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一位學生家長是某單位領導,博士學歷。他認為,老師周末布置的作業量太大,特別是英語,書寫要求有點多。在他看來,英語就應該大量閱讀、聽說,書寫沒有太大意義。對于英語作業,他沒有讓孩子按老師的要求寫三遍,只寫了一遍。這位家長還強調,自己當年就是通過大量讀背一路讀到博士的,認為老師應該拋開課本多講一些課外知識。我建議家長還是讓孩子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因為作業本身量并不大,學校對于作業的總量和單科量都有要求。但家長比較堅持自己的觀點。請問,面對高學歷家長“指導”教學,教師該怎么辦?
——河南某中學老師
面對家長的“指導”,老師該做哪些思考?
如果處理不恰當,產生沖突怎么辦?
在現實中,面對家長的“指導”,不管這個家長的學歷和職位是高是低,我們首先應該進行自我反思:我到底做錯了沒有?在確保自己沒有做錯的前提下,進行有理有據的交流。這樣可以避免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矛盾升級,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現實社會中,老師其實是“弱勢群體”,一旦和家長發生沖突,受傷的往往是老師。所以,老師應該保持必要的審慎,而反思可以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
面對外界的“指導”,是持開放的心態,還是自我封閉?
教育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學生不光受老師的影響,更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從這一方面說,家長對老師布置的作業提出異議,甚至在教學方法和理念上對老師做出“指導”,都是很正常的。對此,我們不能出于師道尊嚴的心理表現出抗拒,也不能因為自己作為老師具有專業的話語權就輕易否定家長的建議,而應該虛心學習和交流,并以開放的態度進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布置的作業量是否太大、作業形式是否科學,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是否正確、是否足夠了解學生,等等。我想,高學歷家長的建議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一些孩子真的不需要寫太多遍,教學在關照大多數學生的前提下,還要考慮讓一部分學優生的學習效率最大化,也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而且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是最了解的,可以讓家長也參與進來指導學生的學習,這也符合當下家校協作育人的要求。
對于家長的指導,我們是否要全盤接受?
我們面對的家長,是具有各種各樣特點的個體,有學歷高的,也有學歷低的;有性格沖動莽撞的,也有謹言慎行的。同樣,家長的建議和“指導”,也往往五花八門,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老師對此要積極反思,但并不代表要對家長的“指導”無原則地全盤接受。對于其中不合理甚或過分的要求,要守住底線,堅持自己的教學自由和權利。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講究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說服家長,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相信很多家長都是善意的。退一步說,萬一發生沖突,只要我們有理有據,也可以拿起制度和法規來捍衛我們的教學自由和教學權利。
(甘肅省西和縣興隆鎮上川小學 張婷)
逆向反推找到問題的根本
案例中這位老師的困惑,我想大多數老師都遇到過。其實,不僅高學歷的家長會“指導”教學,比老師年長的家長也會“指導”教學。遇到這樣的困惑時,老師不要著急肯定或否定家長的想法和做法,首先應該冷靜分析,逆向反推找到問題的根本,從而和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最終化解“沖突”。
具體到這個案例中,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位高學歷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他身為某單位領導,沒有對孩子的成長大撒把。從他對學校英語學習的具體要求可以看出,他對孩子的關注很細致,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參與較多較深,同時愿意結合自己的成功經驗來指導孩子的學習成長。我們知道,一個孩子的成長,家庭的作用最重要,父母的影響最直接,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不應該否定這位家長的想法。
其次,作為老師,要客觀地看到學生教育個性化的必要性。面對四十多名學生,在課堂和作業方面我們不可能做到“一人一樣”、絕對個性化,只能在現有條件下進行分層教學、分層作業設計及有限的個性化輔導。案例中,這位高學歷家長主動帶領自己的孩子進行有別于學校教育的個性化英語學習,作為老師不應該否定這位家長的做法。但是,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嚴謹、規范、科學的,教師有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要遵循,有新課標要落實,各課程都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不能因為有某個“成功案例”就帶領所有學生進行嘗試,這是不科學的,也是經不起實驗的。英語新課標對“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要求都有相應的分級描述,與學生的年齡發展特點相吻合,體現了學科知識與學生身心發展之間的關系。從這個角度看,老師對這位高學歷家長的“指導”不能盲從。
綜上,老師既要理解家長的出發點,但又不能盲從所有意見。我建議老師嘗試和家長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溝通:第一,家長如有意愿可以繼續指導孩子照搬自己以往的成功經驗,采用廣泛閱讀、大量背誦、少量書寫的方式學習英語;第二,如果發現孩子在階段性練習或期末測試中“寫”的能力較薄弱時,及時與家長反饋,并進行補救;第三,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學生和學生不一樣,家長的當年和孩子的現在也不一樣,老師還是要引導家長相信學校、相信老師,科學育兒。我們最終要培養的是符合時代發展的健全的人。
(北京市海淀區花園村第二小學 郜敏)
良好的溝通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關鍵
家校共育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而良好的溝通則是形成家校合力的關鍵。這位家長有些越界的“指導”,在日常教學中時有發生,是有共性的個案。面對這類情況,教師應耐心與家長進行溝通,具體可分為以下步驟——
首先,我們應該感謝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關切,并及時與教師溝通,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意見,這是家長積極關注學生學習效率的表現,也是有效開展家校共育的良好基礎。而且家長提出關于“作業量大”的問題,與“雙減”所提倡的減輕學生負擔的教育改革實踐方向非常契合。
其次,我們也應指出,家長的意見存在過于主觀的問題,他不應簡單地把自己過往的學習經驗嫁接在孩子身上。學習策略和方式方法不僅因人而異,還受技術手段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地域的變化、社會的變遷等因素的影響。這位家長試圖在孩子的身上復制自己學習的“成功經驗”,預設未來會成功的結果,顯然忽視了時空變化,不僅缺乏科學根據,更無法令人信服,只能從“望子成龍”心切的角度來適度理解。
再次,我們應提醒家長關注英語學科中寫作能力的重要性。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缺一不可。由于不是在母語環境中學習,學生的英語學習往往存在說和寫的弱項,其中寫作一項體現著學生對于英語語言的掌握能力、基本表達能力和運用能力,是需要重點關注的核心問題,也是中高考英語的必考內容。英文寫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日常進行規律性的練習,積累一定的量才能有所成效。教師根據課本內容和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來設定作業,是本著對學生學習成長負責的態度,這一點務必要和家長進行良好溝通,達成理解。
最后,關于家長希望減少書寫要求和增加閱讀、聽說等訴求,教師不應倉促行動,也不能沒有行動,必須顧及學生自己的想法,比如請這位家長問一問自己的孩子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教師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在班級里進行摸底調查,了解學生情況,綜合各種意見之后,從對學生有利的角度出發,做出決斷。
家校共育不是某一方的獨奏,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有好的效果。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鼓勵家長主動表達,多就孩子的學習情況與教師溝通;如遇到家長“越線指導”,也應積極應對,讓家長的好心能真正起到好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二分校 王銳)
協同履職,豐滿孩子飛翔的羽翼
高學歷家長“指導”教學,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體現。要知道,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家長們因為知識匱乏、不懂教育,把教師的話當“圣旨”,而把教師布置的作業當“最高指示”。而今,家長接受教育的程度不斷提高??傮w上講,現在的家長掌握的知識和信息量與以前相比已有天壤之別,這也充分體現了教育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果。正如成人經常感慨現在的孩子和自己小時候的表現有很大差別一樣,教師不能總用過去的眼光看待現在的家長。
那么,面對高學歷家長“指導”教學,教師該怎么辦呢?
一是各司其職。教師遇到高學歷家長,首先在心理上要像對待其他家長一樣一如既往地悅納,對于高學歷家長“指導”教學,教師可以平等地與家長交流、溝通,讓家長理解教師面對整個班級開展教學的行為,從而努力達成共識,實現教師、家長角色分明,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當然,遇到固執己見的家長,耐心細致溝通無效后,教師可以通過家委會等途徑進行意見反饋,這樣既能避免對教學的影響,又可避免與家長的沖突。
二是相互支持。只有家校共育形成合力,才能讓孩子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對于不理解教師教學方式的高學歷家長,教師也可以在充分考慮個體差異及家長建議的合理性、可行性的基礎上,嘗試與家長共同約定,觀察采納或試行一段時間家長意見的效果,然后再做出更優化的選擇。雖然這給教師增加了工作量,但也是因材施教的體現。
三是成就自我。古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當教師自己足夠優秀,變得更加強大,甚至在一定范圍內家喻戶曉、有口皆碑時,高學歷家長也會給予教師更多的尊重。
總之,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共同的責任,我們都應該明白,教育的前提是教師和家長抱持共同的育人目標,在求同存異中達成相互信任的教學方式。只有家校共同努力、齊心協力,才能為孩子將來的飛翔豐滿羽翼。
(四川省珙縣巡場鎮第一小學 ?陳俊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