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博
在新生兒圍生期,臍炎屬于一種較為常見性的并發癥,大多數是因院內感染或者錯誤護理方式所致。該病癥屬于結扎剪斷新生兒臍帶時,受到厭氧菌侵入臍部而引發的炎癥。在臨床中,新生兒臍炎的主要表現為臍部膿性分泌物或者臭味黏液,臍窩周圍會出現皮膚紅腫,嚴重時會導致新生兒食欲不足、發熱等問題,甚至引發敗血癥。下面針對新生兒臍炎發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進行分析。
新生兒臍炎發生的原因
臍炎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斷臍或出生后對臍端處理不當,以及尿布替換不勤,未及時清理排泄物,加之新生兒抵抗力低下,導致細菌從臍殘端侵入并繁殖,引起炎癥表現。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并且,機體被細菌侵入也會引起疾病。
新生兒臍炎預防措施
預防感染
保證新生兒身體清潔,每日洗澡一次;洗澡時需要避免污水對臍部造成污染,洗澡后及時更換襯衣。勤換尿布,避免尿布對新生兒的臍部進行覆蓋,否則尿液很容易對臍部造成感染。醫護人員將臍紗取下后,不需要再包裹紗布,也不需要使用厚塑料布重新蓋上,或者使用膠布粘上,以免滋生細菌而導致臍炎。此外,需要保證選擇的母嬰用品,須符合新生兒規格,避免交叉使用。
消毒處理
使用5%的聚維酮碘對新生兒臍周部位進行消毒,然后在臍帶根部使用臍圈結扎,將臍帶在距離結扎位置的1 cm處剪掉,將臍帶中的血液完全去除,使用5%的碘伏對切口處進行消毒。消毒結束后,使用無菌紗布覆蓋臍帶斷面。對臍帶的斷面和臍輪周圍使用5%的碘伏進行消毒。1日后,將臍部完全暴露在空氣中,保證臍帶能夠自然干燥脫落。母嬰同室時,病房需保持安靜和整潔,以保證產婦和嬰兒充足的睡眠;同時要有充足的陽光和空氣,每日通風兩次,通風的時間大約在15~30 min。保證病房能夠每日使用空氣機進行兩次消毒,每次消毒時間在1 h左右。每月做病房空氣培養一次,每月對物體表面、消毒劑和醫護人員的手部進行微生物檢測,詳細記錄檢測結果。保持地面潔凈,每日使用0.2%的過氧乙酸或者1:2000的健之素消毒液進行2次拖地。喂奶前后、換尿布前后,都需要提醒產婦及家屬進行消毒。護理時,需要剪短指甲,以免抓傷新生兒,或者將細菌傳遞給新生兒。母嬰出院后,需要消毒床單。鑒于臍炎主要出現在斷臍時,所以在臍帶脫落前,護理人員要進行嚴格護理,執行無菌操作,強調規范化操作。在新生兒出生24 h后,將臍帶卷翻開,讓臍殘端暴露在空氣中干燥;待自然脫落后,按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將臍帶殘根沿臍輪廓剪去用3%碘酒燒灼止血,臍輪周圍皮膚用25%酒精消毒;無菌棉片壓迫臍部,臍帶卷固定,觀察30 min臍部有無出血。如無出血,24 h后解開,每日一次用絡合碘消毒;若有出血現象,應及時通知醫生,并配合醫生一起查找出血原因,給予相應的止血處理。
二次臍護理
在臍帶根部穩固結扎臍帶的扎臍環,然后在距離0.5 cm左右的臍輪環套處離斷臍帶,將內部殘留的血液全部擠出;結扎殘端臍帶的出血位置,將育臍帶套在臍帶氣芯門位置,每日定時更換,仔細檢查臍部的生長情況。注意需要在第一時間更換受污染的育臍帶,同時檢查臍帶的干燥情況。皮膚暴露后,根據干燥的情況,考慮新生兒是否需要接受二次斷臍護理。如果能夠接受斷臍,那么就需要將不能受壓迫處位置的臍帶提起,并遠離氣門芯,向上牽引,保證同腹壁呈30°夾角;將臍帶殘端按照順時針的方向剪斷,并進行消毒,貼上臍貼,將臍帶在1日后完全暴露。新生兒出院前,對家屬進行積極的訓練指導,保證其能夠掌握詳細的臍帶消毒方案,育臍帶需要保證每兩日更換一次,待臍壁自動干燥脫落。另外,積極展開監護宣教,保證家屬能夠掌握臍炎預防和臍帶出血的預防方案。
母乳喂養指導
產婦住院后,責任護士有必要為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普及母乳喂養的好處,讓產婦能夠正確認識到早吮吸和按需哺乳的重要性。產后需要保證新生兒對母親的乳房進行吮吸,保證其能盡早獲得充足的乳汁,這對提高免疫力很有幫助,從而減少臍炎的發生率。
加強母嬰同室管理
責任護士需要向家屬和產婦反復宣傳醫院的相關規章制度,充分建立以新生兒為主體的護理干預,減少探視人員。在冬天,外來探視的人員需要避免和新生兒緊密接觸,以免外部冷空氣侵襲發生新生兒感染。對存在傳染病的孕婦,需要進行科學的護理干預,積極采取消毒隔離方案。
家庭指導
由于新生兒的生理器官不成熟,免疫力低,防御疾病能力差,需要對家長護理進行科學指導,以正確方法對新生兒臍炎進行規范化的護理。尤其對早產兒、高危兒,應加強護理,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總之,臍帶是母體為胎兒供養營養和排泄的必經之道。從臍帶根部結扎、剪斷到臍帶殘端自動脫落,一般需要7~10 d。此期間發生新生兒臍炎,原因是斷臍時或之后護理不當,臍殘端被污染,受到細菌入侵、繁殖。因此,在臨床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通過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臍炎發生,確保新生兒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