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浮塵

成天一針見血,
自認快意恩仇。
苦心尋章摘句,
風雨中猶清醒。
所謂生民立命,
過眼便成浮塵。
文章若能濟世,
應問懸壺之人。
山腳下正在建一座教堂,三位石匠在干活,有好事者前去問他們在干什么。第一位滿臉驚詫:“我還能干什么,混口飯吃唄!”第二位自信滿滿:“我在做世界上最好的石匠活兒呀!”第三位仰望天空:“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這是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在《管理的實踐》(1954年)中講的一個故事。他用這個故事探討三位石匠中誰最有可能成為優秀的管理者,進而闡述他首倡的目標管理理念。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第一位,顯然不能成為優秀的管理者。第三位因為能將自己的工作融入建教堂的藍圖中去而最受推崇。最麻煩的是第二位,因為他強調自己的技藝,被認為很難在工作配合中與其他同事相互成全。
通過這個故事,德魯克想表述的是,管理者永遠不要忘記企業的奮斗目標,避免用局部最優代替系統最優。
漢尼拔是北非古國迦太基的一位將軍,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起到了扛旗定向的作用。但終其一生,他都無法阻止迦太基的衰落。他面臨的難題是:不作戰無法遏制羅馬帝國的威脅,而迦太基的實力并不支撐作戰。后人把他遇到的難題稱為“漢尼拔困局”。
中國工程院院士項海帆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國際橋協同行多次問他:長江中游江蘇南京至湖北武漢河段為內河一級航道,通航凈高24米,500米跨的斜拉橋或2×250米分孔通航的橋梁方案就能滿足過江通行要求,為什么在長江中游,甚至通航等級更低的上游,都要建大跨度懸索橋?
無獨有偶,為節約土地、守牢耕地紅線,早期高速公路選線大多會遠離城市建成區和開發區。這作為基本經驗流傳了多年,后來大家才發現,以前的荒山荒坡,不少早已變成了基本農田,而那些與城市接壤的良田沃土卻變成了商用地塊。
近年來,基本建設需要的砂石料價格季節性波動、持續上漲的趨勢愈加明顯,這與限量供應、汛期禁采、禁漁期禁采,以及環境保護禁采等規定關系甚密。
通航論證、土地紅線、環境保護、汛期安全、瀕危動植物保護,都有法律法規和制度支撐,都服務于國家戰略,甚至都有十萬火急的理由。于是修建大跨度懸索橋成為必然,在荒山修路被認定為非法占用林地,建筑工地超長距離運輸砂石造成“建一個重點工程、毀一片地方道路”。
管理中的控制當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它永遠應該和宏觀目標聯系在一起,發展應與周邊業態、發展水平、資源供給相適應。離開了系統論的統籌,事情就會變成一個蹺蹺板,壓下了這頭、抬起了那頭。掌握了系統思維,就能讀懂三位石匠的故事,讀懂了三位石匠的故事,就可以有效避免“漢尼拔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