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麗娟
唐太宗有銅鏡、史鏡、人鏡3 面鏡子。其中,魏徵這面“人鏡”是一面“監督鏡”,可以讓人鑒得失、正言行、糾偏差,對更好進行決策、治理國家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樣,黨員干部要想正確履行職責、行使權力,監督必不可少。目前,監督雖然有多種渠道、來自不同群體,但組織監督無疑是我們黨和國家極為重要的監督方式。組織監督亦即黨的監督,《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從監督的內容、范圍、方式、程序等方面均作出了規定。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以黨內監督為主導,促進各類監督貫通協調”,進一步強調了加強黨內監督的重要性。
通常,一提監督,有的同志就錯誤地認為只是對違紀違法的監督,沒有構成違紀違法的,就不屬于監督范疇。組織開展監督,進行檢查、督導、考核,找人談話、請人喝茶,一度成為被抵觸的事情,更有甚者,認為是組織對自己的質疑、否定。這就要求監督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嚴管厚愛,從幫助被監督者規范開展工作、正確行使權力、促進個人成長的角度,拓寬工作思路,優化方式方法,讓監督既有力度,更有溫度。
我們常說,紀律規矩是高壓線,監督要“帶電長牙”。因此,有人覺得規章制度是束縛、紀律規矩冷冰冰。其實,紀律規矩是“安全帶”“絕緣罩”,組織監督在于保障黨員干部遵守紀律規矩、規范履職盡責。如何讓被監督者感受到監督的溫度,那就需要黨務、組織、紀檢等干部在監督過程中,從為干部祛病強身、促進發展的角度,以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用心去體會、實踐,運用工作智慧和工作藝術,增加情感互動、思想交流,讓被監督者更容易從心理上主動接受監督,而非單純的履行監督程序。
組織監督工作如同醫生看病,用藥也好、手術也罷,都是為了幫人緩解病痛、祛病強身,不管是政治體檢、把脈開方,還是重典去疴、壯士斷腕,旨在促進黨員干部政治過硬、行為合規,及時糾偏、防范錯誤。因此,監督者應該心懷大愛,從對黨的事業負責、關心愛護黨員干部的角度,去看待這份神圣的職責,將大愛體現在監督的方方面面、時時處處。通過用心思考、用情工作,讓黨員干部、監察對象感受到嚴管是最大的厚愛,監督是最好的保護,明白哪些紀律規矩必須遵守,哪些紅線、高壓線不能碰,從內心深處愿意接受監督,更加存敬畏、知戒懼、明法理、守底線,從而在政治道路上穩健前行,讓所在黨組織成為一個個拼搏、實干、堅強、清廉的戰斗堡壘,共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監督工作既是常見、即時的,也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特別是涉及監督執紀執法時,要嚴格依規依紀進行,要求實事求是、鐵面無私、嚴肅認真。通過監督,督促黨中央重大決策、各級黨委部署落實落地,督促黨員干部遵規守紀、擔當作為,更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們事業的助推器。在實際工作中,監督有幾“忌”,需要加以防范。
忌傲慢監督。有的監督者以評判者自居,感覺自己是裁判員,手握戒尺、掌管規則,通過對他人行為進行考察評判,間接影響他人升遷任用或考核評優等,因而產生高高在上的心理優勢,以俯視的心態開展工作。
忌生硬監督。有的監督者不善溝通,在不涉及原則性問題上,當被監督者暫時不太理解配合時,不主動做思想工作,而是采取硬碰硬的方式,以命令、壓制的態度去處理,甚至說出一些過激語言或采用不當行為,引發反感,還可能產生輿情,影響監督效果。
忌隨意監督。有的監督者在監督過程中,不按黨紀法規規定的權限,隨意擴大范圍,過度了解被監督者的個人隱私,導致監督越界;有的監督者對行使監督權缺乏敬畏,依照個人喜好開展監督,不考慮對方接受程度,損害了監督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被監督者是有情感、有思想的,如果給予尊重和平等,更易產生情感聯結和共鳴認同,如果監督者過多關注自己的輸出行為,忽視對方接受的程度,甚至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反而會導致抵觸情緒,致使監督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優化監督方式、傳遞監督溫度,是每一位監督者的“必修課”。
以人為本,把握心理規律。要根據對象的不同來調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充分體察別人的心理,盡量用對方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交流。比如,在涉及執紀執法特別是問題線索處置、審查調查等階段,需要與被監督者、相關人員接觸了解情況,涉及大量溝通,也更考驗談話能力。要關注對方的身份、群體、年齡、文化程度、工作經歷、性格、愛好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判斷,選取更優化的交流方式。同一件事,對年輕人和老年人、企業一線職工和領導干部、外向和內向性格、經歷坎坷和順水順風的人,選擇的切入點應該有所區別,表達用語也要因人而異,不宜一個模板談到底。
熟識紀法,精準答疑解惑。監督執紀者對政策法規、紀律規定、典型案例要信手拈來,熟悉何種情形適用什么規定,哪些是合規之舉、哪些是紅線禁區,及時為被監督者答疑解惑、引導思想、解開疙瘩。以準確的判斷和精確的政策把握,增加無形的權威性和可信度,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專業性、可靠性,從而贏得對方的尊重信任,決不能似是而非,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知識廣博,儲備豐富。對經濟、文化、政治、組織、法律等各方面的基本常識、被監督者所從事領域的專業內容等,都要有所涉獵,交流起來才容易找到共同點,引導被談話人談深談透,不至于風馬牛不相及,各說各話。特別是在監督過程中,有的因為認識不到位或出于各種目的,會為自己的不規范行為找各種理由,個別還會狡辯抵賴、故布疑陣,這就更需要監督者具有“火眼金睛”,能敏銳捕捉蛛絲馬跡,快速找到破綻疑點、一針見血指出問題,同時正確運用法規政策,嚴肅申明制度規定、紀律規矩,讓確有問題者承認錯誤,無法蒙混過關。
與被監督者溝通交往的過程,是體現監督者素質的過程。良好的溝通能力可以讓監督更加順暢高效,事半功倍。
要善于開展思想工作。維護黨的紀律、加強組織監督,本身是一項政治性強的工作,需要擺事實、講道理,做大量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思想工作耗時長、見效慢,有時需要反復多次溝通,且對人員素質要求高,要會找切入點,能夠耐心談心交流、循循善誘,把握對方內心的波動、顧慮,幫對方逐一解開心結,常常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故而有的人對做思想工作存有畏難情緒,更偏向于干脆利用政策、規定解決問題。但如果被監督者思想認識不到位、轉不過彎來,要么情緒激烈不配合,要么表面服從,但內心深處不服氣,反而不利于真正把黨的決策部署貫徹落實下去,長期下去反而容易形成不和諧的隱患,造成消極抵觸。
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同一件事,能否談到位、說到點子上,取得預期效果,與談話者的溝通水平、談話藝術、對談話節奏的把握、場面的主導控制密切相關。有經驗的談話者,會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從對方關注的事情入手,逐步深入交流,把政策、思想、問題解決方案等傳導進去,使人易于接受、產生共鳴、如沐春風,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過程中還要時刻關注對方的反應,發現其情緒波動點、觸發點,及時加以引導,既讓人明白信任不能代替監督、紀律規矩是紅線底線高壓線,又深切感受到組織對他們的關心愛護,激勵他們進一步嚴格自律、擔當作為、奮勇爭先。比如,日常廉政教育中,可以根據個體的工作生活經歷特點,體察被監督者的感受,從做父母放心的兒女、當孩子成長的榜樣、做攻堅克難的骨干、當推動事業的先鋒等角度,來激發他們樹立正確理念,珍愛榮譽廉潔,規范行使手中權力,做勤廉兼優的好典型、好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