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榮,倪志敏,榮良驥
(甘肅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甘肅省科技評價監測重點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00)
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國內最具創新性和發展活力的企業群體,在推動地方技術創新能力提升、高科技發展、吸納就業、社會發展及經濟貢獻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期間,甘肅省高新技術企業(以下簡稱“高企”)積極適應科技創新新形勢和新時代要求,數量高速增長、新興企業發展迅猛、企業規模日益壯大、創新產出持續增強。但在“十三五”末收官之年,全國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暴發,全省高新技術企業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開工延遲、成本負擔加重、市場需求縮減、停工停產成了常態化。所以了解疫情下高企發展經營情況勢在必行,本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對甘肅省高新技術企業影響的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并結合高企在調查中提出的訴求和意見,為后疫情時代甘肅的高企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提出相關的建議。
針對高企數量不足,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偏弱等問題,甘肅省大力實施“高企倍增計劃”,建立高企培育庫,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成長,全省高企隊伍不斷壯大。甘肅高企從2016 年的436 家增長到2020 年的1 229 家,年均增速29.57%。其中,蘭州市高企從229 家增長到655 家,占全省高企總數的五成以上,年均增速30.05%;張掖市高企從28 家增長到116 家,年均增速42.67%;近5 年,武威和酒泉在高企數均增加了42 家;嘉峪關從7 家增長到34家,年均增速48.46%;其他市州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甘南實現了高企數量零的突破,現有5 家。
近年來,甘肅省依靠科技創新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數據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培育了一批創新能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企。從增速來看,全省環境保護和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高企數量增長最快,分別從2016 年的15 家、88 家增長到2020 年的69 家、339 家,年均增速達到46.45%、40.10%。從產值收入來看,核應用技術、新材料和環境保護領域的高企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速最快,分別為32.89%、32.91%、31.59%,同時也是營業收入年均增速最快的三大領域,分別達到49.61%、44.26%、31.72%。從上繳稅費來看,地球空間海洋工程和核應用技術領域的高企貢獻最大,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11.70%、84.83%。
為吸引總部企業集聚,培育壯大總部企業規模,甘肅省出臺《甘肅省支持總部企業發展政策措施(試行)》,全面激發企業在全省注冊培育的積極性,推動相關高企提質增效。2016—2020 年,甘肅省高企經營規模、經濟效益都呈現增長態勢,營業收入2 000 萬元以上的高企數量年均增長17.52%,營業收入年均增速為30.44%,營業利潤年均增速達到40.15%。營業收入小于2 000 萬元的高企數量增長迅猛,年均增長45.86%,享受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額年均增速為15.29%。營業收入500 萬元以內的高企表現最為活躍,數量年均增長51.20%,營業收入年均增速達到49.83%,享受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額年均增速達482.66%。
近年來,甘肅省通過《甘肅省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措施》《關于提升甘肅省科技創新綜合實力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強化創新主體培育,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壯大科技活動人員隊伍,做強做大企業研發機構,全面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2016—2020 年,全省高企科技活動經費從41.56 億元增長到77.61 億元,年均增長16.90%,其中營業收入2 000 萬元以上高企的科技活動經費年均增長達16.77%;全省高企科技活動人員從2.3 萬人增長到3.7 萬人,年均增長11.48%;全省高企擁有研發機構從324 家增長到487 家,年均增長10.73%,機構研發人員從0.86 萬人增長到1.08 萬人,年均增長5.92%,機構研發經費從10.34 億元增長到20.79億元,年均增長19.08%。
在創新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甘肅省高新技術產業向高端、高質、集群化方向發展,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造了大量知識產權,成為高企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近5 年,全省高企專利申請數從2016 年的2 060 件增長到2020 年的4 522 件,年均增長21.72%,擁有有效專利數從7 528 件增長到17 783件,年均增長23.97%,代表國際競爭力的PCT 國際專利實現零的突破,2020 年達到5 件;發表科技論文從1 081 篇增長到2 219 篇,年均增長19.70%;擁有注冊商標從1195件增長到2565件,年均增長21.04%;新產品銷售收入從175.87 億元219.15億元,年均增長5.65%。
2.1.1 高企復工復產情況
調查顯示,2020 年2 月底甘肅省高企復工率達到了44.1%,若甘肅省高企以每周增加8%的企業實現復工,2 個月以后全省高企復工率應該達到75%的水平。經調查,企業復工以后,員工的返工率不高,僅三成的企業員工返工率達到了90%,四成企業員工返工率不足50%。
從行業角度來看,受到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行業主要涉及到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采礦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在2月份企業復工率均不足50%。
2.1.2 疫情對高企生產經營的影響程度
調查顯示,僅有1.9%的企業認為疫情對生產經營沒有明顯影響;有31.5%的企業認為疫情對生產經營影響較小,僅存在一些小困難,企業經營總體保持穩定;有40.5%的企業認為疫情對生產經營影響較大,導致企業經營困難,僅能勉強維持;有17.3%的企業認為疫情對企業生產經營影響很大,導致企業經營停頓;有8.8%的企業認為疫情對生產經營影響嚴重,導致企業經營面臨嚴重困難,存在倒閉的可能性。可見,疫情對企業的沖擊還是很大。
從行業角度來看,甘肅省高企在11 個行業中有六成以上的企業均表示疫情對其生產經營有較大的影響,其中在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衛生和社會工作,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這3 大行業中有八成以上的企業反映影響較大;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這2 大行業中有七成以上的企業反映影響較大。
從技術領域來看,甘肅省高企在5 個領域中六成以上的企業均表示疫情對其生產經營有較大的影響,分別是地球、空間、海洋工程領域,環境保護領域,電子與信息領域,新材料,新能源、高效節能領域。
從企業營業收入規模來看,有八成的小規模企業(營業收入<100 萬元)表示疫情對其生產經營影響較大,有七成的中等規模企業(營業收入在100萬元~1 000 萬元)表示疫情對其生產經營影響較大,有六成的中上規模企業(營業收入在1 000~1 億元)表示疫情對其生產經營影響較大,有五成的大規模企業(營業收入在1~20 億元)表示疫情對其生產經營影響較大,超大規模的企業(營業收入>20 億元)表示疫情對其生產經營影響較小。
通過調查發現,疫情防控期間對企業生產經營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65.4%的企業認為在交通與物流等方面有影響,63.9%的企業認為拖延了生產進度,57.9%的企業認為產品的市場需求受到了抑制,57.6%的企業認為營銷計劃難以落實,46.8%的企業認為原材料等上游供應鏈出現了斷裂,44.7%的企業認為勞動力和人員的供給減少,39.3%的企業認為工廠停工造成了資本浪費或成本損失,14.7%的企業認為經銷商調低指標,5.7%的企業認為還存在備貨積壓、回款困難、開拓市場受阻及研發費用增加等問題。
2.1.3 現金流狀況維持高企運營時長
調查顯示,若疫情得不到有效遏制,六成企業的現金流狀況僅能維持2 個月,近三成的企業能維持3~5 個月,僅有13%的企業能夠維持半年以上。
從企業營業收入規模來看,現金流能維持2 個月的企業按其營業收入規模劃分:小規模企業(營業收入<100 萬元)占72.3%,中等規模企業(營業收入在100 萬元~1 000 萬元)占60.7%,中上規模企業(營業收入在1 000 萬元~1 億元)占63.7%,大規模企業(營業收入在1 億元~20 億元)占46.7%,超大規模的企業(營業收入>20 億元)占14.3%。
2.2.1 疫情防控階段高企采取的應急措施
在疫情防控階段,甘肅省高企采取了很多應急措施,87.5%的企業制定了疫情防控應急預案,包括對辦公生產區消毒、復工后對體溫檢測、口罩及消毒物資的渠道尋找及采買等;85.5%的企業定期做好員工個人狀態信息的動態管理及跟蹤,及時了解及關懷特別是疫區員工的身體情況;83.1%的企業重點關注及研究國家關于復工的政策要求,以確定企業自身的正式復工方案、復工前的值班方案及疫情應急處置方案;80.6%的企業成立公司防疫指揮溝通群,確保統一部署,統一行動;62%的企業梳理疫情對供應商、客戶、合作伙伴的影響,評估合同履行及變更的風險;59.7%的企業了解各供應商生產情況,服務支持各地的資源準備和恢復情況;53.2%的企業搭建遠程辦公系統,以保證大部分員工后續能在家正常遠程辦公。
2.2.2 疫情防控階段高企制定的應對方案
在疫情防控階段,甘肅省高企制定了很多應急工作方案:77.1%的企業對成本進行了有效控制,消減一切能夠消減的費用;72.7%企業對現金流存在問題制定相關的方案,做好至少幾個月生意復蘇計劃;68.6%的企業樹立顧客安全至上的信心,獲得顧客疫情后再回來的信心;49.6%的企業制定組織遠程辦公和提升能力建設的工作方案;13%的企業制定生意外延的方案,比如外賣業務,商圈周邊變化的關注和調整。
2.2.3 疫情防控階段高企希望政府在現金流方面給予的政策支持
調查顯示,在疫情防控階段,企業希望政府能夠在現金流方面給予一些支持,91.3%的企業希望疫情期間適當減免企業部分稅費、延期繳納稅款;79.9%的企業希望疫情結束前免交社保,疫情結束后享受緩交社保政策;74.2%的企業希望在疫情期間提供低息貸款服務;51%的企業希望適當減免辦公承租、實驗、科研和生產用房的租金;37.8%的企業希望對于強令停業的企業,政府給予相應的直接補貼。
建立省高企培育庫,將科技創新型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等中小企業納入高企培育庫,省財政設立高企培育資金,省級高企培育資金對首次納入省高企培育庫的企業給予5 萬元培育獎勵,支持各市(州)、縣(區)、各類園區結合自身發展目標,設立高企培育專項資金,支持入庫培育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引進高端創新人才,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業態創新,推動其加快成長為高企[1]。
加大對高企財政、科技、金融支持力度,通過獎補、項目、貸款支持,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激發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積極性,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2]。支持高企在上市輔導、采購招標和品牌認證等方面享受優惠政策,增強高企品牌吸引力。優先支持高企承擔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優先支持高企享受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貸款專項補償資金、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無抵押貸款、高企關鍵研發設備險等科技保險保費補貼,有效降低科技創新融資成本[3]。建立高企監測預警機制,對已認定的高企持續跟蹤服務,及時掌握企業研發投入、知識產權、高新技術產品收入等主要指標,對存在困難和問題的企業及早預警,重點關注,及時協調解決企業創新發展難題。
堅持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理念,高度重視高企的引進和培育工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充分運用甘肅省電價、土地、勞動力的相關優勢,鼓勵孵化器、產業園、聯盟、協會等各類第三方機構積極引進外省市高企,對省外整體遷入的高企,直接確認資格并享受新認定獎補政策。對省外高企在甘肅省設立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研發生產類子公司,直接納入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予以支持。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市州、各類園區、高新區結合本地區實際出臺更具吸引力的優惠政策。
緊盯產業鏈區域化、全鏈化、精深化方向,用好共建“一帶一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遇,聚焦具有較好基礎的行業,緊盯體量大、技術強、前景好的重點企業,吸引和布局產業上下游企業、關聯企業、配套服務和基礎設施企業等,形成總部經濟和研發、制造、銷售配套產業鏈,加快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組織創新模式,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標志性帶動力強的產業鏈,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體系[4]。積極探索以科研經濟為引領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努力打造“科研—轉化—產業”全鏈條,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鼓勵科研院所和高校與中小微高企通過院地合作、校企聯動等方式“鏈接”,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與產業化應用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融通創新[5]。
實現獎補政策兌現常年受理,分期分批兌現獎勵資金,提高政策兌現效率。省財政對新認定高企給予20 萬元資金獎補,對有效期滿重新認定的高企給予10萬元資金獎補,新認定的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給予5萬元資金獎補。各市(州)、縣(區)對高企配套相應資金獎補。實行高企認定申報常態化,全年受理企業申報材料,推行認定申報、評審和上報備案全流程網上辦理。各相關部門做好企業法人、稅收征管、安全生產、質量、環保、信用信息等認定工作所需數據信息共享,依托政務服務網,做到一窗受理、部門聯辦。科技主管部門與稅務部門形成高度聯動,借助研發加計扣除、研發投入后補助等稅務指標與高企認定工作間的關系,協同推進[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