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新沙 圖|吉安市公路建設和養護中心泰和分中心
(本文作者系吉安市公路建設和養護中心泰和分中心退休工人。)

上宏橋一景
在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山有經典、水有傳奇、橋有故事……英雄業績與壯麗山河交相輝映。
“江西泰和的上宏橋,就是由南宋時期上宏村附近的郭公出資修建(長98.8米、寬6.6米、7孔、始建于1250年,泰和縣現存最早的古橋——筆者注),名相文天祥為之感動,欣然作《上宏橋說》一文……”
前不久,在《中國公路》雜志上看到這段話后,我心潮澎湃,浮想聯翩。父親和許多老工人講的那些令我們公路人感動和自豪的往事又歷歷在目……
1949年7月28日,原中央蘇區全紅縣,即原萬泰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泰和縣城解放。公路人舉紅旗放鞭炮,敲鑼打鼓唱山歌,滿懷豪情地迎接人民子弟兵。我的父親和工友們還在路口支起兩口大鐵鍋,不停地添柴燒水,為解放軍戰士泡上井岡綠茶。
解放軍前赴后繼打豺狼,公路人通宵達旦修木橋。
1949年7月16日吉安解放后,敗退的國民黨軍隊和反動地方武裝上演著滅亡前最后的瘋狂。他們用汽油和干稻草燒毀了泰和縣城蘇溪鄉上宏村共26公里公路上的9座中小木橋,致公路全線癱瘓,還在公路旁的多個山頭修碉堡、挖戰壕,架起重機槍和迫擊炮,妄想阻止解放軍進攻。
與解放軍同時進駐泰和縣城的,還有現吉安市公路建設和養護中心的前身——吉安工務段的公路搶修工程大隊。他們提出了“一切為了剿匪,一切支援剿匪,解放軍打到哪里,公路就先通到那里!”的口號。
經歷過寒冬的人更知春天的溫暖。我的父親和許多老工人——這些在舊社會四處逃難,在新社會翻身做主人的公路人堅決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紛紛咬破手指寫下請戰書,義無反顧地加入了搶修大隊。
搶修大隊兵分兩路,一隊搶修“泰和—萬安—遂川”線,二隊搶修“泰和—興國”線。主要修復橋梁和涵洞,路面由沿線鄉村組織村民修復。上級要求,小橋每天修復一座,中橋兩天一座。
搶修一隊共26人,山東籍南下干部、吉安工務段段長張維煥任隊長。解放軍戰士殲滅泰和縣境內敵人后,要經“泰和—萬安—遂川”線一路南下解放廣東省和海南島,因此搶修一隊任務繁重,時間緊迫,質量要求高。
不打無準備之仗。搶修大隊首先備料,起早摸黑架火爐、打扒釘、鐵夾板、螺栓墊片,砍樹鋸木做成橋梁和面板……并在解放軍戰士的保護下,前往被毀橋旁調查其損毀程度和所需材料,制定周密的搶修方案。

當年搶修大隊兵分兩路,修復橋梁和涵洞的場景。
1949年8月3日,搶修工作開始。工人們用牛馬車把木料、鐵件運到河里安裝,他們帶上干糧通宵達旦連續作業。餓了吃餅干,渴了喝河水,累了坐路旁休息一會兒再接著干……人人都像解放軍戰士殺敵那樣拼命干。
10天后,搶修大隊已經保質保量修復了朱家、馬市等7座小橋,五里亭等兩座中橋,有力支援解放軍殲滅了寨頭嶺、馬纓岡和雷公嶺等山頭上負隅頑抗的敵人。
反動派炸橋,解放軍受阻。
公路人架橋,炮兵營顯威。
節節敗退的敵23軍軍部及其所屬一個團共1000多人駐扎在泰和縣蘇溪鄉上宏村。這里碉堡林立,戒備森嚴,沿江邊設置了老虎牙等4道封鎖線。狗急跳墻的敵人還喪心病狂地炸塌了上宏古橋的3孔。解放軍炮兵營因此受阻,許多解放軍戰士因乘坐木船和竹筏過江強攻而壯烈犧牲,心急如焚的營長岳山在江邊直跺腳。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梅烏江水,井岡山的公路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搶修大隊緊急召開了架橋出征誓師大會,工人們爭先恐后地上臺表決心,個個摩拳擦掌,堅決請戰架橋,岳山也到會為公路人敬酒壯行。
1949年8月14日晚,天上下著雨,河里漲了水,不遠處還有敵人的槍炮聲。但是,困難再大也嚇不倒英雄漢。搶修大隊全員出動,江西省公路局派出了程理寬總工程師等人到現場指揮。我父親還做了一只木夯打橋樁,現在放在江西省道路和運輸文化科譜館展覽。
大家肩扛手提、用牛馬車運,爭分奪秒把已提前放在附近三居、岱頭等村莊里的木材和鐵件運送到距上宏古橋1公里外的上游河里安裝,工人們紛紛跳進水里打木樁、架梁鋪板,炮兵營也調來10多匹拉炮車的騾馬幫忙拉木料。三居、岱頭等村的村民像他們當年支援紅軍反圍剿那樣來支援公路人架橋,把自家門板全部拆下來送到河邊,又送來飯菜和茶水……“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奇跡就是這樣創造的。一座3米寬、100余米長的木橋很快橫臥在梅烏江上,30多輛騾馬拉著的炮車安全駛過。
凌晨,沖鋒號響了,炮彈像長了眼睛一樣射向敵人,僅兩小時就解決了戰斗,上宏村又回到了人民手中,公路人也松了一口氣。
1949年8月15日,是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日子。4年前的這一天,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全國抗戰勝利。4年后,英雄的人民解放軍和井岡公路人又用勝利來紀念她,迎接偉大新中國的誕生。
后來,岳山留任泰和縣武裝部部長。每逢新春佳節,他都會來養路段看望慰問當年架橋讓他的炮兵營過江顯威的公路勇士們。
戰后不久,吉安工務段調集一批能工巧匠按原樣修復了上宏古橋,并使用到了1984年。同年,公路人又在古橋上游60米處按二級公路的橋梁標準新建了一座現代化大橋使用至今。從此,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上宏橋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后又經多次修復保持了原貌,如今更是開發成了旅游景點,繼續造福人民。
古代,有文天祥的《上宏橋說》;現代,有我們井岡山公路人用忠誠、毅力和智慧書寫了上宏橋新說,踐行公路人的初心和使命。
像魚兒依戀著大海,像綠水纏繞著港灣,公路人深情地愛著自己魂牽夢繞的公路,并為之不懈地奮斗、拼搏、奉獻。
泰和縣城解放時,當時地下黨泰和公路交通站站長葉榮初就在歡迎解放軍的隊伍中,他是一位老紅軍。1934年紅軍長征前,26歲的葉榮初在黨組織的安排下轉入地下工作。后來,葉榮初的兒子葉長青成了養路工,做了養路班長。我和葉長青一塊修過路,他常給我們講從小跟隨父親做地下革命工作的事。
那時,每逢地下黨組織在葉榮初家開會或者葉榮初外出活動時,葉長青就負責望風發信號。為保守黨的秘密,葉榮初曾多次吞下寫有黨機密的紙條,化解了危機。
泰和縣剿匪結束后,葉榮初升任原泰和縣交通局局長,因為帶領老百姓修路有功,不久又榮升泰和縣副縣長。為著深愛的公路事業,他再三向組織請求,兼任原泰和縣交通局局長。
時光進入1958年,這是一個全國人民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火紅年代。那時,農民一心想著多打糧食,工人一心想著多造機器,公路人更是一心想多修快修好路,讓井岡山的公路四通八達,經濟跨越式大發展,人民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新年鐘聲剛剛敲響,已兼任原井岡山公路修建指揮部泰和工程處常務副處長的葉榮初就率領全縣23個公社、鎮的青壯年,出征在修路工地上。工地上到處張貼著毛主席的那句名言:“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原泰和縣上田公社——橋頭共40余公里的工地上,3萬余名民工一同勞動。他們用土箕、籮筐和獨輪車、牛馬車運來黃土填筑路基,又用木夯和牛拉石碾夯實路面……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工地上人山人海、熱火朝天,獨輪車、牛馬車排成了長龍,廣播大喇叭里唱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聲和號子聲連成一片。入夜,工地上燈火通明,工人們挑燈夜戰,每天都超額完成任務。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葉榮初蹲在工地上,嚴格檢查修路質量和進度,還經常和大家一起挑土石。他逢會必講的一句話是:“愚公能移山,我們能修路。誰英雄,誰好漢,修路工地上比比看!”工棚里也張貼著這樣的標語,并時時響起這樣的口號……
經過全體筑路人6個月的風餐露宿、日夜苦干,泰和工程處承建的40公里路段被修筑成了平坦的四級砂石公路,向黨的生日和國慶節獻了一份厚禮。

如今,在歷經滄桑的上宏橋旁,是一座現代化橋梁,該橋于1984年興建,一直使用至今。
紅旗迎風飄,杜鵑開懷笑;鑼鼓震天響,口號向云沖。1958年7月1日9時,這一天是黨的生日,同時也是全長108公里的井岡山公路通車的日子,井岡山的公路人將永遠記住這一刻。
井岡山公路通車典禮在公路的起點——泰和縣上田公社隆重舉行。大紅鞭炮響過后,原江西省交通局局長、參加過長征的興國籍老紅軍劉岱上臺致祝賀詞,全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接著,29輛插著紅旗的彩車和10頭掛著大紅花的“鐵牛”——國家送給井岡山的東方紅拖拉機,冒著大雨向井岡山茨坪村進發……沿途人民載歌載舞,夾道迎送。
1995年,87歲的葉榮初漸入彌留之際,我的父親帶著43歲的我去醫院看望他。我至今記得這位老共產黨員、老公路人的話:“我這一生跟著共產黨干了三件事。第一是打仗,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到第五次反圍剿,九死一生,很多戰友犧牲了,我幸運活到今天;第二是做黨的地下工作,護送了大批革命干部離開白區,脫離危險;第三是修橋鋪路,行善積德。我很自豪,帶領泰和人民修好了井岡山公路泰和這一段,把朱德總司令當年帶領紅軍戰士挑糧上井岡山的羊腸小道修成了汽車能走的大路。我們不僅修好路還鍛造出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公路交通人隊伍。因為我們修好路,很多老一輩革命家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
他說,1962年3月,朱德委員上山,書寫了“天下第一山”的光輝題詞,還夸獎公路修得好,并對黃洋界等五大哨口公路的修建作了重要指示;1965年5月毛主席上山,發表了“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的著名詩篇,稱贊公路“高路入云端”……
葉榮初去世后,長眠在井岡山公路旁的山崗上。翠柏叢中,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公路。勇士輝煌化金星,2021年9月30日,適逢烈士紀念日,我又一次來到這片山崗緬懷先烈,這里除了葉榮初,還靜靜躺著100余位在上宏橋戰斗中犧牲的解放軍戰士。
我看到當年被英雄鮮血染紅的梅烏江兩岸,現在已是樹木參天、鳥語花香的公園景區,四處彩旗飄揚、游人如織。在烈士身后,當年幫助公路人架橋的三居、岱頭等村莊,如今已是“四好農村路”示范村,村里辦了多家工廠,公交車直接開到村民家門口。村民有的在家鄉工廠上班,有的帶上土特產品坐公交車早出城晚歸村,售農產品、購日用品……井岡山老區人民過著幸福的小康生活,正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今天,我們與偉大的新時代同行,多么榮耀!我們與日新月異、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公路同行,何其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