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康 杜耀輝 席康力 范長海 陳志敏,3
(1.中鐵七局集團路橋工程有限公司,陜西 寶雞 721000;2.蘭州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3.蘭州交通大學道橋工程災害防治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70)
黑莊坪隧道位于甘肅省定西市秦祁鄉境內,左線長度1710.2m,最大埋深為175m。洞身主要穿越V級軟弱泥砂巖層。
埋深最大處的YK36+580.0里程為監測斷面,在斷面拱頂、拱腰、拱腳處埋設應力和應變測試原件。
全站儀監測隧道斷面各測點坐標,計算拱頂高程及其凈空變化,測點布置如圖1所示。
通過振弦式雙膜土壓力盒、傳感器測量圍巖壓力、支護結構間的壓力,各測點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凈空變化測點布置圖
通過混凝土應變計測量二襯和仰拱回填混凝土應力。每個斷面布置5個測點,每個測點布設1個噴射混凝土表面應變計,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噴混凝土與二襯應力測點布置圖
采用振弦式鋼筋計測量錨桿應力,每個斷面設4個測孔,每個測孔內設3個測點,測孔編號為B-1、2、3。鋼筋計編號為B-11、B-12、B-13,具體如圖3所示。

圖3 錨桿軸力監測點布置圖
1.斷面拱頂沉降
由圖4可知,在開挖初期1d~4d,拱頂沉降顯著,達15.1mm。掌子面通過測點施做初支后,拱頂沉降略顯緩和。在后期圍巖成拱效應作用下,拱頂圍巖逐漸趨于穩定,達到最大值35.8mm。

圖4 拱頂沉降曲線
2.隧道凈空變化
由圖5可知,上測線處拱墻對開挖擾動的敏感性更大。在初期開挖時,上測線收斂曲線斜率最大。其收斂穩定值為27.4mm,下測線收斂變形值為10.8mm。因此,重點控制上測線部位圍巖變形。

圖5 隧道凈空變化曲線
由圖6可知,初支與圍巖間的接觸壓力在開挖5d~6d后基本穩定。其接觸壓力在拱頂處達到最值,為108.22kPa,左拱腰處為88.58kPa,右拱腰處為86.57kPa,左拱腳處93.17kPa,右拱腳處為102.89kPa,拱底為37.58kPa。

圖6 初支—圍巖接觸壓力曲線
由圖7可知,初支與二襯間的接觸壓力在開挖5d~6d后基本穩定;拱頂處最大值為66.28kPa,左拱腰處最大值為55.99kPa,右拱腰處最大值為53.42kPa,左拱腳處最大值為63.78kPa,右拱腳處最大值為78.98kPa,拱底最大值為38.06kPa。

圖7 二襯—圍巖壓力曲線

由圖8可知,錨桿軸力隨著開挖面的持續推進逐漸增大;拱頂部位錨桿首先發揮控制變形作用;錨桿軸力初期增加速率較大,隨著支護結構的施加,在“支護+錨桿”的聯合加強作用下,圍巖變形速率逐漸緩慢,體現在錨桿軸力曲線上。在開挖后的30d左右,錨桿產生軸力并趨于穩定。

圖8 錨桿2m處軸力曲線
由圖9可知,初支混凝土的應變在隧道開挖5d左右基本穩定。拱腳處混凝土應變最大,為126.96μξ、119.24μξ,拱頂次之,其應變值為96.36μξ。

圖9 初支混凝土應變曲線
由圖10可知,斷面拱腳處二襯混凝土應變最大,最大值為67.38μξ,拱頂次之,其應變值為34.58μξ,拱腰與拱底位置的應變值相差不大,分別為40.93μξ、19.39μξ和42.39μξ。

圖10 二襯混凝土應變曲線
掌子面開挖至監測斷面時,拱頂發生顯著沉降。拱墻逐漸產生收斂變形,引發洞室凈空面積急劇減小,上測線部位收斂變形速率更加劇烈。
泥砂巖變形特征影響支護結構與錨桿系統的力學性能。掌子面穿過監測斷面后,初支、二襯的拱頂、拱墻處接觸應力同步發育,拱腳應力有所滯后。支護可有效控制泥砂巖變形。
影響錨桿系統在上拱腰部位呈受拉狀態,拱腳部位呈受壓狀態;左右側錨桿軸力關于隧道中心軸線對稱分布;錨桿軸力與其埋深呈定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