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霞,李卓璽,黃輝躍,汪仁全,陳新媛,榮飛雪,李 明,鐘光躍,王相權,關淑仙,楊杰智,黃麗萍,王仕林*
(1.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四川 內江 641000;2.四川省內江市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四川 內江 641000 )
我國植物食用油消費量3.5×107t,目前自給率低于35%,面臨著自給率嚴重不足的挑戰。油菜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油料作物,面積基本穩定在6.67×106hm2左右、總產量約1.4×107t,菜籽油約占國產食用油的45%,它具有不與其他油料作物爭地的優勢,擴面增產潛力巨大。長江流域是我國最重要的油菜產區,常年種植面積與總產均占全國的90%以上。該產區以稻-油輪作模式為主,其比例約占該產區總面積80%。近些年來,國家加大了產油大縣獎勵資金、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補貼等項目支持力度,集中支持適宜區域、重點品種、經營主體,在長江流域開發冬閑田擴種油菜,大力實施油料產能提升。而雙低菜籽油是油酸含量接近于橄欖油,并含有珍貴的亞麻酸(Ω-3型脂肪酸),油脂活性營養成分如天然維生素E、植物甾醇、生育酚含量豐富,被譽為草本油料中的“東方橄欖油”,雙低菜籽油是人們日益追求的健康食品。因此,要保障我國食用植物油供給,提升油菜產量及品質顯得尤為重要。其栽培技術上也已由稀植向高密度、精耕細作向輕簡高效和單一追求產量向高品質轉變?!皾h安油8號”是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利用甘藍型油菜自育隱性核不育配制的雙低雜交油菜新品種。該品種植株株高適中,苗期生長勢較強,成熟一致性好,分枝性較強,抗倒性較強,抗病性較強,豐產性好,籽粒品質達雙低標準。在國家冬油菜新品種(長江上游組)試驗及長江中游、下游引種試驗中,產量優勢表現突出,增產顯著。文章報告了雙低高產多抗雜交油菜新品種“漢安油8號”的選育、性狀表現及育苗移栽和直播栽培技術。
“漢安油8號”的母本不育系“內油4270AB”系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用自育玻利瑪細胞質雄性不育(Pol CMS)恢復系“內油05-906F”與自育不育材料“內油013AB”(來自國家區域試驗油研11號自交后代)中的不育株雜交,并經五代自交和三代兄妹交,連續品質測試選育而成。不育系內油4270AB屬半冬性甘藍型隱性核不育兩用系,幼苗半直立,葉綠色,裂葉2~3對,葉緣鈍齒。葉片和莖稈無臘粉。花瓣黃色,中等大小,不育度徹底,不育率48~52%,種子圓型棕色。在四川中等肥力水平情況下,種植密度0.7萬株/667m2,全生育期216d左右,株高211.4cm,勻生分枝,一次有效分枝8~10個,單株有效角果數492個,角果斜生中等大小偏短,每角粒數26.3粒,千粒重4.99g。種子芥酸含量0%,含油率47.45%,硫甙含量29.77μmol/g餅。自然條件下,低抗菌核病和抗病毒病,花期抗寒性較強,抗倒性較。
“漢安油8號”的父本恢復系12-626F是從常規油菜品種中雙4號中分離的中熟、抗倒、優質、緊湊型變異株,經多代自交系選獲得。該恢復系為半冬性甘藍型油菜材料,全生育期平均232d,子葉腎臟形,苗期為半直立,葉片形狀為缺刻型,葉柄中等,葉肉較厚,葉色深綠,葉緣鋸齒,有蠟粉,無刺毛,裂葉3~4對。花瓣中等大小,黃色,側疊。平均株高198.3cm,一次有效分枝平均7.6個。結莢密,平均單株有效角果數413.6個,每角粒數19.1粒,千粒重3.67g。種子黑色,圓形。低感菌核病,桿硬,抗倒性強。種子芥酸含量0.0%,餅粕硫甙含量16.55μmol/g餅,含油量42.66%。
漢安油8號于2015年組合測配,2016年參加品比試驗,2017年參加四川省多點試驗,2018~2020年參加國家冬油菜新品種(長江上游組)試驗及云南省引種試驗(參試品名:內油YZ17-1)。2018~2020年參加由內江漢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組織的長江中游、下游引種試驗(參試品名:內油YZ17-1)。2021年7月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登記(公告第446號),并定名為漢安油8號,登記編號為GPD油菜(2021)510169。長江上游試點包含:四川省南充、雙流、內江、綿陽、成都、云南省昆明、羅平、騰沖、貴州省貴陽、遵義、銅仁、重慶市北碚、萬州、陜西省勉縣。長江中游試點包含:湖北省恩施、武漢、宜昌、湖南省衡陽、岳陽、長沙、江西省的九江、南昌、宜春。長江下游試點包含:安徽省合肥、滁州、池州、浙江省的杭州、湖州、嘉興、江蘇省的南京、揚州、蘇州及上海市的徐匯、奉賢、松江等。
2018~2019年度參加國家冬油菜新品種(長江上游組)試驗,11個試驗點產量表現為7個點增產,4個點減產,平均產量192.03kg/667m2,比對照“蓉油18”增產3.7%,居試驗第1位。2019~2020年度參加國家冬油菜新品種(長江上游組)試驗,10個試驗點產量表現為9個點增產,1個點減產,平均產量186.65kg/667m2,比對照“蓉油18”增產4.7%,居試驗第1位。綜合2018~2020兩年試驗結果:平均產量189.34kg/667m2,21個試驗點中16個點增產,5個點減產,比對照增產4.2%,達顯著水平。
2018~2020年度參加四川漢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長江中游油菜新品種試驗(參試名:內油YZ17-1)。2018~2019年度9個試驗點產量表現為7個增產2個減產,平均產量191.94kg/667m2,比對照“華油雜12號”增產7.85%。2019~2020年度9個試驗點產量表現為8個增產1個減產,平均產量189.85kg/667m2,比對照“華油雜12號”增產6.71%。2年平均產量190.78kg/667m2,比對照“華油雜12號”增產7.28%。
2018~2020年度參加生產漢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長江下游油菜新品種試驗(參試名:內油YZ17-1)。2018~2019年度12個試驗點產量表現為9個增產3個減產,平均產量198.89kg/667m2,比對照“秦優10號”增產5.62%。2019~2020年度12個試驗點產量表現為9個增產3個減產,平均產量195.04kg/667m2,比對照“秦優10號”增產3.10%。2年平均產量196.97kg/667m2,比對照“秦優10號”增產4.36%。
“漢安油8號”為甘藍型半冬性核不育兩系雜交種。幼苗半直立,子葉腎形,葉深綠色,裂葉6~7片,頂端裂片近橢圓形,葉片和莖稈有少量臘粉,主莖花青苷顯色弱,葉緣鈍齒,葉片缺刻弱?;\黃色,花瓣中等大小,側疊;種子近球型黑褐色。在長江上游(四川、重慶、貴州、陜西、云南)種植,全生育期平均207.8d,比對照“蓉油18”晚熟2.8d。株高201.94cm,分枝部位95.46cm,一次有效分枝數7.30個,單株有效角果數279.25個,每角粒數19.97粒,千粒重4.03g。在長江中游組(湖南、湖北、江西)中生育期平均207.5d,比對照“華油雜12號”早熟10d。株高165.7cm,分枝部位85.8cm,單株有效角果數220.2個,每角粒數21.6粒,千粒重4.15g。在長江下游組(安徽、江蘇、浙江、上海)中生育期平均204.5d,比對照“秦優10號”早熟9.5d。株高165.5cm,分枝部位50.4cm,單株有效角果數369.9個,每角粒數23.5粒,千粒重4.17g。
2018~2019年度國家冬油菜品種試驗:經農業農村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漢安油8號(參試品名:內油YZ17-1)種子芥酸含量0%,商品籽硫苷含量20.99μmol/g,含油量41.43%。2019~2020年度國家冬油菜試驗:經農業農村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漢安油8號(參試品名:內油YZ17-1)種子芥酸含量0.14%,商品籽硫苷含量20.81μmol/g,含油量41.78%。綜合兩年度“漢安油8號”(參試品名:內油YZ17-1)種子芥酸含量0.07%,商品籽硫苷含量20.90μmol/g,含油量41.61%,達到國家雙低油菜品種標準。
2018~2019年度在國家冬油菜新品種(長江上游組)試驗中,委托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抗性鑒定試驗站/國家植物保護西寧觀測試驗站病圃鑒定結果為菌核病田間發病率4.63%,病情指數2.67,誘發鑒定結果為低抗。自主測試病毒病鑒定結果為抗。2019~2020年度在國家冬油菜新品種(長江上游組)試驗中,委托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抗性鑒定試驗站/國家植物保護西寧觀測試驗站病圃鑒定結果為菌核病田間發病率5.10%,病情指數2.85,誘發鑒定結果為低抗。自主測試病毒病鑒定結果為抗。2年鑒定結果表現為低抗菌核病、抗病毒病。在2年區域試驗中花期未發生倒伏,抗倒性強。
根據多年多點試驗結果,“漢安油8號”適應性強,豐產性好,適宜在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漢中和安康、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冬油菜生態區秋季種植。
育苗移栽油菜,選擇北方向陽,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或沙壤土做苗床,苗床地與移栽地比例1∶6~7為宜,苗床地整細整平。稻油輪作兩季田,水稻成熟后期及時放水曬田,水稻收獲后立即開好圍邊溝(深0.3m)、廂溝(寬4~6m),防止田間積水,降低土壤含水量,消除濕害。水稻收獲的秸稈全量粉碎至5cm左右小段堆腐后覆蓋還田。
四川地區育苗移栽可在9月上中旬播種,用種量0.1kg/667m2,苗齡35d左右,密度6000~8000株/667m2。直播可采取人工撒播或無人機飛播,可在10月上中旬播種,用種量0.25kg/667m2,密度2~3萬株/667m2。油菜種子采用“高巧”或適樂時懸浮種衣劑拌種。拌種后晾干水分,人工撒播可與尿素混合均勻分廂定量來回重復撒施播種。
育苗床齊苗后,間除叢苗1~2葉時,二次間苗,做到葉不搭葉、苗不靠苗,苗距3~7cm,同時施清糞水900~1200kg/667m2。3葉時定苗,間除小、雜、病、弱苗,留稀留勻,苗距8~10cm,同時施農家肥1200~1800kg/667m2,硼肥0.5kg,視苗情長勢再加尿素2.5~4kg。10月中下旬,油菜苗達到4.5~5葉時,苗齡30d左右即可移栽。移栽規格上本著晚熟品種稀植,早熟品種密植;土壤肥力高田塊稀植,土壤肥力低田塊密植;播種或移栽早的田塊稀植,播種或移栽遲的田塊密植的原則,移栽密度6000~8000株/667m2。移栽前1d用水澆濕苗床,避免取苗傷根,油菜苗力爭帶土、帶肥、帶藥移栽,邊栽邊施清糞水2400~3000kg/667m2定根。直播油菜,三葉期勻除堆堆苗,五葉期勻密補稀。
施肥上重點把握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鉀肥,補施硼肥。育苗移栽油菜,在移栽前大田可施用復合肥(N∶P∶K=15∶15∶15)35kg/667m2,11月中下旬應視長勢情況追施1次苗肥。直播油菜,播種后可施用復合肥(N∶P∶K=15∶15∶15)40kg/667m2。因直播油菜密度大,越冬期易出現脫肥現象,應密切關注長勢情況追施1次苗肥。蕾薹期至初花期結合菌核病防治,葉面噴施1%尿素、0.2%磷酸二氫鉀、0.2%水溶性硼肥,每隔7d根據長勢情況,根據長勢情況噴施1~2次,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提高結實率。春季倒春寒頻發,若遇凍害可葉面噴施新美州星等有機水溶肥、磷酸二氫鉀、沃農硼、碧護、蕓苔素等促進恢復生長。
育苗移栽油菜一般在移栽成活后20d左右雜草生長到適齡時開始中耕除草,以保壯苗。蕾薹期可進行1次中耕培土,防止土壤板結,利于抽大薹。直播油菜,播種后2d內可用精異丙甲草胺乳油進行芽前除草。免耕田塊在油菜播前或移栽前1~2d,每667m2用96%精異丙甲草胺EC 60~80mL或50%乙草胺異噁草松EC 40~60mL均勻土壤噴霧,進行1次滅生性除草。
三葉期定苗后注意防治蚜蟲、菜青蟲和霜霉病,在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其中蚜蟲和菌核病的危害最重。當蚜蟲蚜株率達到15%~20%,百株蚜量250頭以上,應立即施藥防治??捎?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20g/667m2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g/667m2。菌核病防治可用無人機或機動噴霧器噴施40%君合景或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667m2或咪鮮胺100g/667m2各1次,機動噴霧器用藥液15kg/667m2,無人機用藥液10kg/667m2,噴灑全株至土面防治菌核病。施藥后要及時撿拾農藥、肥料等包裝廢棄物進行回收處理,不可隨意丟棄在田邊、池塘邊、溝渠邊、馬路邊,以免造成環境污染。
掌握適宜的收獲期非常重要。
4.5.1 人工收獲油菜 一般油菜終花后30d左右,有2/3角果呈黃綠色,主花序基部角果開始現黃色、種皮呈黃褐色時宜收獲,即“八成熟,十成收”。收獲后堆垛在地勢高不積水的地方后熟,期間經常檢查防止霉爛。堆放5~7d的油菜,角果皮裂開,菜籽已經與角果皮脫離,應及時搶晴攤曬、脫粒等。
4.5.2 機械收獲油菜 機械收獲,切忌過生收獲,成熟度控制在九五成至十成的黃熟階段。機收中采用分段機收的,用割曬機將油菜割倒鋪放田間,防止5~7d后熟干燥后,再用自動脫粒機進行撿拾收獲、脫離、莖稈分離、油菜籽清選等作業。采用聯合機直收的,可選久保田688型、浙江艾格萊等聯合收割機一次完成油菜的收割、脫離、莖稈分離、油菜籽清選等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