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圖1 高邊坡總平面圖
某公共建筑群以高大邊坡同處于山體狹窄地帶,公共建筑為兩棟公共建筑。高邊坡與公共建筑距離分別南向9.24m、西向3.26m、北向8m。邊坡平均高度為16.83m,邊坡暴露面為186.7m。與周邊建筑和道路的情況為:邊坡上方已建道路,最近距離5.5m高邊坡為建筑激情所包圍。邊坡承擔著路堤和路基的功能而又被建筑體群所包圍,邊坡處治,最容易引起土體影響的建筑是南向道路和建筑群。邊坡坡頂即是道路硬路肩,距道路中心線9m(路寬8.5m);距后勤綜合樓南樓檐角處18.2m。
1.削坡減載防護
該方法通過控制邊坡的高度和坡度,而無需對邊坡進行整體的加固,使邊坡達到自身穩定的一種方法,坡高小于20m,按照理想土質條件,按1:0.3的放坡比例,削坡設計將會占用原有硬路肩,坡頂侵入路肩1.3m。受地形限制,沒有更多的土地可以用于放坡設計。此方案不可行。
2.重力式擋土墻防護
重力式擋土墻對邊坡的防護,是采用石砌或混凝土澆筑擋土墻作為支擋防護工程,石材和混凝土擋土墻自重穩定,并利用內側斜坡傾角,綜合利用擋土墻自重加上邊坡推力垂直重力方向的壓力傳遞給擋墻,所以更為穩定。這種方法對低矮邊坡進行防護較為經濟可行。此方案需要對原有內部道路開挖,開挖后砌筑擋土墻體,后回填土,施工組織設計要求斷路,重建原有道路,而目前此段道路較為繁忙,不允許封閉交通。
3.抗滑樁防護
抗滑樁多采用挖孔灌注樁,它是一種大截面側向受荷載力的樁體設計,樁身穿過滑體錨入滑床中一定深度,其中滑動面以上部分受側向荷載力,滑動面以下部分較為錨固,此設計對抗水平位移的滑體有一定的優勢作用,可以借鑒考慮。
4.應力錨索防護
預應力錨索是一種可承受拉力的結構系統,它的一端被固定在穩定地層或結構中,另一端與被加固物緊密結合,形成一種新的結構復合體,它的核心受拉體是高強預應力筋(預應力鋼絲、鋼絞線等),它在安裝后可立即向被加固物體主動施加壓應力。限制發生有害的變形和位移,預應力錨索是一種高效經濟實用的工程技術,在邊坡治理中廣泛得到了重視和應用,可以借鑒考慮。
邊坡排水設施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把邊坡中水體排出,減輕邊坡內部土體的含水量。排水是一項重要的措施,排水工程對于邊坡穩定非常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邊坡排水,應包括坡面水、地下水和坡體滲透水,所以邊坡排水應統籌考慮,坡面水、地下排水坡體水滲透,應統一考慮。
采取工程措施與植物種植相結合的生態護坡技術,可以減少邊坡的土質風化、老化和水土流失造成的破壞。邊坡植物的根系較為發達,對邊坡表層土質起到穩固作用。綠化減輕坡面不穩定和侵蝕方面的影響,使邊坡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統一,達到工程治理與環境美化雙贏的效果。
該邊坡所在位置地質具有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土質鉆心取樣分析自上而下為:表層1m~3m之間為坡積層,主要以松散土、覆蓋土為主,3m~9m為殘積層,主要是風化巖石,沙礫、黏土等;9m以下為風化基巖層,為破碎風化基巖組成,伴隨小型溶洞溶洞尺寸50cm、最大尺寸150cm,伴隨有小型溶洞。
邊坡治理分為兩個部分,建筑物部分基坑支護高度為7.5m~12.6m,道路路堤部分基坑施工完成回填后形成0.5m~6m永久邊坡,抗滑樁與基坑支護樁為同一道工序,支護樁同一位置為同一棵樁。該項目中基坑支護起路堤加固一并考慮受力作用,基坑計算時選用固結快剪指標,計算工況為一般工況,邊坡工程計算時,支護結構已施工完成,僅采用浸水快剪指標對支護結構及錨索設計進行驗算±0m~10m之間運作。由于抗滑樁是路基組成部分,抗滑樁受力為雙向,采用“密布“形式,密布抗滑樁阻止滑動面產生的水平推力,切斷滑動面。樁與樁之間采用隔板墻工藝加固,形成結板效應。

表1 土層分析
邊坡治理下部,抗滑樁直徑1m錨入地下穩定基巖內。樁與樁之間,用配筋板作為連接,形成整體。在錨索進入相應的山體之后,與端頭進行有效的連接,在整個邊坡的內外形成了一定的網架結構。錨索施工中,施工工藝非常關鍵,是力學計算的基礎,為坡體穩定樁柱受力提供保障。所以在錨索錨桿鉆孔時,孔底的擴孔和索孔道的“吹孔”,要把松散土清理干凈,在錨索打入索孔中,用高壓混凝土對孔底錨頭噴吹,凝固后與周圍的巖石土體融合穩固,穿梭注漿,最后是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執行張拉。錨索鎖定后48小時內若發現有明顯的應力松弛時,應進行補償張拉,然后加以鎖定并對錨頭用混凝土進行封堵,而組合之后的土體就會形成一個整體,最終形成穩定的結構。
土體內力計算采用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 50330-2013),地震烈度為8度,水平地震系數為0.2,地震作用綜合系數為0.25,地震作用重要性系數為1,水平加速度分布類型為矩形。
計算剩余下滑力,抗剪強度(R/K模型),安全系數取值為1.05;水平推力為171.7×cos18.6°=162.7kN。
背側為擋土側;面側為非擋土側。
背側最大彎矩為379.939kN·m,距離樁頂8.697m;面側最大彎矩為4.690kN·m,距離樁頂19.103m,最大剪力為132.134kN,距離樁頂5.000m;最大位移19mm。第一道錨索水平拉力123.35kN,距離樁頂2m;第二道錨索水平拉力44.462kN,距離樁頂5m。

圖2 土層結構

表2 土層力學指標
通過預應力錨索密布抗滑樁(間距80cm)固基,樁間連接板墻和坡頂綠化護坡,綜合治理方案實施,工程經歷兩個雨季和一次3.2級、距離189km、震源深度13km的地震,目前邊坡下部收集排水管暢通,出水量不大,上部截水溝(道路邊溝)排水正常,坡體穩定,沉降和平行位移均在工程允許控制范圍內(最大沉降值不大于4.9mm和最大平行位移值不大于27.75mm)。綜合治理后的土體為上部原有道路鞏固路床、路基基礎,為新建建筑17.6m基坑支護防范坍塌起到了安全保障作用,作為復雜邊坡綜合治理,效果較為理想并達到預期。
復雜邊坡治理工程,是土木工程領域,特別是道路橋梁和建筑、土木工程建設中必須面對的棘手問題,治理方案需要因時而變,因勢而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死搬照抄。邊坡治理涉及到地質、結構、力學,環境等諸多因素,需要認真思考嚴謹分析,單一形式的治理,效果并不明顯,綜合治理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項目為狹窄地形內復雜邊坡治理,提供一個成功借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