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娜
主體性觀念承載了人類對自由的價值追求,不僅是哲學研究重要的理論內容,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主體性觀念的確立是為了實現自由價值目標,而人也總是努力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個性,不斷追求著自我價值的實現。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開始意識到主體具有自覺的、自為的個性,而是如何實現這一自覺。
當我們談到情感,我們并不談論情感的內容,比如心理學意義上的高興、悲傷、難過、憤怒等。我們的聚焦是在于情感對于人作為主體的社會關系、社會結構以及社會過程的影響。我們指涉的是人所具有的更深層的思想、信仰、價值觀以及行為傾向,又或者是移入人的大腦之中的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社會結構。在很大程度上,這種情感往往表現為社會性的情感,社會情感是人對社會關系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可具體分為一種民族歸屬感和國家歸屬感,通過正義感、責任感、使命感等社會情感展現出來。社會情感進入審美關系就轉化為審美情感,審美情感是對對象世界的超越,表現自由本質,既立足于現實時空又超越現實時空。由此可見情感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在藝術體驗中,情感所包含的內容更多地賦予了主體的生命意義。[1]從這個意義上說,情感作為一種精神上的東西,通過一定的形式能夠展現出生命的自由個性,不斷地擺脫外在力量的束縛,從而真正凸現人的主體性。
情感作為文化的核心部分,對于個體實現對民族國家的認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社會生活的實踐過程之中,民族認同往往是伴隨著情感認同,二者同步生成,也可以說民族認同是基于每一個復雜個體豐富的情感而進一步生成的,是對民族國家的認同,表現為一種高度的政治情感。情感之于國家、民族是一個中介,情感認同所產生的歸屬感將使得主體更加明確自身的定位,確定了身份,實現了身份認同是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前提和基礎。
情感作為一種非理性的存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預設著我們的許多行為。我們也可以說自覺的創造實踐中的情感認同,預設著主體價值思維方式,內涵著主體自覺的價值實踐行為。因此,明知其是“非理性的”,但卻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因素。人的本質屬性在于其社會屬性,故此,人作為一種特定的族群性存在物,情感是其一個必然屬性,它與民族性生成同步,主體人只有在社會關系中進行情感投資,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的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自我塑造的關鍵在于關注感情的投入,人的主體性的最重要的標識仍然有賴于情感認同。
首先,情感認同不是拒絕承認主體情感的一致性,而是更好的體現主體性,正是因為認同所產生的承認與模仿他人或團體的態度和行為,使得人們互相承認對方主體性。但我們不能忽略人具有自我認同的能力和復制模仿的能力,通過符號化自身形成自我的感覺和自我的態度,進而促使個體明確自我的確立以及自我與他者的界限。我們由此確立自我的主體性,但我們還需要通過情感認同進一步確立自我的個性,從而真正的體現個體的主體性。
情感認同與價值認同存在共同的表達方式和存在形式,情感的價值表達與認同的價值肯定具有內在一致性,能夠從理論上、意識形態上凸顯人的主體性的存在。因為價值意義上的內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表征著認同的選擇與重構,而情感認同本身也預示著情感的價值確認。
其次,情感認同并不是單一的、孤立的存在,而是可以延伸進入某種語言或某段歷史之中。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情感傳承的認同感構成了社會得以存在的“先天條件”。當代中國強調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來源以及文化自信怎樣實現很大程度來看離不開每一個個體對國家這個整體的民族歸屬感,離不開對民族文化傳統、價值內涵以及現實意義的認識以及認同,而情感認同貫穿其中。正如吉登斯所說認同是社會連續發展的歷史性產物,它不僅指涉一個社會在時間上的某種連續性,同時也是該社會在反思活動中慣例性地創造和維系的某種東西。[2]從空間性維度來看,在公共或者私人領域中,通過行動和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積極地將自我的意識外化在通過交往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中,借助大眾媒介分享公共的思想和情感,以此來重塑其社會歸屬感和集體認同感,同時語言作為一種符號能夠使情感產生一定的社會效應。
最后,情感認同訴諸于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外化自身,并反過來對實踐進程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在實踐中認同的實現即是人的主體性外化的具體體現。從根源上來看,認同是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彼此從自我出發而尋求共同性的過程與結果,它表征著人與人之間的共性關系,內涵情感認同與價值認同于其中。確實,認同本身就表征著一種關系,物與物的關系背后蘊含著人與人的關系,而情感又是人的一個基本屬性,沒有情感的人是不存在的,情感的外在的展現形式是現實的、活生生的社會活動。因為只有將情感放入實踐中,才能確證自我,每一個人都是自我的建構者,都是將抽象的內容轉變為真實的存在之后才能進行價值判斷。
情感認同是主體對外部對象最深層的、有意識的無意識表達。在形式上,它是時代共有情感基礎上個體獨特的自我規定的表達;在內容上,情感認同具體包含著利益認同,價值認同與審美認同。利益認同的實現協調整合了多元價值訴求,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實現價值認同,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的基礎上深入到人的精神需要,開始真正的展開對人的關注。但找到了判斷是非的價值標準并將其內化于自身,這還是不夠的,人的主體性不僅僅體現在人能夠自在地進行選擇,更重要的是能夠自由自覺地進行選擇,能夠意識到自己生命的意義以及做出的選擇的意義,并且能夠在人的主體性彰顯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因此,情感認同的實現能夠使人自覺到自己的存在,通過其美感經驗使個體自覺到其自身,從而超越人的自在存在進入到自由自覺存在,并且在主體實踐過程之中使主體性得到充分展現。
情感作為一種非客體化的行為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其邏輯前提必須是以客體化行為為基礎。這既體現了情感認同內含的實踐傾向,也表明情感認同能夠通過利益認同這一媒介而走向行為認同。情感認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簡單的儀式或其它方式表達,一種文化,一種語言甚至是一個表情。基于共同的歷史文化語境,生成共同的情感結構,也就是說構建了一個以情感認同為支撐的不自覺的無意識的社會性框架,而這一框架的建構得益于一定的情感結構的生成。其次,《習慣的力量》一書之中提出,習慣是人的第二本能。慣習本身是歷史的產物,是人們在后天獲得的一種生產圖式,同時也是歷史的生產動力。慣習在人身上內化為人的第二本能,第二天性。也就是說,通過慣習的作用能夠達到情感的高度認同,能夠產生符合理性的實踐行為。
前面已經論述了情感認同是基于利益認同基礎上生成的,但其過程之中同時也伴隨著價值選擇,這里包含著價值認同的情感認同既是主體的內在立場,又是主體的行為傾向,其背后蘊含著功利價值、認知價值、道德價值、審美價值等。對價值認同與情感認同的理解首先不能脫離人的交往活動,而在交往實踐中主體存在基本的不平等性,這就會導致人的主體性的不明確甚至喪失其主體性,從而我們更應該關注到人的情感上,通過肯定的積極的情感來真正解決價值認同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進一步實現情感認同。
在《文藝心理學》中朱光潛認為“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朱光潛所建構的審美直覺論目的在于實現審美認同,其途徑是依靠移情作用。移情是將主體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對象身上,使他們變成對象的,從而生成一定的情感感受。從這個意義上說,直覺與形式作為他的兩個基點來標識他的實踐美學,也就是說朱光潛是站在主客體統一的實踐基礎上消除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對象的對立,通過物我統一的實踐路徑來進一步闡述審美感受,表明精神維度的生產也是一種實踐形式,意識性精神性在這一實踐活動中占據很大空間。不僅如此他也高度重視人的感性能力與精神價值,站在人道主義立場關注主體的美感,并指出美感的產生在于主觀能動性有機地克服了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的對立與差別,將對客觀現象的認知融合到自己的價值取向和情感體驗之中,使人具有了自由自覺的個性即人性,從而真正標識出人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