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黛鑫(河北金融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宏觀戰略層面的文化建設影響著整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而在微觀層面的各類機構、組織中,企業有企業文化,學校有校園文化。在每個小環境里,文化建設也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成員們的思想意識、精神狀態、價值追求。尤其是在各級各類高校中,校園文化還肩負著第二課堂的教育職責,格外需要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設道路,才能在立德樹人、深化素質教育改革大潮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1.娛樂化、表面化現象較突出。作為培養高等教育專業人才的基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歷來具有第二課堂的重要地位。不過相較于專業學科教育的系統性與規范性,校園文化建設在戰略規劃與部署方面遠遠落后。盡管有學生會等群團組織負責領導和安排具體建設事宜,但從整體性看,第二課堂的專業化與嚴謹性仍然明顯不足。
久而久之,部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自發組織各項活動漸成潮流。而自發組織文化活動通常缺資金少資源,唯有通過聚攏“人氣”才能產生規模化效應。而激發人氣的措施莫過于娛樂化手段,于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娛樂至死的現象有所抬頭。過度娛樂化、表面化在個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成為典型問題。顯然,這種狀態下的第二課堂已不具備教育引導的功能,高校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精神意識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消散于無形。
2.思想性、內涵性相對不足。建設校園文化的宗旨之一是為了實現以文化人,通過文化活動產生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增強大學生人文精神力量的作用。作為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的輔助力量,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格外需要突出以文化人的思想性、深刻性與內涵性。
然而,過度娛樂化和表面化的文化顯然是膚淺、低俗、庸俗的代名詞。空有形式、只為感官刺激的文化活動非但不能提振精神,反而會在感官刺激消退后陷入更大范圍、更深程度的空虛。事實上,新時期個別大學生毫無理想信念、喪失人生目標、缺乏學習動力的根源之一就是被娛樂至死的不良環境負面影響。
思想性、內涵性相對不足不僅是個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嚴重缺陷問題,也是制約高校思想文化建設水平提升、破壞良好學習氛圍的重要原因之一。
1.以思政教育避免文化建設過度娛樂、庸俗低俗的不良傾向。思政教育不僅是高校自始至終的必修課程與重點內容,也是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手段、重要策略。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幫助年輕大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導大學生群體樹立科學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避免在各種非主流思想的沖擊或侵蝕下迷失方向、陷入困惑而不自知。[1]
因此,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思政元素最首要的價值和意義就是避免文化建設過度娛樂、庸俗低俗的不良傾向。
融入思政元素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嚴肅性、嚴謹性對抗過度娛樂的表面化、庸俗化;就是培養年輕大學生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和能力;就是幫助大學生找到學習與休息、工作與娛樂之間最佳平衡點的方式方法。
2.以文化建設促進思政教育形式豐富、內容多樣。傳統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形式刻板、內容單一的局限性,習慣了大量理論知識的灌輸,造成不少年輕大學生對思政課程既畏懼又抗拒。[2]這是很長時間以來高校思政教育雖是重點也是難點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思政元素則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這些矛盾沖突。以文化建設促進思政教育形式豐富、內容多樣,這將從根本上改變年輕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成見與偏見。在適度的娛樂文化、流行文化基礎上,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夠充分體現思政教育的時代特色、生活色彩,使思政教育不再是板起面孔的說教,而是能夠循循善誘、潤物無聲。這其實是將高校思政課程實現滲透式教育、體驗式教育的有益嘗試。
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手段全面普及后,校園文化建設中增加了大量圖像化、視頻化內容,更有助于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與時俱進、貼近現實。比如在北京奧運會期間,許多大學生成為志愿者隊伍的中堅力量。這些志愿服務既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璀璨光點,也是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團結協作等思政教育的最好素材。
1.突出紅色底色。時值建黨百年之際,紅色文化、紅色基因已經成為各地各類機構、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入思政元素也要堅持突出紅色底色,用好豐富厚重、多姿多彩的紅色文化,將紅色基因深植于校園文化建設,也使紅色資源成為豐富高校思政教育形式與內容的亮點。
2.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信息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助力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最強驅動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入思政元素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基于技術支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同時,先進技術的應用也有助于校園文化融入思政元素持續拓展廣度與深度。這不僅體現在信息技術的快速迭代有助于校園文化融入思政元素時不斷提升多樣性和多元化水平,也體現在信息技術支持有利于二者融合發展突破各種局限與束縛,在創新和創造方面達到更高水平。
1.傳承紅色基因,豐富表現形式,提高吸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點早已得到包括教育界在內社會各界的共識。無論是建設校園文化還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激發大學生興趣熱情都是實現提質增效的前提。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入思政元素需要堅持興趣先導,順應新生代人群的成長發展趨勢、滿足年輕大學生客觀需要,在此基礎上,傳承紅色基因,豐富表現形式,提高吸引力。
比如利用更多視頻手段、圖像內容。最近一期《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十億國內網民中有九成已形成了瀏覽視頻的習慣,其中更有八成是短視頻節目的固定用戶。可見,圖像化閱讀已經成為新生代年輕人群體學習生活、娛樂休閑的整體趨勢。順應這一趨勢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措施。
2.兼顧線下與線上,構建立體傳播模式。無論是文化建設還是思政教育,傳播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充分且廣泛的傳播能在更大程度上實現對文化要素、思政教育影響力的擴大化、最大化,也是推動文化思想教育入腦入心的重中之重。而當時代進入信息社會后,虛擬世界中各種傳播形式、內容等正在與現實世界齊頭并進,甚至有超越現實世界的趨勢。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入思政元素還需要兼顧線下與線上,構建立體傳播模式。
高校需要充分應用包括網站、論壇、手機報、微博、微信等在內的各種傳播平臺與社交媒介,使紅色文化傳播與思想政治教育覆蓋從大學生學習到生活在內的方方面面。同時,要結合社交平臺實時溝通、離線交流隨意切換的技術優勢,保持對年輕大學生思想意識動態的追蹤,及時了解和掌握大學生對文化活動的客觀需要等。這些追蹤與了解不僅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保持實時性、時代特色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思政教育針對性、有效性的重點和 要點。
3.堅持問題導向,突出實踐特色。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都是面向人的文化活動與教育工作,目的是通過文化建設融入思政元素提高對年輕學生思想引導、精神引領。因此,堅持問題導向,突出實踐特色不容忽視。
一方面,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入思政元素要貼近學生實際,使文化建設中的思想性、思辨性能夠應用于現實生活和學習,幫助大學生突破生活或學業中的瓶頸。另一方面,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奉獻精神等在內,各種先進思想、核心價值觀只有在實際行動中才能得到檢驗、發揮。這就需要高校利用一切機會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或在組織文化活動中突出對社會的現實價值。這也是將文化思想性、精神性內化與固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高校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分屬文化建設與思想教育兩個領域,表面上并無交集。但在根源上,文化建設不能缺少文化的思想性,否則難免落入庸俗低俗的套路。而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豐富的人文色彩、人本主義才能深入人心。因此,高校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其實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有充分融合才能彼此取長補短、揚長避短,產生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入思政元素不是簡單機械地疊加,而是要用好豐富多樣的紅色資源,讓紅色基因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的黏合劑,實現校園文化與思政元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中充分利用紅色資源能夠讓思政元素充滿歷史真實性與現實生動性,改變長期以來思想政治工作單調僵硬的刻板形象,使思想政治工作因豐富多彩而引人入勝。另一方面,紅色基因的嚴肅、質樸與厚重又有助于校園文化建設避免娛樂至死的淺薄與表面化,多一些歷史的深刻與滄桑,使校園文化建設提升人本精神和文化內涵。同時,信息時代背景下,技術又可助力校園文化融入思政元素時更為優質高效,并不斷拓展二者融合發展的廣度與深度。因此,在多維視角指導和多種手段綜合應用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入思政元素不僅是推動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齊頭并進的重要手段,也是用好第二課堂、讓高校素質教育改革持續深入推進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