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麗
神經內科是臨床較為特殊且重要的科室。此科室內的患者往往起病急、進展快,多數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不僅需要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還要加以科學、規范的護理干預來提高治療效果。基于神經內科的特殊性和嚴謹性,常規的護理管理模式已不適應醫院的發展需求,無法全面滿足患者,需要進一步探求更先進、科學、系統的護理模式,來促進神經內科患者的早日康復。
內科環境護理
神經內科患者主要以腦卒中、腦血管病變類型為主,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和致死率風險。尤其是急性發作時,情況危重、兇險,進展快。因此,患者入院后首先要提供安靜、整潔、舒適的就診治療環境,科室內設立流動護士站,要求醫護人員整潔穿戴、服務統一,保持親切、熱情的態度主動與患者打招呼,以消除住院患者的緊張、陌生感;熱心提供就診指導,引導患者到對應科室救治,協助家屬辦理住院手續;主動介紹院內環境布局、住院須知、主治醫護人員等;病房要加強消毒、清掃和隔離措施,調整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減少大聲喧嘩、吵鬧現象。
精細化人員管理
以神經內科護士長為組長,組織科室護士共同成立專業團隊,圍繞“以人為本”的理念展開護理。充分突顯人性化護理,定期組織參與技能培訓和管理理論學習,嚴格考核執行情況,要求護理人員重視細節,從點滴小事做起,全心全意投入為患者的服務中。團隊成員明確分工,形成護士長、責任護士、基礎護士等不同層次結構,分別負責各自的工作內容。由護士長負責全面指導工作,開具護理囑咐;責任護士協助完成治療,落實護理目標;基礎護士做好本職工作,完成患者的基礎生活照顧和查房記錄。同時,要合理彈性排班,明確分管各自床位,正確執行醫囑,書寫各項護理記錄單,共同評估和分析患者的病情、心態、身體狀況;選擇合理的溝通方式與患者交流,耐心詢問其身心感受;持續監測患者的病情和體征,予以針對性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消除顧慮和擔憂,重拾治療信心。
細致化護理服務
精細化護理是以“精、準、細、嚴”為標準的護理模式,注重護理和治療操作的規范化、細節化,合理利用各項資源,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互補和協作。為患者提供細微、優質的護理服務,注重每個護理環節。如熱心地幫助住院患者提供各種飲食,協助供應熱水,給危重癥陪護家屬提供臥具;做好家屬及患者的心理安撫和溝通,了解其內心想法和顧慮,多給予支持、鼓勵;時刻觀察患者病情,感受其需求,引導患者保持樂觀、堅強的信念積極配合治療。另外,在患者住院期間,應提供詳細、準確的就診流程圖,以圖標和線條的形式展示就醫流程、醫保辦理流程,讓整個過程更加清晰、有條理。
落實健康教育
神經內科是一個治療和護理難度較大的科室。患者往往由于神經受損,存在一定的意識缺陷和功能障礙。故在住院治療期間需要提供規范管理模式,才能進一步提高科室護理質量,確保患者安全康復治療。對住院患者提供24 h監護,定時查房,及時解決患者存在的問題;主動溝通,與患者建立信任、友好的關系,并選擇恰當的時機向患者展開個體化宣教,落實對患者的心理教育、自我調養、疾病認知及運動康復指導等。具體細節護理內容包括:遵照醫囑按時用藥,戒煙戒酒;持續和密切監測患者心率、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脈搏以及神志恢復情況,觀察其有無頭痛、嘔吐和抽搐等現象,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處理;對于各項檢查和專科護理,應及時向患者和家屬做好解釋和指導工作,叮囑患者治療期間絕對臥床休息;存在意識、運動和精神障礙者需特別加以注意,提高護理級別,安排專人負責陪護,增加夜間巡視次數,增加床欄或約束帶,預防跌倒、墜床、壓瘡等危險事件的發生;叮囑患者學會自我情緒調節,不要過度悲觀、焦慮和煩躁,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對于意識清醒且具備認知的患者,可展示既往成功康復的病例增強其治療信心;講解各項護理和治療操作的必要性和作用,消除患者的疑惑和擔憂。
全方位病情監護
精細化護理模式能全程細致化地監護患者,及時提供其護理所需,準確處理臨床護理危險事件。對于入院患者,需加強持續24 h病情監護,每間隔2 h協助患者翻身以預防皮膚壓瘡;叮囑家屬適當按摩患者受壓皮膚和四肢,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每次翻身后,要及時拍打患者背部,指導其咳痰,并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確保氣道通暢;對于痰液黏稠且不易排出者,可采取霧化吸入方式排痰,必要時行氣管插管吸痰。注意觀察患者有無高熱、昏迷。對于高熱者,需使用冰帽降低顱內壓,以保護腦神經。患者臥床期間,要注意觀察其大小便情況。如患者排尿不暢,可使用導尿管幫助其排尿,預防尿潴留;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的尿袋尿量,每間隔4 h放空尿袋預防感染。對于三天以上未排大便者,需服用緩瀉劑改善便秘癥狀。由于患者的情況危重,進展快,還要準備好急救物品、器械,以遇到病情突變時做好急救措施。
住院期間飲食和護理的注意事項
神經內科患者需要長時間院內綜合康復治療,才能逐漸恢復已受損的功能。住院期間,患者的飲食應注意低鹽、低脂、低糖,少吃醬油類調味品和腌制品;用植物油代替動物油,禁食肥肉、動物內臟;少吃油炸性食品以及含糖量較高的食物;一日三餐應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和飲食喜好科學搭配,以清淡為主,選擇容易吞咽的軟食或流食,如蛋羹、豆腐湯、米粥、細面湯等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切勿暴飲暴食。對于無法經口進食的患者,則需要采取腸內營養干預,通過鼻飼管來提供均衡的營養膳食。科學配制勻漿膳進行鼻飼,每天6次,根據恢復情況逐漸增加營養量,直到患者恢復經口進食為止。
在生活管理方面,監督和提醒患者戒煙戒酒,多臥床休息;保持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切勿熬夜;每晚可通過播放輕緩的音樂、給患者泡腳、按摩足底來促進入睡;若存在失眠情況,可遵醫囑服用安眠藥;囑咐家屬每天協助患者被動活動,鼓勵其主動活動四肢,練習發音訓練、肌肉收縮等,從早期床上活動到下床站立、行走、手部精細動作和上下樓梯訓練等,幫助患者逐漸恢復生活自理能力。但要合理控制每天的訓練時間和強度,循序漸進達到康復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