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慧娟(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溫州 325016)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重要途徑,在思政教育中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青年教師隊伍,為思政教育發展注入鮮活動力。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帶來了新機遇,青年教師要不斷提升新媒體認知素養、使用素養、批判素養和創造素養,將新媒體引入到思政教育中,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從而提高思政教育信息化水平,實現高職教育育人目標。
在開放、互動、虛擬、平等的新媒體環境下,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產生了深刻影響,促使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逐步向信息化思政教育模式轉變,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新媒體的開放性與共享性體現在傳播媒介上,在信息傳播中以網絡、手機、電腦為載體,使得信息傳播范圍擴大,傳播效率大幅度提升。對于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而言,新媒體為思政教育提供了網絡化的教學平臺,高職院校可以建設網課、微課,充分利用新媒體課程資源推進思政教育課堂教學方式變革,擴充思政教育內容,提高思政課程教學能力。
在傳統的思政教育課堂上,教師教學通過書本、板書向學生灌輸知識,并結合課堂提問、課堂練習等手段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使得課堂教學手段較為單一。在新媒體環境下,靈活的媒介能夠為思政教育帶來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文字、音頻、圖片、影像等多媒體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創設教學情境,解決學生的學習困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撐下,思政教育課程還可以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在傳統的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向學生講授思政理論知識,而學生的話語權被削弱,使得師生之間缺乏交流互動。而在平等的新媒體環境下,為師生搭建了網絡交流平臺,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后,通過網絡交流平臺布置議題或提出問題,讓學生將自己的看法用文字表達出來,與教師和其他學生分享,進而創建活躍的師生交流氛圍,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新媒體環境下,學生獲取思政知識的途徑不再局限于課本,而是向網絡資源拓展。當學生遇到學習困惑時,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收集更多的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與社會形成互動,滿足自主學習需求。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學習平臺向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內容、手段和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對青年教師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要對新媒體發展趨勢和應用優勢形成正確認知,樹立“互聯網+”思維,將新媒體作為推進思政教育改革的教育信息化工具。但是,新媒體作為技術工具,其本身會產生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的效應,這就要求青年教師不僅要重視新媒體技術優勢的應用,更要認清新媒體對思政教育帶來的嚴峻考驗,采用有效教育應對措施,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
現階段,新媒體技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而言,青年教師有必要掌握新媒體技術的使用方法,提高新媒體使用素養,為學生創建煥然一新的思政教育環境[1]。新媒體使用素養可以分為硬素養和軟素養,其中硬素養要求青年教師學習新媒體平臺操作技術,運用新媒體技術創新教育手段;軟素養要求青年教師轉變思政教育觀念,從原本的線性教學模式過渡到主題模塊化非線性教學模式,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帶來的學生碎片化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要從傳播觀的視角認識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客觀分析和評價新媒體非主流意識,學會解釋、澄清和批判新媒體環境下出現的教育現象,經常開展教學反思活動。青年教師要將新媒體批判與教學反思相結合,對新媒體與思政教育結合的必要性,思政教育如何運用新媒體促進改革發展,以及思政教育與新媒體深入結合后取得的教育成效、教育經驗進行反思,增強青年教師的批判素養。
新媒體環境下,青年教師要圍繞思政教育目標,創造性地將新媒體技術應用到課程教學和文化滲透過程中,創新思政教育方法[2]。高職院校學生在開放性的網絡環境中,其思想、觀點和理念會發生一些變化,可能會與思政教育所持觀點出現偏差,這就要求青年教師必須創造性開展論證、反駁、交流活動,讓學生對新媒體非主流觀點進行探討分析,轉變部分學生的錯誤思想,引導學生在新媒體輿論傳播領域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判斷力。
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在思政課程教學中要創新教學模式,借助新媒體技術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將傳統的“課上學習、課后練習”轉變為“課前自學、課中探討、課后交流”,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狀態,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在課前自學環節,教師深入研討思政課程內容體系,確定知識與能力目標,圍繞課程主題制作教學視頻,教學視頻時長不宜超過10分鐘,在每一個教學視頻即將結束的時間段里提出思考性問題[3]。教師將視頻發送到學習網站上,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登錄網站開展自主學習,并及時與教師在線溝通交流,反饋自學情況;在課上討論環節,教師利用較少時間講解課程知識點,留下大部分時間組織師生互動、生生討論活動,彌補傳統教學模式下缺少師生、生生交流的不足;在課后交流環節,教師讓學生自主完成新媒體網絡平臺在線測試任務,并結合當前社會現象設置議題,讓學生借助微信、微博等公開發表自己的見解。
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思政隱性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要依托新媒體創新校園文化建設,賦予校園文化時代信息,更容易被學生接受[4]。如,青年教師可以在校園網站上開辟校園新聞、短視頻、圖片鑒賞等版塊,向學生宣傳正能量事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網絡思政教育作為思政課堂教育的補充;青年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打造網上黨校,在平臺上開展愛國教育、政治理論學習,滿足學生課外學習需求;青年教師可以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借助多媒體平臺開展“圓夢微心愿”等活動,讓學生將自己遇到的學習或生活中的問題分享到互助平臺上,鼓勵其他學生給予求助學生精神上或物質上的幫助,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
高職院校要圍繞新媒體環境對思政教育青年教師提出的素養要求,積極開展培訓和競賽活動,為青年教師新媒體素養發展暢通渠道,提高青年教師利用新媒體為課程教學服務的能力。具體如下:其一,開展新媒體素養拓展培訓。高職院校要定期組織開展校內培訓,讓計算機專業教師和思政課程教師共同參與培訓,使思政課程教師扎實掌握新媒體使用技巧,并且能夠運用新媒體技術創新思政教育模式[5]。其二,組織拓展競賽。高職院校要采用校內競賽的方式,調動起青年教師學習和應用新媒體技術的積極性。競賽范圍主要是新媒體環境下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對競賽中評選出的優秀教學案例要進行校內推廣,并將競賽結果納入到教師績效考核范圍內,提高青年教師對新媒體素養提升的重視程度。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要推進思政教育評價機制改革,將新媒體技術應用于思政課程教學的效果作為青年教師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在教學評價中,設置新媒體微課視頻訪問率、回復率等指標,將評價指標進行量化處理。同時,可以開展問卷調查活動,向學生發放問卷,讓學生如實反饋基于多媒體技術開展思政課程教學活動所取得的學習成果,指出課程教學的不足,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對青年教師的課程教學作出客觀、全面評價,將其作為青年教師持續創新新媒體思政課程教學模式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要著力建設一支掌握新媒體技術、具備互聯網思維的思政教育青年教師隊伍,推進思政教育與新媒體環境相融合,借助新媒體優勢創新思政教育模式,為思政課程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帶來新氣息,增強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思政教育青年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新媒體素養,將新媒體引入到思政教育中,為實現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