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峰,易前梅,劉 帆,余韓開宗
(1.成都益民生鮮供應鏈有限公司,成都 610095;2.四川農業大學,成都 611130;3.四川省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川 綿陽 621000)
甘薯其塊根營養豐富、養分平衡,除含有大量淀粉外,還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維生素、氨基酸、蛋白質、可溶性糖、食物纖維、胡蘿卜素以及鈣、鐵等礦物質。近年來,隨著甘薯的保健作用被人們認識接受,已經被視為營養均衡的保健食品。優質鮮食新品種選育和高產高效種植技術不斷革新,甘薯產量、品質及商品薯率顯著提高,種植效益不斷提升,鮮食型甘薯產業迅速發展,特別在以山東、河南、河北等省份為代表的北方甘薯種植區,利用較高的種植管理技術和機械化水平,其鮮食型甘薯產業化得到極大發展。
簡陽市傳統以來都有甘薯種植的習慣,但目前大部分農戶仍采用 “堆堆苕”的傳統種植方式。種植品種老化,管理技術粗放,種植密度低,約為1500株/667m2。當地鮮薯產量低,大面積平均產量僅為1400kg//667m2。單株門薯結薯過大,薯型不整齊,商品薯率較低。甘薯種植效益下降,農戶種植積極性差,產業萎縮。
2021年成都益民生鮮供應鏈有限公司在簡陽市開展甘薯高產栽培性技術試驗示范,通過采用“薯苗平栽、高壟栽培、增施鉀肥、合理密植”等高產高效關鍵技術,取得了較高的鮮薯產量,經現場測產,鮮薯平均產量2314.22kg/667m2,較當地大面積甘薯平均產量1400kg/667m2,增產65.3%?,F對主要技術要點進行總結歸納。
優質的鮮食型甘薯品種應具有優良的食用品種和良好的外觀品質。引進及選擇新品種應選用適宜本地氣候特點、產量高、抗逆性強、食味好(甜味是食味評價的首要指標)、薯皮光滑,薯型整齊美觀、大小適中均勻,商品薯率高的甘薯品種。目前全國國鮮食型甘薯推廣面積較大的優良品種有“普薯32”(西瓜紅)、“煙薯25”“廣薯87”等。
“普薯32號”由普寧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2012年通過廣東省品種審定,2017年、2021年2年入選廣東省農業主導品種。該品種生長旺盛,株形匍匐,長蔓,分枝多。頂葉淺紫色,葉心形,葉脈淺綠色,莖綠色。結薯分散,單株結薯較多,薯塊大小均勻,薯形下膨美觀,薯身光滑,薯塊表皮鮮紅,薯肉桔紅色。薯塊干物率平均29.33%,淀粉率18.89%,胡蘿卜素含量17.30mg/100g 鮮薯。該品種較耐貯藏,薯塊貯藏后易“回糖”,“ 回糖”后食味清甜、可口。大田薯瘟病抗性鑒定為中抗,室內薯瘟病抗性鑒定為中感。
“煙薯25”是煙臺市農科院通過雜交技術選育而成,2012年3月通過國家鑒定和山東省審定,屬烘烤型食用甘薯新品種。中長蔓,分枝數5~6個,莖蔓中等粗,葉片淺裂,頂葉紫色,成年葉、葉脈和莖蔓均為綠色。薯形紡錘形,淡紅皮桔黃肉或者紅色肉,結薯集中薯塊較整齊,單株結薯5個左右,薯塊薯皮光滑。大中薯率較高,食味優。薯塊生長過大后,薯皮易爆筋。
“廣薯87”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選育,該品種株型短蔓半直立,結薯集中,單株結薯數多,大中薯比率76%,薯形下膨,薯皮紅色,薯肉橙黃色,薯身光滑,薯塊均勻,干物率28.5%,淀粉率19.75%。蒸熟食味粉香、薯香味濃,口感好。中抗薯瘟病,適應性較廣,耐貯性好。
選用具本品種特征、皮色鮮明,生活力強、大小適中(0.15~0.5kg/個)的健康薯種,嚴格剔除帶病的皮色發暗、受過冷害、薯塊萎軟、失水過多、以及破傷的薯塊,在播種前用70%甲基托布津300倍液浸種10min消毒。
苗床選擇背風向陽、土壤肥沃、排灌良好、管理方便的田塊,最好是新苗床,舊苗床進行床體消毒。排種薯前將育苗地犁翻1次,做到土粒細碎、土壤疏松、耕作層深厚、并耙平開廂起垅。一般苗床用腐熟豬牛欄糞1000kg/667m2,45%復合肥20kg/667m2。
一般栽插甘薯需種量60~80kg/667m2。
2.4.1 育苗時間及方法 甘薯屬于喜溫作物,薯苗發根最低溫度約為15℃,排種過早氣溫低不利生長,排種過遲不能早栽,出現地等苗現象。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選擇晴好天氣,采用塑料薄膜溫床育苗,苗床長度可根據地形及需要而定,寬150~170cm,壟深度20cm左右。殯種時種薯頭部應朝上,尾部朝下。大薯排深些、小薯排淺些,做到“上齊下不齊”以保證覆土厚度一致,出苗整齊。
2.4.2 破膜管理 殯種后于3月下旬,甘薯幼苗開始出土,出土后應及時破膜引苗,避免由于膜下溫度過高,引起燒苗。當薯塊出苗率大于70%后,視為齊苗,即可揭膜,揭膜后進行1次追肥、追水、除草的田間管理。
早育苗可使用大棚雙膜或三膜,將甘薯育苗期提前,推進甘薯早栽,進而根據甘薯長勢、市場行情將收獲時間提早,分批收獲上市。
2.5.1 育苗時間 在12月底至2月上旬均可進行,一般以1月份育苗為宜。
2.5.2 早育苗方法 大棚三膜早育苗。苗床長度可根據大棚的具體情況而定,苗床寬1~1.2m,深度20~25cm。排種時種薯頭尾相連,放平擺好,澆透水后用50%多菌靈500~600倍液噴灑種薯表皮,在種薯上覆土4~5cm,再鋪1層薄膜保濕,并在苗床上搭小拱棚,四周用土壓實,用于保溫增溫。
2.5.3 育苗棚管理 早育苗甘薯當種薯出苗率大于70%,即可視為齊苗,齊苗后應揭掉保濕平膜,棚內氣溫25℃以上時,在晴好天氣適當揭開小拱棚四周,并在中午打開大棚兩端通風,以免因棚內溫度過高,引起燒苗。傍晚關閉大棚,以保證棚內溫度,促進薯苗生長。
2.6.1 苗床水分管理 苗床水分充足,是保證薯苗健康生長的關鍵因素。苗床水分不足時,薯塊出苗晚,薯苗生長緩慢。苗床濕度過高,則會引起土壤缺氧、不利于與薯塊生根發芽,易導致爛薯。在生產中,薯塊出苗前,苗床需水量較少,因此在殯種時大量澆水后,可不澆水。出苗后,由于薯苗的生長及葉片的蒸騰作用,需水量顯著增加,因此需增加澆水量,尤其在溫度較高時,總體上苗床土壤含水量應保持在80%左右為宜。 每次剪苗后須對甘薯進行灌溉。
2.6.2 苗床肥料管理 薯塊出苗前,薯塊生根、發芽所需要的養分主要來自于薯塊本身。出苗后生長所需要的除來自薯塊自身供應外,還需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因此在育苗過程中,除施足基肥外,還需要在齊苗后追施氮肥,追施尿素15~20kg/667m2。剪苗后第2天可進行追肥,施肥可采用撒施或兌水沖施的方法施用。
甘薯是塊根作物,其生長土壤要求土層深厚、疏松,在耕地時盡量深耕,加厚耕作層,使土壤耕作層通氣性增加。在疏松的土壤里,甘薯根系生長快、吸水吸肥能力強,形成層活力旺盛,同時在塊根膨大過程中受到土壤機械阻力小,容易形成塊根、并且塊根薯型規則、薯皮光滑。大田生產中耕作深度以30cm左右為宜。
起壟有利于排水,避免因土地積澇造成塊根腐爛、減產。其次壟作能夠加厚土層,改善根部的通氣條件,土壤不易板結,提高肥料吸收效率,利于塊根形成和膨大。還可以增加光照面積,增加甘薯地上部光合作用,有利于增產。壟種植便于甘薯收挖,特別是機械化操作,提高收獲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甘薯起壟一般按壟寬80~90cm,壟高30cm,單壟單行栽插。
氮肥對甘薯營養器官的形成和生長有顯著促進作用,氮肥過低易引起甘薯地上部生長受限,葉片早衰,影響光合作用,影響產量形成。氮肥施用過多,則會造成甘薯地上部生長過旺,不利于光合產物向地下部運輸,造成塊根干物質積累,導致減產,有研究表明每生產1000kg鮮薯,需要吸收純氮約3.7kg。
甘薯施對鉀肥需求最多的作物之一,每生產1000kg鮮薯,需吸收純鉀約10kg。鉀肥可以增強甘薯的光合作用,促進光合產物向地下部運輸,提高塊根中的干物質含量,有效促進甘薯經濟產量的形成。
鮮食型甘薯在栽培過程中應根據土壤條件,合理施用氮肥,在中等肥力土壤不施或少施氮肥,肥力較低的土壤適量施用氮肥。中等肥力土壤,施用鉀肥(以K2O計)20kg/667m2,純磷5kg/667m2;肥力較低的地塊,應在此基礎上增施純氮6kg/667m2。施用方法為:在耙地前將肥料全田撒施,然后耙地、起壟。
甘薯壯苗栽插后,薯苗返苗快、成活率高,生根能力強,根系健壯、活力高;有利于塊根的形成和膨大。在苗源充足的情況下應盡量選擇壯苗栽插,其壯苗特點為:葉片肥厚、葉色正常,葉片無花葉、皺縮等現象,節間短、薯蔓粗壯,薯苗長度20~25cm,百苗重500~750g左右。
近年來,根據市場需求,甘薯商品薯單個薯重100~300g左右的鮮薯最受市場喜歡,鮮食型甘薯栽培過程中要想獲得高產和較高的商品薯率,應適當增加密度。肥力中等的土壤一般栽插密度為4000~4500株/667m2。
甘薯栽插后,盡早發根返苗,地上部莖葉早發穩長,延長地上部生長時間和光合能力,增加光合產物的合成和向下運輸,是保證甘薯高產、穩產的重要條件。甘薯在四川地區生長主要受溫度制約,當氣溫低于10℃則停止生長,因此在當地氣候條件下適時早栽是延長甘薯生長期和獲得高產的重要手段,產量與栽插時間成正比,栽插越早,產量越高。相較于傳統種植栽插時間5月底至6月中旬,鮮食型甘薯早育早栽以4月中上旬至 5月中旬栽插為宜。甘薯生長期延長30d以上,有效保證了鮮食型甘薯的高產穩產。同時利用早育早栽技術,可以實現鮮食甘薯早挖早收,根據市場行情分批上市,提高種植經濟效益。鮮食型甘薯可采用平栽或斜栽的栽插方式。平栽法其優點在于甘薯結薯數多,薯型均勻,商品薯率高,但由于其種植覆土淺,抗旱性差。種植應注意灌溉保苗。斜栽法優點是操作容易,薯苗抗旱能力強,成活率高,但其單株結薯數比平栽法少,門薯結薯較大。
甘薯栽插后,常因干旱、弱苗、病蟲為害或栽插技術不高等原因造成死苗缺株,因而需要進行查苗補苗,保證全苗。補苗應在插后兩周內完成。補苗時選擇壯苗補插并澆透水,成活后追施“偏心肥”,促使小苗快發趕上大苗。
做好甘薯大田除草是提高甘薯產量的重要條件,甘薯栽插前可使用99.9%乙草胺100~200mL/667m2對甘薯進行土壤處理,用藥后應間隔5d以上才能進行栽插。栽插后使用乙草胺對大田壟溝進行噴施處理。在甘薯生長過程中,禾本科雜草長至2~3葉時,用10.8%精喹禾靈40~70mL,全田噴灑除草。若還有雜草,可適當進行人工除草。
甘薯生長過旺,地上部徒長會降低光合效率、增加養分消耗,影響地下部膨大,造成嚴重減產。控制藤蔓生長是調節甘薯生長和保證產量的重要措施。傳統種植中一般采用翻蔓,提蔓等方法抑制莖葉生長,促進光合產物向下運輸。但翻蔓提蔓不僅勞動力成本較高,還容易造成莖葉機械損傷、打亂地上部空間結構,嚴重影響甘薯光合作用,導致甘薯減產。對于出現地上部旺長的田塊,采用噴施生長調節劑進行化學防控??稍诟适矸鈮藕?,噴施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控旺,間隔7~10d再次噴施,噴施2~3次。
甘薯生長進入薯塊盛長期后,對鉀元素和磷元素的需求明顯增多,在此階段通過葉面噴施補施磷、鉀肥,可以防止葉面早衰,促進光合產物向地下部轉運,促進甘薯塊根膨大。一般在8月上旬至9月下旬,用150g/667m2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施,噴施濃度不超過0.5%,以防施用濃度過大,造成燒苗。每隔15~20d噴施1次。
四川省鮮食型甘薯主要病害為黑斑病,黑斑病屬于真菌性病害,薯塊發病病斑呈黑色或黑褐色,病斑下層組織呈黑色,薯肉有苦味。土溫在15~5℃之間,田間含水量在14%~100%之間均可發病。防治方法應遵循“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植保方針。一是選用抗病品種,建立無病苗床、選用健康種薯;二是注意土壤深翻,對病田進行輪作;三是使用藥劑防控,使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進行蘸根及灌根處理。近年來,鮮食型甘薯種植過程中,受蠐螬類害蟲危害較為嚴重,由于其幼蟲咬食薯塊,在薯塊表面造成孔洞,嚴重影響鮮食型甘薯商品性,造成嚴重損失。其防治方法為:甘薯收獲或做好地塊翻耕除草,減少蟲口越冬。施用完全腐熟的有機肥或農家肥。甘薯種植整地時可使用3%辛硫磷顆粒劑或5%毒死蜱顆粒劑進行田間撒施,施用有效成分100~150g/667m2。
在10月中旬后,開始對甘薯進行殺秧,殺秧后,遇晴好天氣,土壤干燥時,可組織收獲。收獲時要注意,減少機械損傷。鮮食型甘薯收獲也可根據市場售價情況進行適當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