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博
在我國對外傳播實踐當中,用以塑造國家形象的新聞大多圍繞著社會主義發展建設的重大主題(事件),因而“重大主題新聞”既是對外傳播工作的重點內容,也是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關鍵素材。①王唯瀅、李本乾:《中國重大主題新聞對外傳播的受眾影響機制研究—基于海外受眾調查的SEM模型建構》,《新聞大學》2020年第6期。主題新聞報道是指媒體聚焦特定議題對目標受眾進行成規模、建制化的傳播活動,一直是重大政治和新聞議題的報道載體。②張濤甫:《記錄新時代,主題報道當有新作為》,《新聞戰線》2018年第9期。主題新聞報道具有價值性、集中性、展現性,能夠突出重點、反映現實、引領輿論。
時任中共西藏自治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的董云虎同志曾在《求是》雜志發文指出:“時”,就是要把準輿論引導的最佳時機;“度”,就是要把準輿論引導的區間數量;“效”,就是要把準輿論引導的實效質量。③董云虎:《輿論引導工作要把握好“時、度、效”》,《求是》2013年第20期。張勇鋒教授在梳理學界對于“時度效”內涵的看法后認為:時,一指“時勢”,二指“時效”,三指“時機”;度,一指“尺度”,二指“程度”;效,指“效果”。三者統一于一個完整的傳播過程之中。同時達到“恰時、合度、有效”,才是科學的輿論引導。①張勇鋒:《輿論引導“時、度、效”方法論研究論綱》,《現代傳播》2015年第10期。綜合以上探討可以看出,“時度效”不是一個大而化之、完全絕對的概念。要追求新聞播發的“恰時”,就必須要考慮到文章內容是否真實權威、豐富可靠;要衡量新聞稿件的“合度”,也應該考慮到事物本質、顧全大局;要體現新聞報道的“有效”,則首先應做到言之有物、令人信服。在實際工作中把握好“時度效”要求,無疑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新聞作品的傳播力、影響力、感召力。
在對外傳播探索實踐中,同樣需要以“時度效”為指引。時度效既是針對當前對外傳播工作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也是新時代提高對外傳播能力和水平的著力點和切入點。②孫岳兵:《媒體融合進程中對外傳播的時度效研究》,《湖湘論壇》2019年第1期。不難發現,全球倫理秩序日益失范、文明沖突觀點甚囂塵上的趨勢正在醞釀發酵,不同主體間的“裂隙”“對立”似乎正在加大。對外傳播,作為一種“自我”向“他者”或“異質”進行溝通彌合的過程,亟須按照時度效要求,完成其歷史使命、實現其核心價值。此外,主題新聞報道具有較為明顯的集群優勢和關聯效應。如果能夠圍繞某一兩個主題進行精心策劃、相互借力、統一發聲,就能夠在“新聞之海”中拋錨定向,嘗試從“粗放式”對外傳播到“精細化”對外傳播的轉型,爭取達到更佳的傳播效果。
主題新聞報道具有不可替代的聚焦吸引作用,擁有龐大的受眾、深厚的基礎,蘊藏著強大的穿透勢能,是塑造國家形象的關鍵因素。2021年,主流媒體圍繞全國兩會、建黨百年等重大事件進行了一系列的主題宣傳和融合報道,充分發揮議程設置的作用,強化主流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引導,夯實主流媒體的輿論影響力和引導力。③張志安、譚曉倩:《現代傳播體系建設中的重大事件主題報道—2021年中國新聞業年度觀察報告》,《新聞界》2022年第1期。主題新聞報道的對外傳播尤其注重“時度效”,有著豐富充足的理論依據和邏輯支撐。
當前,國際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國家間意識形態沖突、話語權爭奪愈加激烈。這就要求我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著力構建對外傳播體系。主題新聞報道區別于普通的“一事一稿、即時即報”式新聞報道,具備規模化、集束化、包容化的顯著特點,能夠做到“以小見大”“積沙成塔”,不拘泥于某個單一目標,而是立足全局、挖掘共性,實現有預期性的最大化表達。
觀察美西方媒體近年來對我國的“話語霸凌”,可以發現其有著“縱橫交錯、專題廣議”的宣傳模式—或就幾個熱點話題翻來覆去地“炒冷飯”,或就幾個熱點地區花樣翻新地聳人聽聞,或以話題 / 地區為中心點、不斷在周圍編織新聞網,觸達多個二級話題,延伸深度寬度,制造輿情事件。
同樣,我們的主題新聞報道也十分需要可持續性。有了創新型的“打包”新聞報道加持,對外傳播就添了幾分自信和從容。如新華社2021年11月“中美元首視頻會晤”系列主題報道,境外媒體采用超過4000次、多語種海外社交平臺瀏覽量超1億次,起到領風定向的強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主題新聞報道是對外傳播實現“自我革命”的有益探索。獨樹一幟的主題新聞報道,為對外傳播體系的構建提供了一個現實而可行的選擇。
“量時而動、因時而興”是對外傳播中主題新聞報道的“節拍器”。主題新聞報道的產生,往往建立在社會熱議話題的基礎上。對于這類較為敏感復雜的問題,要處理好快與慢的關系。第一時間釋疑解惑是正確選項,但也得注意,第一時間的回應最好也是“最后一次”回應。這里的最后一次不是數量層面,而是說務必要清晰無誤地闡述事實,不能再給人留下想象空間,徒耗媒體公信力。在對外傳播中,噪聲干擾從來不絕于耳。主流媒體只有看好了“時”,才能看清“勢”,才能在多種不穩定不安全因素迭出、瞬息萬變的國際輿論場中贏得一席之地。
“以度為準、測度為綱”是對外傳播中主題新聞報道的“方向盤”。顧名思義,主題新聞報道必然有一個“主心骨”,表達核心意涵。任何宣傳報道都有一個“度”,張弛有度方能顛撲不破。一些話不能說得太滿,亦不能太絕。“度”是一門藝術,把火候分寸掌控好,就不會授人以柄,造成戰略被動。主題新聞報道的目標是突出典型、擴大影響,但若是一味大火猛攻,對“度”不管不顧,也會過猶不及,反而成為失敗案例。準確度、嚴密度、機理度,應該成為對外傳播中主題新聞報道的特別注意事項。
“轉效成力、化效成能”是對外傳播中主題新聞報道的“保鮮劑”。“效”如何完美實現,在新聞研究史上始終是一個重要課題。對外傳播中的主題新聞報道,要爭取實現長期的傳播效果,不能停留在“把故事講得生動、把聲音傳遞得響亮”這一層面上,要有更加長遠的追求,比如實現“借嘴說話”、合作傳播、外媒轉引轉載乃至跟風報道。以人為本、靈活轉換的思維宗旨能夠促進“效”的良性循環,使得對外傳播中的新聞報道生生不息。
如何解決好對外傳播中主題新聞報道的“時度效”問題,已有許多較為成功的經驗可循。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將一組組主題新聞報道推向全世界,及時回擊對中國的無端指責,受到國內外受眾的關注和好評。而這些典型新聞報道背后都貫徹體現著時、度、效的行動邏輯。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主題新聞報道中,提前搶占制高點、掌握話語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主題新聞報道的采編播發不是一揮而就的,前期需要大量的剖析、準備、預熱,這里面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就是怎樣梳理好整個報道流程的“時”。在對外傳播中,當國際輿論場有于我不利的消息出現時,要不要馬上回應?可以有組織成建制地回應嗎?什么時候回應能夠達到闡明事實、強調立場、澄清影響的作用?這些關乎“時”的問題,都是決定整個系列報道成敗的關鍵指標,不容忽視,需要綜合統籌、深思熟慮。
近年來,新華社多措并舉、標本兼治,在較好解決“時”這個龍頭問題的基礎上,賦能帶動后續新聞報道的順利緊密展開。在組織架構上,新華社設立“國際傳播融合平臺”,實現各個采編部門之間的資源互通、優勢互補,在重大報道問題的決策上發揮協調作用,有效地在報道指揮策劃、整體發稿安排、出品制作節目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在人才活力釋放上,新華社注重“網紅”等外宣“輕騎兵”作用,徐澤宇、繆曉娟、商洋等一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及時圍繞“涉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國家安全”“北京冬奧會”等主題出品了一大批刷屏之作,起到先聲奪人、一呼百應的震撼效果。在節奏配合上,新華社既重視即時快訊的“隨寫隨發”,亦能俯下身子推進調研,用翔實明了的媒體報告來“以戰止戰”。如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創作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與探索—民主自由人權的中國實踐》中英文報告及紀錄片,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普通稿件所不能觸及的“影響真空區”,有力回擊了反華勢力掀起的“民主自由人權”污蔑,與其他相關稿件相得益彰,凸顯權威與分量。
準確的定位輔以系統的擘畫,是對外傳播事業經久不衰、欣欣向榮的必要條件。中國新聞社(中新社)是專門向港澳臺和海外華文報刊、華語電臺、電視臺發稿的通訊社。正如中新社融媒體中心主任、中新網總編輯吳慶才先生所說,中新社“始終堅持以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和與中國有聯系的外國人為報道對象,堅持不同于其他中央媒體的差異化定位,探索具有鮮明中新風格的話語體系”,最終形成了獨特的“中新風格”,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與其他海外華文媒體一道,為中國話語在國際輿論場的復興作出了獨特貢獻。①吳慶才:《中國新聞社:新時代國際傳播中的探索者》,《傳媒》2021年第22期。
從主題新聞報道入手,全面提高我國國際傳播能力、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已經成為主流媒體的共識。《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李婕等提出,創新做好重大主題報道,既濃墨重彩又講究設計、別出心裁,力求讓人耳目一新。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海外版自成立以來就堅守的初心和使命。②李婕、聶傳清:《跨越重洋,“海味”更濃—人民日報海外版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實踐與思考》,《傳媒》2021年第22期。精彩的主題新聞報道借助巧妙的對外傳播,確實能起到鎮版之效。“兩微一端”、海外媒體、紙媒等多方聯動、深度融合,則使得主流媒體在對外傳播主題新聞報道中加快爆款生產,取得佳績。
在對美輿論斗爭中,新華社國際部的“迪邇秀”贏得了無數點贊。迪邇秀的主創人員以其豐富的新聞實踐經驗、流利純正的外語表達、地道幽默的節目設計吸引了一大批海外粉絲,通過“美式民主”“泄漏病毒”“踐踏人權”等議題有效對沖美方偏見,可謂是一顆耀眼的對美傳播明星。迪邇秀恰到好處地拿捏住了新聞報道中的“度”。從出品、策劃、監制、導演到詞曲、視覺、道具、場務、化妝……完整的協作流程、齊全的工作鏈條,迪邇秀團隊表現出了相當高的“專業度”;從優兔、推特到微信、客戶端,迪邇秀的多元展示、多渠道落地,體現出了細致入微的“可見度”;易于海外受眾接受、原汁原味的節目組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式的敘事機理,呈現出了迪邇秀鞭辟入里的“成熟度”。
同樣引人矚目的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構建的“多語種網紅矩陣”,成功孵化了英語、日語、希伯來語、泰米爾語、老撾語、印尼語、意大利語、俄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朝鮮語等17個語種的網紅工作室。“劉欣”“小溪”“一千零一日”“A醬”等耳熟能詳的“IP”觸達了全球受眾,充分發揮了“語種多”“途徑全”“合力足”的整體優勢,影響深遠重大。①宋煥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網紅矩陣的實踐與研究》,《新聞研究導刊》2021年第7期。另外,中國的阿語電視節目在阿拉伯地區影響力增強,也是與中國政府和媒體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分不開的,表現在傳播的力度、深度及專業化程度等各個方面。②丁淑紅:《中國阿拉伯語電視節目傳播的時度效淺析》,《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年第11期。
新聞報道也是一種溝通交流的形式,不能跑偏不能走歪,要行穩致遠。“度”是對自身新聞生產的一種約束,也是對國際新聞的一種體察、衡量。在主題新聞報道的對外傳播中,“度”是一把尺子,也是一把利刃。
在對外傳播工作中,主流媒體往往根據主流價值重塑主題新聞報道,目的之一在于加強新聞作品的流動性、延展性,提質增效的同時實現新聞作品的社會效益。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對外報道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作出精彩示范,在互動溝通中建構價值觀,有力地傳達出特色鮮明的中國價值觀體系,與西方抗“疫”模式中的價值觀體系形成顯著對比,迅速激發了全球性積極關注,使得境外受眾在接受媒體加工后的新聞信息之外,主動通過各種途徑,搜索來自中國本土的相關抗“疫”信息。③周笑:《新主流基石上對外傳播的戰略要件研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戰略實踐的觀察與思考》,《電視研究》2020年第9期。
其實,中央主要媒體都很重視“內容為王”,都在持續嘗試提高傳播藝術。例如,新華社對外部“總書記重要論述”“新華時評”“港澳臺”發布的多個主題系列報道評論事實兼備、漫畫文字并重,起到了引領思潮、推動建立新聞輿論統一戰線、擴大知華友華朋友圈的作用。
《人民日報(海外版)》在對外傳播中也注重“以人為本”“效果導向”,如根據臉書、推特、優兔等不同平臺受眾特性和興趣點進行分眾化、個性化推薦;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不斷升級、鞏固本土化海外媒體聯盟;更好發揮高層次專家作用,利用重要國際會議論壇、外國主流媒體等平臺和渠道發聲。④衛庶:《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就人民日報海外版融媒矩陣報道新氣象探析》,《中國報業》2021年第17期。
對外傳播中的主題新聞報道,要有療效、促長效、見實效。“效”的取得,要依靠“時”和“度”的精準到位。“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對外傳播中的主題新聞報道,同樣是國家軟實力的一部分,是介紹中國面貌、展現中國風采的直接渠道。如果能夠做到吸引人、感動人,相信會逐漸消除國際上對于中國的許多偏見、詆毀,從而為我國發展營造出良好的輿論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①《擔負起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主題新聞報道的對外傳播,科學有機地貫徹了這些原則,其“效”重在“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
主題新聞報道的“時度效”并不是那么容易實現。在對外傳播中,“失語”“遲語”“難語”的現象依然存在,“借船出海”亦非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可以出海。為了守住新聞輿論陣地、爭取放大于我有利的國際聲音、在世界舞臺贏得人心,就必須要以時度效為路徑,進一步優化主題新聞報道的對外傳播。
同時,就是要與時代、受眾同頻共振,在主題新聞報道的采寫編發中充分結合時事,設身處地思考這組報道可能引發的國內外影響。及時,顧名思義就是要緊緊跟住重大新聞發生、發酵、發展,“火燒眉毛”的要及時給出回應,打通官方權威和公眾社會之間的“最后一公里”。適時,是指新聞報道的推出,要考慮其本身在事件進展中處于什么樣的環節,將會產生怎樣的后果。特別是在難以捉摸、極為復雜的對外傳播環境中,哪怕只是早發或者晚發一時半刻,都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追求深度,就要有過硬的理論基礎;追求廣度,就該有寬闊的視野;追求角度,就應有見微知著的功底。 新華社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出品、衛星實驗室制作的“衛星調查”系列報道較好地落實了深度、廣度、角度的宗旨:每期從一個小的切口入手,角度新穎獨特,密切關聯爆點;翔實生動的數據、視頻、圖片佐證論點的有說服力,讓人記得牢、看得深;選題跨越時間維度和知識鴻溝,不知不覺間“潤物細無聲”……甚至有海外網友評論如此報道“使他們開始重視自己未曾關注過的事情”,這種“度”與媒體技術的融合,形成了強大聲勢,取得了良好成效。
對外傳播中的主題新聞報道應該把“效果”作為基本目標,把“效力”作為更高追求,把“效能”作為不懈使命。基于“主體—內容—受眾—效果”聯動匹配可實現傳播策略的有效優化,西方力量主導的全球傳播話語體系才能有所動搖。①向安玲、沈陽:《多種聲音,一個方向:國家戰略議題的對外傳播》,《現代傳播》2021年第11期。主動布局主題新聞報道后,還需研究“效”。有些主題新聞報道在對外傳播中,效果式微,更談不上“效力”“效能”。要讓受眾在其貼近下,有所改變,就是效力。其能夠源源不斷生產、打造優質傳播生態,最終形成“不發自威”的局面,就是效能。以“效”為箭靶,主題新聞報道的對外傳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外傳播更多時候不是一個簡單的“復調媒介”,在認識到其工具屬性之后,更應該為其注入足夠理性。主題新聞報道有著很強的思想性、規律性,要開辟國際傳播事業的新局面,就必須從跨文化角度審視話語轉換、理念交換,就必須重視“表面”與“本質”的分界。“時度效”在任何時候、任何類別、任何方向上都是主題新聞報道對外傳播的靈魂底色,大勢在我。“對外傳播”“主題新聞報道”“時度效”的三重概念結合,必將帶來新聞報道實踐上的新突破。走好新時代對外傳播的“長征路”,主題新聞報道大有可為,研究“時度效”恰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