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景亞
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就是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生活態度,成為我國未來的建設者,而新媒體的出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受到多元沖擊。新媒體的準入門檻低,傳播平臺廣,使得大量虛假的、煽動的、偏頗的信息廣泛傳播。[1]而大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較少,對問題的研究不深入,極易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使得原本信仰不堅定的學生開始動搖。目前部分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淡化,甚至意識形態出現搖擺,同時思政宣傳工作的傳統方式逐漸被淘汰,而新媒體反動思想又不斷發起沖鋒,面臨著多重沖擊。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高校共青團思政引領工作提出新要求,需要新的變動,我國正面臨著嚴重的輿論導向控制問題,如若解決不恰當,將會導致嚴重的后果。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渠道之豐富,資源之龐大,使得大學生對于權威的依賴性降低,對組織的信任度也降低。新媒體充分展現其優勢,將互動與傳播發揮到極致,不僅主推青年形成其感興趣的組織,而且將其發揮功效的領域不斷擴展,使得青年更愿意與新媒體接觸,而不愿意接受傳統的思政洗禮,這為共青團的未來工作帶來極大挑戰。[2]另外,青年獲取信息方式便捷,通過手機或電腦相關的終端,直接對新媒體的客戶端點擊觀看,便可以獲取其感興趣的信息與服務。共青團不再是其信息的唯一來源,也成為供學生選擇的平臺之一,使得共青團工作嚴重受阻。當前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已經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青年學子的思政引導,需要與多元信息競爭,去實現其目的。
共青團思政引導工作時與青年直接發生關系,因此青年學子是其主體對象,那么就需要從需求入手,才能實現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避免脫節。但是目前的高校共青團依然按其行政化路線運行,吸納青年的方式單一且形式保守,對于如今的青年而言,不具備特色的東西難以具備吸引力。同時工作展開的預見性缺失,且相關主體思想缺乏廣泛性,導致與青年關注出現偏差而難以達到有效作用,高校共青團工作需要大調整、大變革。新媒體的傳播平臺與青年學生的網絡使用習慣相匹配,其效率高、參與感強同時操作不復雜,青年被予以平等的身份對待,使得大學生更加偏愛新媒體形式。在傳統的工作方式與青年思政引導相脫節的情況下,共青團需要更多年輕血液的補充,使得共青團組織能更多地從青年成長以及未來發展規劃的角度出發,與實際更貼合,關注青年學生的方方面面,讓共青團主體與青年聯系更緊密,提升二者關系。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媒體使用的技術也不斷推陳出新,大量依賴新媒體平臺的組織與個人發展起來,使得志同道合或意見一致的群體極易找到其組織并建立關系。與早期共青團發展的青年相比較,如今在新媒體頻繁出現并積極活躍的青年其數量更多,覆蓋面也更加廣泛。在新媒體平臺上活躍的青年,對其動員的成本相對較低,并且會有很好的效果,并不斷地在該群體之中發酵繼而將影響力擴大。另外新媒體平臺與青年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更為便捷,共青團可以利用平臺加深聯系。[1]其作用不僅促進共青團與青年之間的互動更加密切,更加了解青年學生的想法與期待,同時能在充分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后,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實現團結青年群體的目的。新媒體發展的重要作用就是將大量的青年聚集在一起,因此共青團可以利用這一點在新媒體平臺發起反攻,通過與青年之間更為緊密的聯系,從而擴大共青團的影響力,并使得其覆蓋面進一步擴大。著力發揮共青團思政引導工作的作用,就需要順應時代,利用新媒體平臺并占據該平臺,實現思想引導工作的網絡陣地。
新媒體的傳播形式多種多樣,其信息內容豐富,覆蓋面極其廣泛,這樣的新媒體平臺,能為青年學子提供大量資源。新媒體技術與當前科技的發展,共同提升了青年學子接受信息的便捷度,同時使得其開始依賴新媒體平臺,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基本來源于各大信息平臺,利用新媒體發揮其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作用,開始表現出其重要地位。[4]因此,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現行政策與方針進行傳播,并對當代新青年提出要求與期待,充分發揮其傳播效果,實現全覆蓋,保證每一位青年都能被引導。共青團思政引導工作在新媒體上對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較少,可以搭建相關的平臺,利用新媒體對青年學子的思想予以積極引導。當前的現實就是新媒體已然滲透進生活之中,高校共青團也使用新媒體開展工作助力青年學子的身心健康與就業問題,同時為青年學子的未來規劃以及生活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及豐富的資源信息,這樣的平臺搭建有利于共青團引導青年成才,實現對青年學子的思政教育,助力其成為當代新青年。
新媒體與互聯網的深度結合,使得其傳播速度成倍增加,同時其傳播方式又極富感染力,主要表現在這兩點:其一,形式具有趣味性,讓青年學子的參與感增強,并加強了二者之間的互動,反饋速度增加,使得青年學子獲得滿足感;其二,新媒體所述內容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與青年實際的生活需求更為貼合,能滿足其對新聞和相關信息的期待。考慮到上述原因,將高校共青團思政引導工作與新媒體結合,可以實現增強共青團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高校共青團早期內容選擇上頗具主觀性,對主體了解不夠深入,使得內容好似空中樓閣,難以真正走入青年學生心中,最終形成隔閡。而今新媒體的應用,將會很好彌補其內容上感染力不足的問題,同時進一步增強共青團的吸引力。
高校共青團未來要實現其思政引導工作的作用,就必須重塑工作理念,將主體定位準確,以青年學子為核心,在內容選擇上給足青年學生選擇權,使得引導工作的進行更加與學子生活貼近。將早期的引導方式“管制”變為如今的“服務”引導,才能真正實現對青年學子的引導,在引導工作中,所有的形式、內容都只是引導的手段,真正讓學生產生認同感才是工作目的。以當前的青年大學習為例,就建立了較為合適的平臺,將各種實時熱點設置成每周主題,并與青年學子進行交流溝通。同時以青年學子為主體,安排深受青年學子追捧的央視記者作為主持人,增強其吸引力。多從青年學子的角度出發,以其感興趣的形式來促成引導效果,這樣工作理念的轉變才是未來共青團真正的發展方向與道路。
共青團對青年學子的導向作用,需要與時代相結合,與社會關注熱點相統一,與黨與國家的發展工作大局相一致。同時要把握住相關工作的脈搏,引導青年學生成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并逐漸成長為帶領中國走向偉大復興道路的接班人。在這一過程中,共青團的任務就是要把握住政治方向,使得宣傳與引導內容符合國家發展。例如突發公共事件期間,高校共青團組織學習的青年大學習主體內容的設置,以及當期采訪人員的選擇,需要凸顯出沖鋒在一線的青年們,將青年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加以展示,從而激勵更多的人付諸行動,同時與國家倡導相符合。青年大學習發揮作用的同時,各大高校的共青團賬號、新媒體平臺都輔以支持,將主流價值觀進行弘揚,以實現導向作用。高校共青團依據以上形式引導學生,借助新媒體工具將其導向作用發揮出來,引導青年學子向榜樣學習,樹立奉獻社會的理念。
總而言之,新媒體時代各行各業都煥發出新風采,高校共青團工作同樣要展現出新的面貌。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作用發揮青年領袖的引導作用,將是共青團思政引導工作的核心之一,另外高校共青團在發展道路上需要以嶄新的工作理念開展引導工作,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發揮導向作用。如此之后,高校共青團的思想政治引導工作將會在新媒體時代大放異彩,青年學習也將更具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