨機搖擺,儲存的血液長期處于振動狀態,加上海上復雜的環境因素均會對儲存的紅細胞質量產生不利影響[6-7]。美軍將固態冰凍紅細胞作為常規基礎戰備儲備,因為冰凍紅細胞穩定性較好,且保存期較長,-65 ℃以下可以保存10年。
我軍艦艇自入列以來,其海上救護所血庫就沒有進行過戰傷輸血實踐檢驗;血庫沒有信息化管理系統,也沒有進行過批量血液的出入庫,血液保障中各個環節的運行機制都有待完善。遇到緊急輸血情況時,應如何啟動血庫血液應急響應、疏通急救輸血流程、書寫輸血救治文書和血庫血液在整個救治過程中的質量控制等問題,急需模擬演練。
對獻血者和受血者進行交叉配血實驗大約需要30 min,這對急性失血性休克緊急輸血救治極為不利。目前,在緊急急救輸血中應首選低效價的O型紅細胞和AB型血漿作為“萬能血”,可以不經交叉配血,直接進行輸注[8]。通過儲備低效價的O型紅細胞和AB型血漿,可以有效避免小容量血庫的庫存血液偏型問題。隨著血液制品研究水平的提高,冰凍血液制品和具有攜(釋)氧功能的紅細胞代用品(戊二醛聚合牛血紅蛋白)[5]等生物制劑被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能夠有效提高遠航任務中的血液保障能力。
3.2.1 冰凍紅細胞的制備技術 采集的全血經過成分制備成為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自采集5 d內對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加甘油進行甘油化處理,隨后-80 ℃降溫保存,可以保存10年。可事先在岸基血站進行大量制備,作為戰備血液儲備,以解決保存期限短的問題。
3.2.2 冰凍紅細胞的儲存及洗滌技術 在海上救護所配備深低溫冰箱就可以儲存大量冰凍紅細胞,目前洗滌技術裝備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冰凍紅細胞洗滌設備有離心式和透析式2種,都有相應的配套的洗滌耗材,可在海上救護所進行充分的實地論證,來選擇合適的洗滌方式[9]。由于冰凍紅細胞洗滌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應對相關人員進行洗滌技術培訓。
由于遠海執行軍事任務遠離岸基,物資補給比較困難,海上衛勤保障力量有限,海上血液保障會面臨更多困難。在面臨后方補給困難的情況下,要充分利用“流動血庫”,保障遠海執行任務中的血液供應。
3.3.1 “流動血庫”的建庫對象 根據“流動血庫”建庫原則及遠海任務實際情況,所有艦員均是建庫對象。出海前全體艦員應普查A、B、O、Rh血型及篩查不完全抗體等項目,確認稀有血型。在戰現場執行任務時,艦員既可能是傷員,也可能作為獻血員為傷員供血。
3.3.2 建立“流動血庫”健康檔案 根據軍隊人員健康檔案要求,在艦員查體時,建立健康檔案庫,按照《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11)篩選符合條件的艦員建立“流動血庫”健康檔案。
3.3.3 建立“流動血庫”獻血員數據庫 建立最優先次序的“流動血庫”資料庫,A、B、O和AB血型比例為3∶3∶3∶1,并根據人員變化情況對在庫人員數據進行及時輪換更新。數據庫應包括如下內容。(1)艦員基本信息: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年齡、軍人證件號碼、聯系方式、聯系地址、工作單位、身高、體重和具體崗位等。(2)艦員輸血相容性以及病毒學項目檢測信息:歷次獻血情況、血常規、A、B、O及Rh血型、乙型肺炎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伉體(抗-HCV)、艾滋病抗體(抗-HIV)、梅毒抗體和肝功能等。(3)獻血志愿書:入庫人員逐一簽署獻血志愿書備案,應堅持自愿、無償和知情同意原則。
應急采供血的啟動應預先向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申請應急采血權(緊急狀態下可事先采血,事后按要求及時上報應急采血情況),接到申請后根據軍事醫療需求啟動應急采供血。
3.4.1 應急采血小組力量編成 接到上級指令執行應急采血任務時,應急采血小組根據采血量確定相應的預備獻血員人數。成立應急采血小組,一般由5名醫務人員組成:組長1名,技師2名,護士2名,如需大量應急采血,應增加有相關采供血資質的醫務人員。
3.4.2 血液發放與登記 (1)血液準備室收到輸血申請及傷病員血標本后,時間允許時應進行血型鑒定、交叉配血等輸血相關實驗室檢查,再按要求發放與配血相吻合的血液,特別緊急時優先發放O型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AB型病毒滅活新鮮冰凍血漿或病毒滅活冰凍血漿。(2)輸血治療完成后整理并登記受血者的輸血信息。
3.5.1 系統流程和功能模塊設計 根據目前血液保障以4 ℃懸浮紅細胞為機動儲備(裝載在儲運血箱里的血液),“流動血庫”應急采血為應急措施的模式,可實現批量血液登記,對在庫血液進行信息化管理。根據海上特殊的環境條件,獻血人同時也可能是受血人,需要靈活實現海上“流動血庫”獻血員和傷員信息的身份轉換。
3.5.2 基于海上流動血庫獻血員體檢信息的應急采血流程應用 “流動血庫”的應用基礎在于人員信息、體檢信息、獻血/用血過程信息全面完整,并全程記錄可追溯,確保用血安全。
3.5.3 涉密數據需加密處理 系統應采用單機模式,方便流動,隨船使用,并對數據庫進行加密處理。
失血是戰爭減員的主要原因之一。戰時血液保障的及時供應和輸注,對于抗休克、搶救危重傷病員和提高治愈率十分重要。研究顯示,美國軍隊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32%的傷員需要輸血;17%的傷死是可預防的,在可預防性傷死中,79%是出血所致[10]。在未來高科技局部戰爭條件下,由于新武器的不斷出現和使用,傷情會更加復雜,傷勢會更加嚴重,導致用血量成倍增加。此外,現代化戰爭具有立體性和多維性,造成衛勤保障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廣延性,進而使海上艦艇的血液儲存和運輸需要更長的時間[11]。
血液制品在戰創傷抗休克救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海上救護所現階段已具備一定的血液保障能力,但由于只有1臺醫用儲血冰箱,存在儲備量不足的情況。建議應以戰略高度建設海上救護所血液保障體系,加強血庫的基礎設施配備,注重輸血人才隊伍建設,制定規范化的血液保障流程,提高海上救護所的血液戰備保障能力。未來海上救護所血液戰備儲備庫應以病毒滅活新鮮冰凍血漿和冰凍紅細胞為主要儲備,以低效價的O型液態紅細胞為機動儲備,以應急采血為應急儲備,以其他血液制品為補充的平戰時相結合的血液保障模式,為遠海多樣化軍事任務提供強有力的血液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