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婦科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就是宮頸炎,主要是指女性的生殖器與結締組織、盆腔腹膜之間出現的炎癥反應,可能僅累及某一位置,也可能同時累及多個位置。該病根據臨床癥狀與發病情況,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類型。急性期主要表現為白帶增多有異味,通常會伴發腰骶部酸痛與下腹墜脹痛;慢性炎癥常會導致機體出現神經衰弱癥狀,比如身體不適、精神差等。檢查時,宮頸常會有不同程度的糜爛,嚴重者會出現息肉與子宮后傾后屈,對日常活動造成影響。現如今,對慢性宮頸炎一般選擇抗炎藥物進行治療。但臨床發現,患者受這種病癥的困擾,再加上對相關知識掌握不夠等,使得心理狀態相對較差,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治療的依從性,導致整體的治療效果受到影響。在此背景下,本文結合慢性宮頸炎的基礎病癥,對其日常護理小知識進行總結。
慢性宮頸炎的主要癥狀及病理類型
慢性子宮頸炎的主要癥狀危害
如果患者出現白帶增多的情況,那么有可能是患上宮頸炎,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不能因為病情不嚴重失去了早期治療的機會,最終發展成為重度炎癥。當然,患者也不能太過緊張,同樣不利于病情的恢復。一般情況下,宮頸炎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不孕
因為白帶如果過于黏稠,發生化膿,很容易阻礙精子通過,導致不孕。
流產
宮頸出現炎癥后,組織的彈性會發生很大變化,不利于患者妊娠后的產程,甚至誘發流產等。
對性生活產生影響
如果女性長期受到宮頸炎病痛的困擾,會非常反感性生活。
誘發癌變
科學研究發現,如果宮頸炎沒有及時得到治療,或者經過治療后還不能夠痊愈,有可能會發展成為宮頸癌。
慢性宮頸炎的病理類型
宮頸糜爛
宮頸糜爛是指覆蓋在宮頸陰道部鱗狀上皮壞死脫落.形成淺表的缺損,也稱為宮頸真性糜爛,臨床較少見。而常見的宮頸糜爛,指宮頸損傷的鱗狀上皮被宮頸頸管黏膜柱狀上皮增生下移取代。由于柱狀上皮較薄,上皮下血管較易顯露而呈紅色,病變黏膜呈邊界清楚的紅色糜爛樣區,實際上不是真性糜爛。隨后,柱狀上皮局部又可被再生的鱗狀上皮所替代,稱為糜爛愈復。
宮頸肥大
慢性炎癥長期刺激,使宮頸充血、水腫,宮頸腺體和間質發生增生所致。此外,在宮頸腺體的深部可能出現黏液潴留,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腫,亦可導致宮頸肥大。
宮頸息肉
宮頸息肉是由子宮頸黏膜上皮、腺體和間質結締組織局限性增生形成的息肉狀物,常伴有充血、水腫及炎細胞浸潤。肉眼觀察呈灰白色,表面光滑、有蒂。一般屬良性病變。
慢性宮頸炎日常護理措施
心理護理
慢性宮頸炎會引起患者下肢疼痛、腰酸背疼、白帶增多等,且治療時間長,使得多數患者缺乏治愈信心,產生悲傷、焦慮的不良情緒。這時候需要醫護人員多與患者溝通,針對不同患者的狀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此外,在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必須要耐心說明情況,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還需要與患者家屬及時溝通。
治療護理
出現糜爛樣式的病患,如果沒有特殊的異味,就不需要進行特殊處理。對于那些出現宮頸糜爛,且伴隨著部分出血的患者,可以進行局部治療。治療方案囊括了冷凍、激光等方式,還可以進行物理方面的輔助治療。
在進行物理治療前,要進行常規的宮頸癌篩查。一般治療時間以例假結束后的3~7 d為最佳。進行物理治療后,患者可能會出現分泌物增多等狀況;在術后的1~2周后,可能會伴隨少量出血。在患者創面沒有完全愈合前,禁止進行盆浴、性生活以及陰道沖洗。使用物理治療后,有可能會引發術后出血、不孕以及感染等,因此治療后需定期來醫院復查。
飲食護理
在日常生活當中,患者需要多食用水果蔬菜以及富含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的食物。同時,還要多飲水,加速炎癥的排泄。注意禁食辛辣、油膩的食物。
藥物護理
慢性宮頸炎可分為真菌感染和細菌感染兩種,在治療時必須對癥下藥。切忌私自改變用藥方式以及用藥量,否則將會極大影響治療效果。
理療護理
要告知患者,如果采用激光、冷凍等治療方式,將會出現分泌物增多或者異常等情況,但不要過度擔心,避免緊張情緒。患者在治療期間,須禁止盆浴以及性生活。此外,患者還需要密切關注陰道是否出現出血等癥狀,一旦出現不良狀況,及時就醫,做好相應的處理。
人性化健康教育
醫護人員針對患者的不同學歷, 選擇不同的健康知識教育方式。針對初中及以上學歷的患者,制定發放有關宮頸炎護理的健康手冊,內容包括宮頸炎發病原因、臨床癥狀、治療措施和預防措施, 并由護理人員給予講解和示范,使患者全面掌握書冊中的知識;同時,要讓患者了解治療和護理的重要性,從而能夠更好地配合治療。
結術語
隨著人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宮頸炎患者人數在不斷增多。通常,宮頸炎患者會有膿性白帶、觸痛等一些癥狀,部分還會導致不孕等并發癥,所以,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提供一個科學的護理方案,從而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