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顏,李先保,楊劍婷
(安徽科技學院 食品工程學院,安徽 鳳陽 233100)
1896年日本養生學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養生法》中首次提出食育的概念,食育指接受包括食物營養相關知識和健康飲食素養的教育,并延伸至價值觀、人生觀和能力等全方位的教育[1]。將食育實踐活動與家庭、高校、社會協同育人模式結合,凝練出該特定模式的構成元素,與古現代的烹飪營養知識、飲食文化特色等融合在一起,打造新的教學模式,可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思路,在踐行“健康中國”戰略和德育育人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食育”已在日本、美國、英國、德國和丹麥等多個國家推行,其推行在增強年輕人健康意識、營養素養、烹飪技能的同時,可引導年輕人作為生產者加入食物生產中,并讓他們在烹飪實踐中體驗食物的珍貴以及協作的重要性。有利于改善家庭和人際關系,使他們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建立正確的食物觀、人生觀、世界觀和終身學習觀。
2005年,為鼓勵民眾學習與“食”相關的知識,提高對“食”的選擇能力,日本頒布了《食育基本法》。此后,日本還結合活動實施的實際情況,先后3 次修定了《食育推進基本計劃》。這些政策法規極大推進、保障了食育活動在日本的開展和延續。和日本類似,美國、德國、英國和丹麥等國家也較早實施了食育活動。例如,美國開展了從農場到學校的“Farm to school”計劃[2]。美國“團隊營養”項目為糾正學生的不良飲食習慣,營造全民食育氛圍,組織開展了學校、社區相關工作人員、專家和家長學習營養知識和健康飲食方法的活動。英國為提高全民營養素養及健康意識,開展了“British Food Fortnight”活動以及校園菜園計劃,獲得了民眾好評;德國為豐富國民營養知識,提升國民烹飪技能,推行了“公共廚房”計劃;丹麥為提高全民烹飪水平,強化其烹調技能,實施了烹飪課程學習等活動。
我國食育雖然起源較早,但發展稍慢,近年來食育深受國家關注。例如,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3];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6月30日印發了《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近年來,中國營養學會在國家政府、相關機構的大力支持下,積極開展了“全民營養周”活動和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和健康骨骼的“三減三健”活動。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向人們普及了營養學、烹調學、飲食習俗等知識。食育活動同樣被我國教育部門所重視,2017年9月,食育實踐活動被列入我國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推薦活動名錄;從2010年開始,北京、上海、浙江、哈爾濱等多個城市開展了食育試點。但從各地報道及實際調研中發現,家庭、高校、社會聯合開展的食育活動相對較少,亟待改進。
推動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格局,有利于踐行“健康中國”戰略,可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在傳承茶文化、面食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飲食文化的同時,為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思路。
傳統飲食文化是一個國家飲食的“根”,如何基于傳統飲食文化,促進食育在我國的推廣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目前,我國部分年輕人對我國優秀傳統飲食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也不全面,甚至少數被西方飲食吸引的年輕人對我國傳統年節食品、習俗等還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富有中國特色的食育活動方案急需研究并開展,尤其是針對朝氣蓬勃的大學生的食育活動,其開展能快速有效地發揮作用,并可帶動更多的年輕人投入食育實踐活動中,形成良性循環。
雖然社會開展的食育相關活動日益增多,但往往是影響了“中小學生”的家長,而多數年齡較大的人,如部分大學生家長的飲食素養水平并不是很高。由于大學生家長的營養知識、飲食觀念等與大學生飲食健康水平有較強相關性,提升大學生家長的營養素養顯得尤為重要。部分地區特別是貧困農村的家長飲食素養水平偏低,這些也成為制約家庭、高校、社會協同育人活動開展的因素。
全球化的發展使西餐漸漸融入人們生活中,快餐、外賣成為現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便捷餐飲及高熱量美食深入人心,甚至有人在安排日常飲食活動時完全放棄傳統膳食模式,照搬歐美膳食模式。一味推崇西式飲食對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中國居民的身體健康不利,也不利于我國優秀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雖然目前在地鐵、公交車站、部分旅游景點等地和電視、網絡等線上平臺對傳統飲食文化相關的宣傳日益增多,但食育相關的宣傳形式較少,宣傳力度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能體現我國傳統飲食文化特色的、蘊涵中式傳統食育特色的宣傳文案或策劃較少,不利于向年輕一代進行科普和傳承。在宣傳方式方法上,需要多吸引年輕人參與,通過他們最易接受的途徑和方式進行創新和發揚,擴大影響力,提高宣傳效果。
通過縱向比較分析的方式,深入學習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飲食文化,引導大學生查閱我國飲食相關的古籍或現代飲食著作,根據不同時代的政治、經濟環境,依據當時的國情、飲食習俗、探究傳統食育模式中的成功經驗,對各個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季節、不同民族等飲食風俗的優缺點進行分析,并進行歸納總結;通過橫向比較分析的方式,對日本、美國、英國、德國、丹麥及其他開展食育教育國家的食育模式進行研究,結合當地社會環境,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借鑒新時代食育模式的有效做法,尤其是在食育活動開展方式、方法等方面;通過縱向分析和橫向比較,在吸取傳統優秀食育方式的同時,采納吸收最新的食育模式。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目前大學生的現狀進行融合改進,實踐與理論結合,針對不同大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小范圍的實踐,對我國目前家庭、高校、社會協同食育育人模式進行深入思考。
家庭、高校、社會在育人方面相輔相成,家庭對個人的基礎培育是否到位、高校對個人的系統教育是否全面和是否因材施教,直接影響其個人的社會反哺能力,進而影響社會對個人的社會化認可,對人的成“材”有決定性的影響。
家庭因素對大學生飲食結構的選擇、飲食習慣的養成、飲食禮儀的形成、飲食口味的偏好等具有較大的影響;高校主要影響大學生對食物原料的選擇、食品安全、烹飪安全、營養搭配和飲食文化等的認識;社會主要影響大學生對于飲食文化、飲食觀念、飲食消費水平等的判斷。不同經濟條件、不同認知水平的家庭,不同學科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社會對大學生的食育效果都不一樣。經濟條件較好、知識認知水平較高的家庭,營養學科發展歷史悠久的高校,經濟水平發達的社會,三者有機融合,才能孕育出飲食知識儲備豐富、飲食禮儀實踐較好、飲食習慣優良以及能真正踐行健康中國戰略、營養先行的大學生。
對我國傳統優秀飲食文化進行深度挖掘、思考和總結凝練,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現代的大政方針相互交融,與高校的開展食育的獨特優勢進行融合,形成新的家庭高校社會協同食育育人模式,并根據國內和國際對飲食健康發展需求及食育需求的發展態勢,運用調查分析和歸納演繹的方法,提供家庭高校社會協同食育育人模式研究思路。
通過調查法(匯總我國傳統食育的內容,如飲食種類、做法、習俗等)、文獻法(從中探尋我國傳統食育的淵源和發展)、案例研究法(收集國內國外典型的案例實錄并對比分析)、行動研究法(匯總所收集的材料、團隊通過各種手段探討研究分析現行家庭、高校、社會協同食育育人模式的影響因素)等研究表明,我國經濟發達的朝代,如唐朝,人們對于食育較為重視,飲食文化、飲食習俗等都得以較好地流傳;當代,家庭、社會、高校在食育育人方面逐步融合,使大學生對于營養安全、烹飪技法、飲食觀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認識,使得所培養的大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飲食文化、世界飲食文化、飲食習慣、飲食禮儀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認識。經濟較為困難的時期,人們主要追求溫飽,對于食育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
通過協同育人模式的研究分析,充分印證家庭、高校、社會在協同育人方面的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家庭、高校、社會協同育人,才能全面有力地推動我國的食育工作,所培育的大學生將在食育工作方面有力反哺,使食育工作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高校具有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重要職能,食育進高校是現實所需、社會所需。高校應重視教學渠道,構建食育人才培養體系;依托學校食堂,引領食育育人新風尚;借力科學研究,建設食育學術研究高地;豐富學生活動,創新食育傳播路徑方式;充實校園文化,滲透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等[4-5]。
高校作為教學的平臺,可以全面系統地對大學生進行食育,開展食育活動,在理論知識的教授過程中,對大學生的食育理念和思維進行培養,讓學生在學習活動的體驗和實踐中,真真切切地參與食育教學活動,并對食育理念進行傳播和發揚。高校食堂的各種設施設備也有利于食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可為食育活動的開展和食育思想的傳播提供更好的平臺。可在食堂墻壁上、餐桌上粘貼不同形式的標語或卡通人物漫畫等,也可將《中國居民膳食寶塔》《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部分內容粘貼出來,如膳食寶塔圖、營養餐盤圖、營養算盤圖等,既可裝飾食堂,也可起到食育的作用。食堂還可以采用電子屏、電視屏幕等不同形式,滾動播放不同類型的食育標語和漫畫、電影節目,或通過廣播的方式對食育內容進行宣教。例如,結合課外思政教育的方式,粘貼和糧食相關的古詩詞、播放節約糧食的節目,讓學生知道節約糧食的可貴、懂得節約糧食、不浪費食物;也可播放餐桌禮儀的視頻,如茶文化、酒文化、筷子文化的視頻,讓大學生在用餐的過程中,品味中國茶文化的魅力,懂得茶禮;感受筷子文化的魅力,懂得如何正確使用筷子;了解飲酒文化的淵源,知道醉酒、酗酒的壞處。
高校可以借助食堂的平臺和設施設備舉行飲食相關的比賽,如食品設計大賽、烹飪比賽、茶文化比賽等。通過比賽的形式,讓大學生在查詢飲食資料的基礎上,通過不同形式展示自身對于食物的理解。例如,可讓大學生通過食品產品的包裝設計,傳播食育觀念。同時,在烹飪比賽的過程中,通過不同參賽標準的要求,可使大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飲食理念。例如,可以通過每份食物分量的限定,讓他們明白節約糧食的重要性;通過食物的創新形式,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對產品中營養成分的要求和營養標簽的設計,能讓他們更好地考量營養的重要性,促使他們學習更多的營養學知識。通過這些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食育的滲透,可促進大學生對自身飲食習慣、飲食思維等方面的不足進行反思。
高校需為大學生營造食育氛圍,加強與家庭、社會的聯系,爭取社會各界相關部門的支持,如營養學會、烹飪協會、政府部門等,通過茶文化交流、美食講座、烹飪比賽、實習交流等形式進行聯合培養。
大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配合,應同樣重視家長健康素養的提升。家長需強化食育意識,加強與學校的溝通交流,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各項食育活動,利用寒暑假或平時的在線交流,對大學生進行食物加工、烹調方法、飲食文化、餐桌禮儀等方面的協同教育,讓大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能有更多實踐的機會和制作感受。
因部分家長不習慣主動聯系學校,高校需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和溝通。高校可以建立家長群或通過自己的公眾號發表食育相關的帖子,制作帶有學校特色的食育視頻,分享給學生和家長,讓學生、學生家長、學校能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寒暑假期間,學校可以適當地鼓勵學生與家長一起制作美食,通過這種方式增強師生家長之間的互動,也使食育活動更加有趣。
我國食育的發展,除了學校、家庭的配合,更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政府部門需盡快完善相關政策法規以保障食育的推廣,烹飪協會、營養學會、餐飲企業等單位需盡力配合,在豐富烹飪營養學知識傳播方式的同時,加強對傳統飲食文化的研究,增加相關美食節目如紀錄片等的制作,借助網絡傳播平臺,打造更為完美的美食宣傳平臺。借助信息化技術,推動地方特色的傳統飲食文化的發揚,結合各種創新創業大賽讓大學生領略傳統飲食的強大文化底蘊,推動食育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有諸多與食育理念相關的內容。在充分傳承發揚我國食育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國外成功推行食育的經驗,聯合家庭、高校、社會構建食育氛圍,有助于食育在我國進一步推行,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我國居民的飲食營養素養和身體素質。家庭、高校、社會食育協同育人教學模式的建設,可有效推動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幫助大學生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培養優良品行和樹立正確人生觀。有利于踐行健康中國戰略,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飲食文化,為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