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 覃志松
摘要:目的 探討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接受整體康復護理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處于恢復期,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各29例。常規組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接受整體康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康復效果、心理狀態、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不良行為發生率。結果 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康復效果優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患者心理狀態改善情況優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幅度大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不良行為發生率低于常規組(P<0.05)。結論 對處恢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整體康復護理,可有效提高康復效果和生存質量,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降低患者不良行為發生率,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整體康復護理;精神分裂癥;恢復期;生存質量
精神分裂癥屬于一種較為嚴重的精神類疾病,其發病原因目前尚未不明確,且部分患者會出現終身患病情況[1]。對處于恢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來說,除了需進行藥物治療外,還要給予患者一定的護理干預,改善患者生存質量[2~3]。本研究以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5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整體康復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處于恢復期,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各29例。研究組男16例,女13例;年齡25~74歲,平均年齡(50.32±1.24)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53±1.23)年。常規組男15例,女14例;年齡26~73歲,平均(50.33±1.31)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4.51±1.34)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患者病歷信息齊全;所有患者均處在恢復期。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患者;中途退出或拒絕配合研究者;存在肺功能、心功能以及腎功能障礙者;凝血功能異常或障礙者。
1.2 方法
1.2.1 常規組接受常規護理
護理人員按照精神分裂癥護理流程與相關要求為患者提供常規護理服務。
1.2.2 研究組接受整體護理
(1)社會與家庭支持: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社會與家庭支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勵患者家屬及朋友多體貼、幫助、關心患者,創建良好的社會與家庭支持系統,提升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
(2)康復訓練:主要包括社會、職業以及生活適應等內容,鼓勵患者參加院內五位一體以及手工藝制作、縫紉等活動,引導患者參加區內棋牌、音療、八段錦等康復訓練,逐漸提高生活技能,愉悅身心,并做好回歸社會的身心準備。
(3)行為干預: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精神分裂癥的相關常識,提升健康意識與認知,糾正錯誤認知,同時對患者不良生活方式進行干預,使患者認識到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
(4)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心理暗示法、心理疏導、心理支持以及心理護理等方法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支持與信任,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自我心理調整,緩解困惑、恐懼以及焦慮等不良情緒,及時且有效地化解心理危機,改善心理狀態,使患者以積極主動的心態面對護理及治療。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生活質量:按照生活質量評分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包含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以及精神健康等內容,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4]。
(2)比較兩組康復效果:主要根據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簡易精神狀態評價量表(MMSE)、精神癥狀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以及簡明精神病評定量(BPRS)表進行評估,除MMSE量表外均為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癥狀越嚴重[5]。
(3)比較兩組心理狀態:根據抑郁評分表(SDS)與焦慮評分表(SAS)評估患者抑郁與焦慮情緒,SAS與SDS量表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心理狀態越差[6]。
(4)比較兩組自我管理能力:根據自我管理能力量表進行評估,包含遵醫用藥、生活管理、堅持鍛煉以及按時休息等指標,得分越高說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強[7]。
(5)比較兩組不良行為發生情況:常見的不良行為包括負罪感、談論死亡以及隔離行為等。總發生率=(負罪感例數+談論死亡例數+隔離行為例數)/總例數×100%[8]。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處理相關數據資料,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升高,且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康復效果比較
護理前,研究組患者SDSS、BPRS、PANSS與MMSE評分分別為(4.32±0.33)分、(51.35±6.34)分、(58.67±5.32)分與(24.32±2.31)分,常規組患者SDSS、BPRS、PANSS與MMSE評分分別為(4.33±0.25)分、(51.42±6.65)分、(58.76±5.77)分與(24.54±2.15)分。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SDSS、BPRS、PANSS與MMSE評分分別為(1.12±0.22)分、(42.23±5.43)分、(36.54±3.35)分與(27.76±3.45)分,常規組患者的SDSS、BPRS、PANSS與MMSE評分分別為(2.33±0.64)分、(47.78±5.34)分、(40.63±5.42)分與(25.43±2.34)分。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2.3 兩組心理狀態比較
護理前,研究組患者SDS與SAS評分分別為(43.43±1.35)分與(43.65±1.54)分,常規組患者的SDS與SAS評分分別為(43.53±1.47)分與(43.71±1.49)分。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SDS與SAS評分分別為(32.43±1.22)分與(32.28±1.36)分,常規組患者的SDS與SAS評分分別為(38.87±1.56)分與(38.85±1.94)分。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2.4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護理前,研究組患者遵醫用藥、生活管理、堅持鍛煉以及按時休息等指標評分分別為(17.22±1.21)分、(19.14±1.41)分、(19.14±1.41)分與(15.26±1.31)分;常規組患者遵醫用藥、生活管理、堅持鍛煉以及按時休息等指標評分分別為(17.21±1.21)分、(19.11±1.31)分、(17.67±1.12)分與(15.34±1.21)分。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遵醫用藥、生活管理、堅持鍛煉以及按時休息等指標評分分別為(37.43±1.34)分、(36.34±1.42)分、(33.34±1.05)分與(35.34±1.21)分;常規組患者遵醫用藥、生活管理、堅持鍛煉以及按時休息等指標評分分別為(27.22±1.31)分、(28.34±1.11)分、(28.54±1.15)分與(21.31±1.22)分。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2.5 兩組不良行為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出現負罪感1例、談論死亡1例,不良行為總發生率為6.90%(2/29);常規組出現負罪感4例、談論死亡4例、隔離行為1例,不良行為總發生率為31.03%(9/29)。兩組不良行為發生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精神分裂癥屬于臨床上的常見病與多發病,且該病具有發病隱匿特點,很多患者患病初期并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以行為、思維、情感、個性精神活動不協調及分裂為主要特征。此外,患者還會出現思維障礙、幻覺以及妄想等情況,會對生活質量以及心智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如不及時進行診治,還會導致患者出現其他一系列不良行為,嚴重時甚至出現自殺行為。導致精神分裂癥的具體因素目前尚不明確,但臨床上普遍認為該病的發生與旁人帶來的影響、患者自我承受能力、自身性格特點、家庭關系以及生活壓力等因素存在密切聯系。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來說,除了需要及時接受對癥治療外,還需配合行之有效的護理干預。特別是處于恢復期患者,通過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生存質量。
在以往的臨床護理過程中,針對處在恢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以常規護理為主,包括環境護理、病情監測以及用藥指導等基礎護理服務。這種護理干預方式更為注重疾病本身的護理干預以及藥物治療作用,涵蓋范圍較小,極易導致臨床護理效果不佳,特別是在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方面效果十分有限。整體護理是一種系統性、規范性、全面性以及科學性較強的護理模式,主要包括社會家庭支持、康復訓練、行為干預以及心理護理等內容,涵蓋了生理、心理、家庭以及社會等各個方面。通過這一系列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生活習慣以及心理狀態,提升生存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生存質量、康復效果、心理狀態、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優于常規組,不良行為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
綜上所述,對處恢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整體康復護理,可有效提高康復效果和生存質量,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降低患者不良行為發生率,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方卉.心理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35):132-133.
[2] 高玲,吳曉琴.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及對生活質量的改善分析[J]. 名醫,2021(17):134-135.
[3] 溫廣妹,張美清,林婷.康復護理在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睡眠質量及生活能力方面的應用[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1,8(4):734-735.
[4] 陳玉嬋,唐京雄.綜合康復護理對阿立哌唑治療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療效及滿意度的影響[J].名醫,2021(8):139-140.
[5] 翟衛星,于鳳玲,張楠,等.探討院外居住康復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癥狀管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心理月刊,2021,16(5):195-196.
[6] 牛軍婭,徐曉杰,趙華麗.刺激治療聯合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4):629-632.
[7] 萬海燕.康復護理干預聯合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儀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醫療裝備,2021,34(3):164-166.
[8] 吳喚.多維度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21,28(2):3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