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建美 朱冀(通訊作者) 李煒 李英杰
當前開展的“雙一流”與“新工科”建設正是“教育改革創新”的實踐形式,為教育改革與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思路與契機。在此背景下,亟待進行教育理論創新與教育實踐改革的工作。羅斯托“起飛”理論是其經濟發展階段理論中最核心的部分,具有很強的廣適性,但目前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應用仍十分薄弱。該理論主要包括三個關鍵性的發展階段:為“起飛”創造前提的準備階段,達到某種“臨界水平”、突破停滯狀態、實現高速迅猛發展的 “起飛”階段和穩定發展階段。[1]該理論符合大學生學習和認知的發展階段性與規律性,尋求教育教學過程中的 “起飛”動力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大學課堂教學過程出現的課堂沉默現象,使課堂互動遇到極大的阻力。學生不僅很少主動向老師提問,而且大多數老師對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也保持沉默,這種沉默現象不僅影響了學生思想和知識的吸收,也讓老師們煩惱不已,大大降低了教學的有效性。本研究通過實踐調查的方法了解學生沉默的原因,基于羅斯托“起飛”階段理論探討大學生課堂沉默的內隱啟動途徑,為提高教育質量和師生教育過程的有效性提供可借鑒的思路與實踐啟示。
教師在課堂學習中發揮著核心作用,他們的行為會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大多數老師覺得他們是在用一張嘴和每個學生打交道,一視同仁,但現實是大多數老師仍然傾向于在不經意間與好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這種無意識的行為會影響課堂公平。有學習熱情和渴望被關注的學生將無法長時間表達自己,導致他們對課堂的熱情降低,這使得他們的專業技能將受到限制,從而使其變得更加沉默。[2]時至今日,課堂上教師對自己教學方法沒有深入研究,更注重知識理論的教學和討論,很多老師教課本,內容空洞脫節,學生對聽課不感興趣。對學生們來說,身體離思想很遠,思想在課堂之外游蕩是經常發生的現象。
此外,在權威性大、信息差明顯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在課堂上往往也普遍缺乏主動性。在一段成熟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愿意與老師交流,積極參與課堂,然而,在師生關系中,學生往往會產生依賴心理,這不利于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因此,民主平等而獨立的師生關系才是學生更積極、更自由地表達意見的理想選擇。
作為面對面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與其密切相關。造成課堂沉默的個人因素可分為三類:學生因為缺乏專業知識而無話可說;對內容知識缺乏理解,缺乏批判性思維,害怕在別人面前尷尬,害怕在公共場合發言;其他人不想說話或保持沉默,因為他們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不當言論,或者因為這些言論是不必要提出的。
課堂情緒是指課堂的總體心理環境,與課堂的氛圍密切相關。在緊張的課堂中,學生在與老師交流時會變得謹慎,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和特別注意就無法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在輕松愉悅的課堂中,師生交流更加暢快,學生思維更加活躍,互動熱情大幅提升,沉默相對較少。此外,由于大學許多課程正在擴大,大班削弱了學生之間的情感紐帶,使他們彼此幾乎完全陌生。[3]由于缺乏溝通工具,很多老師在課堂上不認識學生,沒有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和需求,在課堂上溝通有困難,更容易導致課堂上學生的沉默。
近年來,由于社會工作量激增,許多學生前往大學的校招中尋找具有學位的工作。在這過程中很多學生覺得老師傳授的知識對他們找工作幫助不大,于是就忙于各種考證、報不同的線上課程班以獲取更多的實用知識,因此對于校內課堂參與感不高,出現很多沉默現象。
研究小組對某所大學科學專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以評估獨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并找出他們在課堂上沉默的原因。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90份,有效應答率為99%。 其中44.5%的受訪者是經濟學本科生,29.2%、23.3%和2.8%是自然科學與技術、藝術設計和外語專業的學生。大一、二、三、四生分別占28.34%和38.4%、20% 和 13.2%;其中有12.9%的黨員和22.4%的社團成員;57.07% 的受訪者為女性,男女比例相對均勻。作為問卷調查的一部分,還對學生的成績進行了研究,20% 的受訪者在專業課程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30% 的受訪者在公共和專業課程中學習良好。在公開課中,20%的受訪者取得了良好的成績;30% 的受訪者不具備參加公共和專業課程的資格。總體而言,受訪者按性別、班級和學科的分布較為合理,黨員和社團干部占一定比例,積分分配沒有太大區別。因此,研究樣本可以有效反映大多數獨立大學學生的特征,通過問卷調查,可以提高代表性和可靠性。
在這種情況下,在分析影響課程沉默現象的因素時,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對影響學生成績和最終結論的所有因素進行分類。根據影響學生安心學習的主要因素,結合教育環境、教師、學生的具體因素,構建研究項目。這些項目被分類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確定”“同意”和“非常同意”。根據之前的調查結果,超過56%的受訪者認為,在傳統的課堂環境中,他們是被動等待的一方而不是主動參與課堂的;22% 的受訪者不同意這一觀點;超過34% 的受訪者認為大學課程非常好,但是學生很陌生,師生之間的距離也比較大,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也不想回答;33% 的受訪者不同意這一觀點;40% 的受訪者對課堂上問題的回答的正常結果發表了評論,表示在課堂上缺乏動力;36%的受訪者對此觀點持不同態度;45% 的受訪者同意,當老師讓每個人一起回答問題時,他們會和其他學生一起回答;只有 21%的受訪者表示非常不同意這一觀點;超過43%的學生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違反課堂規則會妨礙他們上課,只有29%的學生不同意。
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利用關鍵參數進行評估,發現影響課程沉默的主要因素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師的作風和師德對學生參與互動的影響,66%的受訪者表示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影響學生之間的互動,而12%的學生表示教師的職業道德影響他們與他人互動。第二是教師學術水平對互動的影響,57%的受訪者表示教師學術水平不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方式,只有8%的學生普遍希望與學術水平高的教師互動。[4]第三,教師缺乏有效的互動建立過程。27% 的學生認為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之間幾乎沒有互動,或者老師沒有在個人演講中與學生互動,8%的受訪者認為專業教師建立了正常的互動,37%的受訪者認為師生互動不好或非常差。第四,教師教學方法有效性較差,超過46%的學生認為老師的教學方法陳舊,缺乏創新,因此不愿與老師互動。第五,老師的個人魅力,只有 27% 的受訪者表示老師的個人吸引力不會影響課堂互動,而 42% 的受訪者表示老師缺乏個人吸引力,影響了他們對課堂的熱情和反應,覺得他們的興趣大大減弱了。
從上次調查的數據來看,教師因素是影響學生課堂沉默的主要因素,教師的個人吸引力對學生的表現有很強的影響。其次,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影響著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互動,過時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保持沉默。此外,教師在課堂呈現的言行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這也是學生們沉默的主要原因。學生的個人特征,例如壓力、害怕犯錯和追隨潮流的傾向,是課堂沉默的內在原因。其中,傳統問答模式的教學、過分關注考試成績、忽視傳統成績的大學課程評價方式也影響了課堂互動。大教室教學會造成課堂混亂,師生距離過大,很多學生聽不懂,這也是課堂互動中斷導致沉默的原因之一。
從課堂沉默到課堂學習情緒的內隱啟動是接受刺激與刺激反應的過程。Aower(2000)指出個體化情緒處于啟動狀態時,能夠對其隨后進行的認知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Murphy等(1993)的試驗證明,先呈現的情緒信息對隨后的認知活動影響很大,能夠促進內隱情緒啟動。[5]因此,最初的刺激與激勵是學習情緒內隱啟動的“導火索”,即羅斯托“起飛”理論中的準備階段對內隱啟動有著重要的激發作用。
改變大學生課堂沉默的狀態,首先需要通過刺激激發出學生對某一教學主題的興趣,有強烈的愿望參與到主題的分析過程中,不斷增加勇氣,最終突破沉默的束縛,對課堂進行對話,實現“起飛”,以達到預期目標,從中感受到課堂對話的喜悅感和認可感,并保持這種狀態穩定發展下去,真正實現學習情緒的內隱啟動。

圖1 學習情緒從課堂沉默到內隱啟動過程示意圖
教師進行積極思考,達到有效刺激和激發的目的。一般來說,課堂上的沉默也可以分為積極的或消極的。學生試圖反思老師問題時的沉默是積極的沉默,其余的多是消極的沉默。因此,教師應花更多的心思在如何激發學生產生希望和勇氣的動力方面,積累經驗、積極改進,尋找多樣化的激發點,引起學生對學習主題的關注,并引導學生成為假想主體,參與到主題活動中(圖2)。同時,通過快速的課堂反饋、評價和學生互動,改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改善課堂沉默的現象。

圖2 基于羅斯托“起飛”理論與戴爾學習層次模式的課堂沉默內隱啟動
在前期準備的基礎上,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被調動起來,對學習主題產生極大的學習希望,并不斷增加課堂對話的勇氣,最終突破原來學習沉默的束縛,進入“起飛”階段(圖2)。該階段是整個內隱啟動中最核心的階段。課堂沉默的主要原因是課堂上沒有開放和平等的環境,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從相互尊重開始,然后是相互信任。教師在整個課程和課堂中都以學生為中心,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核心作用,使師生間形成自然輕松的互動。在課堂師生互動中,老師可以減少令人難以回答的問題的數量,減少相互矛盾的問題,并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維度回答問題。鼓勵學生之間的多元化和批判性思維養成,從而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和課堂互動參與次數。學生應該有機會在回答錯誤后在老師鼓勵下再次作出回應,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生開放式思維情感和體驗情感,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形成和諧自然的師生對話氛圍,體驗安全積極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習“希望”與“勇氣”的不斷渲染與積累。
該階段的主要特征是學生進入內隱啟動的良性狀態,通過前期的體驗學習,感受到了“起飛”帶來的成就感,并激發出再次體驗的心理需求,通過新的刺激,穩定在高效的課堂學習狀態中(圖2)。老師要適應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為內隱啟動提供動力。教師為平時默默上課的學生預留空間,例如啟發式互動、討論和按需互動。徹底扭轉學生沉默自學的現象,利用視頻和其他媒體,使用最新的教育技術使課堂互動更加生動活潑,班級學生的氛圍只有通過不斷的創新和實驗才能真正改變。[6]
課堂是一種交流的環境,師生必須有“教”“學”的使命感。課堂沉默的原因要從老師說起,師生不僅需要在課堂上積極互動和自我表達,而且教師還要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并努力打破一些學生虛假的積極,使課堂學習的階段性更加符合規律,以規律指導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