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會玲
傳統的知性道德教育主要是針對“主知主義”教育特征提出的,強調以道德規范和理論知識講授為主,關于思維德育、政治教育和教育知化講解不夠深入,而道德知性教育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道德教育的束縛,將道德情感、道德思維、道德意志和行為培養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強調道德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能夠有效提升德育效果。基于生活道德教育理念開展道德知性教育工作,可以使教育走出重理論、輕實踐的誤區,但一味地注重生活實踐,也可能導致教育走向極端,違背道德教育規律,這就要求教育者結合道德知性教育的特點,積極探索道德教育新方法,提升道德知性教育的有效性。
道德知性教育是道德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知識道德教育、思維德育和教育知化。傳統的道德知性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為主,為應對應試教育帶來的壓力,通常以知識吸收程度來評判一個人的道德水準,這種單一的道德教育形式,容易忽視對人的道德判斷和思政素養的培養。但道德知性教育的提出,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教育體系,糾正了生活道德教育理念存在的錯誤認知,以現實教育為任務導向,注重分析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的聯系,而不是一味地將道德知識傳授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更加傾向于對人道德意志的磨煉和道德情感的培養,符合新時期道德教育發展要求。[1]
道德知性教育特點鮮明,具體表現為以下三方面:一是具有開放性。道德知性教育不是單獨就某個人而言的教育,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向社會開放,注意道德規范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道德觀,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二是具有發展性。其是道德知性教育的典型性特征,針對不同階段的教育實際情況,將道德知識傳授給學生,注重對學生個體的尊重和關懷,正確指引學生追求道德目標;三是具有時代性。社會不斷發展,使得人的思想觀念也隨之變化,道德知性教育強調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在道德教育中融入一些新時代元素,完善道德教育內容,對學生的價值觀給予正確引導,更加有益于學生德性的養成。
道德知性教育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關系,教育大部分內容取材于生活,教育的本質也應回歸生活,因此,在開展道德知性教育活動時,要貫徹落實生活道德教育理念,堅持生活教育原則,對教材內容進行創造和開發,結合生活場景,聯系社會實際情況,全面講解道德知識,注重對學生道德情感和思維的培養,凸顯道德知性教育的發展性和時代性特征。[2]例如,在教《職業道德是職業成功的必要保證》一課時,應依據課本教材內容進行講解,決不能脫離教材,要將生活道德教育理念滲透道德知性教育的整個過程,加強學生對多種文化、思想、觀念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道德文化水平。教師可以從遵守職業道德入手,向學生講授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重要性,讓學生形成自己的道德觀,更好地服務于群眾,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生活道德教育理念下開展道德知性教育工作,要求從道德規范和理論知識傳授向全方位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思維創新和創造能力方面轉化,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在學習探究中提升學生的自身道德衡量標準。例如,在教《現象本質與明辨是非》一課時,教師更應關注學生的實際訴求,在指導學生學習道德知識時,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事物本質,學會識別假象,掌握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同時,在教《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一課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研討問題和探尋解決方法,運用科學思維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知性教育是一種智慧型教育形式,基于生活道德教育理念下開展道德知性教育活動,可以在無形中改變學生的思想、性格、習慣等多方面,在充滿知性美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滲透道德知性教育,可以將人性中最深刻的內涵挖掘出來,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學會明辨是非,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讓學生在今后學習發展中受益終生。[3]但受應試化教育觀念的影響,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側重對理論知識的教育,容易忽視學生的主觀意識、理性審美、道德知性等方面的培養,為了深化思政教育的目的,除了要踐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還應付之于行動,加強道德知性教育與生活道德教育相結合,將知性教育滲透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感受知性美,積累更多的知識,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價值。例如,在第一課《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知識教學中,應引領學生深入解讀課本內容,挖掘教材中的道德知性教育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道德知性教育內容相結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探究個人禮儀習慣的養成,提升學生的人格魅力,使學生維護好人際關系。此外,在教《展示自己的職業風采》一課時,可以以就業為導向,向學生介紹職場工作者所應具備的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展示職業禮儀風采,加強學生對職業禮儀塑造形象的了解,讓學生通過深入探究生活道德教育理念下道德知性美,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做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
在道德知性教育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要想實現對學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提升學生的知性審美能力,必須要向學生灌輸正確的思想意識,給遇到問題總是垂頭喪氣的學生加油打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心,驅使學生迎難而上,克服學習困難。[4]同時,任課教師要將課堂交給學生,由學生來做課堂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思路,讓學生在交流溝通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此外,要想強化道德知性教育的效果,教師要轉變自己知識傳授者身份,做學生的傾聽者和欣賞者,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展示機會,激發學生的無限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審美素養。例如,在教《理想信念與意志責任》相關知識時,可以組織交流會,讓學生暢所欲言,與師生分享自己的理想信念,由教師指導學生就如何實現理念信念以及實現理想信念所應具備哪些條件展開探究,使學生明確實現理想不僅要有堅定的意志,還要敢于擔當,敢于拼搏,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知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道德知性教育對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道德素養具有積極作用。新課改背景下,開展道德知性教育,應立足生活實際,讓教育走出課堂,回歸于生活中,從生活中挖掘德育知性教育素材,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5]例如,在教《人生價值與勞動奉獻》一課時,任課教師要圍繞本節課教學內容和綱要,提出幾個生活化問題,如什么是價值?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嗎?怎樣才算實現人生價值?以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初步理解人生價值貴在奉獻這一理論。為了加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列舉生活案例,聯系生活中作出犧牲的英雄人物,講述他們的人生經歷和奉獻精神,使學生有所感悟。同時,以“在勞動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為主題開展討論,使學生聯系自己在生活中所見所聞,分析人生價值的實現路徑,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高度。
道德知性教育強調與社會生活相融合,要想在道德教育中感受到知性美,增強道德學習體驗感,必須加強道德教育與實踐活動的結合,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檢驗自己的道德知識,不斷完善自我認知體系,將道德知識真正內化為德性,提高自身道德素養。例如,在教《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一課時,若采用單一的理論講授形式,雖然能夠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道德知識,但難以讓學生切身體驗到道德知識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指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引導學生走進職場生活,注重體驗感受,在職業道德修養中提升職業境界,同時在踐行職業道德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6]
基于生活道德理念下開展道德知性教育活動,應結合道德知性教育的開放性、發展性和時代性特點進行分析,堅持生活化原則,創造和開發教材,注重道德規范向道德判斷思維轉化,貼近生活開展全面化道德知性教育,深入探討生活道德教育中的知性美,引導學生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加強理論知識傳授與道德實踐相結合,不斷完善道德認識體系,真正實現生活道德教育理念的導向價值,促進道德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