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憲福 賈冠軍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這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的內容。根據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的發展現狀,建立健全養老第三支柱以增加養老金儲備,是進一步健全養老保險體系的核心環節,也是壽險業下一步發展的重點。
養老三支柱模式由世界銀行1994 年10 月提出,旨在通過多個模式的不同養老金支柱來應對人口老齡化。目前,養老三支柱模式是國際上普遍采用的養老金制度模式。其中,第一支柱是由政府主導并負責管理的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較廣,也就是我們社保中繳納的養老金;第二支柱是企業自主發展的企業或職業年金,一般是政府給予稅收優惠,企業和個人共同繳費;第三支柱是個人養老儲蓄計劃,基于個人意愿的個人養老儲蓄計劃,由個人自愿繳費,國家通常會給予稅收優惠。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披露的32 個國家的數據,養老第三支柱占GDP 的比例在很多國家超過50%。在我國,截至2021 年底,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約10 億,形成了廣覆蓋、可以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養老生活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參加職工約7200 萬,發展進入平穩階段;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和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處于起步階段、占比較低,對養老保障的支撐有待進一步提升,也需要進一步的政策支持。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為緩解養老體系面臨的壓力,加快構建以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為基礎的養老第三支柱,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層次、高品質的養老需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21 年9 月10 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選擇“四地四機構”對養老理財產品開展試點。2022 年2 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擴大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的通知》,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擴展為“十地十機構”。目前,銀行和保險業均在積極備戰個人養老產品,第三支柱個人養老產品市場迅速發展。
各大銀行積極申請開辦三支柱特定養老儲蓄業務。截至目前,工銀理財、建信理財、農銀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中郵理財、中銀理財、交銀理財、貝萊德建信理財9 家理財子公司均有發售養老理財產品,獲批試點機構中的兩家理財子公司信銀理財、興銀理財暫未發行養老理財產品。截至2022 年6 月底,已經有27 只養老理財產品順利發售完成募集,23.1 萬名投資者累計認購超600 億元,人均近26 萬元。
保險業專屬養老保險也正在逐步實現常態化經營。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近期將出臺文件推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常態化經營,以鼓勵更多符合條件的機構開展經營。根據銀保監會最新統計數據,截至今年7月末,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累計投保件數近21 萬件,累計保費23.5 億元,其中新經濟、新業態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投保近3 萬件。
目前,保險、基金、銀行、信托等各類金融機構正在通過不同方式挖掘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市場,初步形成跨業競爭格局。在與其它行業的競爭中,保險行業在產品營銷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勢,但在養老服務、健康管理等方面具有先行者優勢,機遇與挑戰并存。保險行業及早行動、主動務實,進入實操層面,積極擁抱第三支柱。
在營銷模式方面,銀行作為金融系統的核心,在第三支柱個人養老產品的營銷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與之相比,保險業在營銷人員的素質、人員的覆蓋范圍、數字化信息的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銀行在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市場的強勢進入,必然對保險業長期儲蓄類產品形成市場擠出效應。保險業一方面應該集合行業之力,廣泛運用媒體和政府窗口,普及宣傳商業保險的原理,讓人們充分了解商業保險,提升個人養老保險產品在人民群眾中的知名度和接受度;另一方面,應該以第三支柱個人養老產品的銷售為契機,積極轉變銷售模式,從目前的銷售為導向轉變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充分結合國家政策、行業政策和社會發展趨勢,為客戶推薦合適的產品。
與此同時,保險業應該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在養老市場和養老服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一方面,保險資金在有保底的長期資金投資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對長期資金的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具有行業性經驗,保險業應發揮其在投資上的既有經驗,積極爭取養老產品積累期的市場;另一方面,保險業應在客戶的領取期發揮專長,結合其在生命表經驗數據分析和年金產品管理中的優勢,在積累期向領取期轉換時向客戶提供更適合其需求的保險產品。另外,保險業應在服務領域進一步發揮優勢,如提供多樣性的養老服務,在養老服務里增加老年慢病管理、醫療健康等服務內容等。
綜合來看,第三支柱養老產品的發展,短期內將對既有的保險儲蓄產品市場形成一定的擠壓。但從長期來看,有助于保險業提升服務能力,加快保險業的轉型升級,推動保險業的高質量發展。
由于資金的長期性以及潛在龐大的市場規模,建議在第三支柱個人養老保險產品相關的配套制度中給予政策性支持,并對潛在的投資風險作出適當的防范。
2022 年9 月26 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政策支持、商業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所得稅優惠,繳費者按每年12000 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投資收益暫不征稅,領取收入的實際稅負由7.5%降為3%。政策實施追溯到2022 年1 月1 日。縱觀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經驗,第三支柱個人養老產品的發展均跟稅收優惠政策密不可分。因此,后續加快落地和完善優化稅收激勵體系,通過連接個稅App,提升繳費者操作的便利性,有助于第三支柱個人養老產品盡快推廣。
同時,需要加快推進個人養老金信息平臺建設。個人養老金信息平臺應依托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對外開放微信、支付寶等受眾面最廣的服務接口,做到全國統一線上服務入口,為參加人提供個人養老金賬戶開立、繳費憑證打印和信息查詢等多樣化的服務。
對第三支柱個人養老產品的機構管理者,應給予監督管理方面的配套措施支持。比如,在償付能力方面,如按正常的保險產品計量償付能力最低資本,鑒于潛在資金的龐大規模和長期存續的特點,計量出的利率風險等資本要求會非常巨大,可能超出了某一家保險公司的承受能力。考慮到第三支柱個人養老產品為政策性產品,受國家政策調節并跟隨宏觀市場環境變動,其真實的風險水平暴露理論上小于其它產品。因此,建議在約束投資風險的同時,在償付能力管理時給予合理的政策支持,以利于第三支柱個人養老保險產品規模進一步做大。
此外,對于長期養老資金,也需注意防范和管理潛在的投資風險。美國和中國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在國債收益率上有較強的相似性,以美國過去50 年和中國過去5 年的歷史數據來看,10 年期國債的收益率雖有波動,但大部分時間可以維持在2%以上的水平,可以提供較穩定的無風險保底收益,為第三支柱養老產品的發展提供了保底的投資收益。
也應該看到,世界上一些國家的投資收益長期處于零利率甚至負利率的水平,如日本、德國等國家。因此,在設計第三支柱個人養老產品時應制定合理的規則,避免參保人及投資機構對未來收益的過度樂觀,從而規避系統性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