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群 謝貴華 朱西安
摘要:目的 探究健康宣教聯合心理護理在心外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我院心外科患者46例展開研究,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n=23)和研究組(n=23)。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對心外科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焦慮、抑郁情緒變化以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疾病健康認知得分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疾病健康認知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焦慮、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SF-36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社會功能、情感職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相較于常規護理,健康宣教+心理護理更有助于緩解心外科患者焦慮、抑郁等心理情緒,提高患者對心外科疾病的認知,顯著提升患者生存質量。
關鍵詞: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心外科;護理工作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患者罹患心外科疾病時,常有呼吸氣短、氣促、心悸、胸內擠壓性疼痛等癥狀,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生理痛苦。心外科疾病對無相關醫學專業知識的普通患者來說,疾病恐懼感更強,且心外科疾病往往治療過程復雜、漫長,患者長期處于恐懼、緊張的情緒中,易引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產生消極治療、抗拒干預等負面行為[1~3]。因此,對心內科患者認知及心理情緒的干預極有必要。常規護理主要應用于病情嚴重度不高的疾病中,對心外科疾病適宜性不強,僅能按部就班地實施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住院基礎事項、引導患者檢查等措施,對患者認知、情緒影響不明顯[4~5]。本研究選取我院心外科患者46例,探究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我院心外科患者46例展開研究,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n=23)和研究組(n=23)。對照組中,女9例,男14例;年齡33~68歲,平均年齡(50.54±5.41)歲;后天性心臟瓣膜病8例,心臟腫瘤3例,先天性心臟病9例,缺血性心臟病3例。研究組中,女11例,男12例;年齡35~64歲,平均年齡(49.59±5.43)歲;后天性心臟瓣膜病6例,心臟腫瘤2例,先天性心臟病11例,缺血性心臟病4例。所有入選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心外科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于我院心外科掛號就診,臨床表現為呼吸短促、胸痛、胸部壓迫、心悸等,經我院心臟超聲、CT掃描后,被確診為心外科疾病的患者;(2)無肢體殘疾;(3)有基本的讀寫能力。
排除標準:(1)除心外科疾病外還合并有多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2)無法全程配合本研究干預的患者;(3)病歷診治資料不全的患者;(4)無法正常交流溝通,有精神類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
保持患者病房內清潔衛生,每日將患者病房窗戶打開通風;根據季節氣候,調節病房內溫濕度,使患者感到舒適;向患者及家屬就心內科疾病的發病原因,臨床治療手段,預防措施,不良事件,預防不良事件的措施等作常規講解;實時監控、記錄患者心率、呼吸等基本生命體征數據,一旦出現異常,立即報告給主治醫師,協助醫師對癥干預;對患者飲食進行干預,減少攝入肥厚油膩的食物,少食多餐,叮囑患者盡量勿食油炸、炒類烹飪的食物,日常飲食以清淡、高蛋白、易消化、高維生素的食物為主;認真記錄不同患者疾病類型,及時提醒并幫助患者進行超聲心動圖、CT等檢查;提醒患者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
1.2.2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健康宣教+心理護理
(1)健康宣教。護理人員應積極熱情地與患者交流,在交流過程中了解患者文化程度、心外科疾病知識認知深度后,護理人員利用閑暇時間,將患者不清楚、認知錯誤的知識點進行匯總,通過查閱資料典籍、咨詢心外科專家等方式記錄問題答案,在與患者后續交流中,將問題答案逐漸融入護患相處過程中,使患者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知識內容;為進一步提高患者對心外科知識的認知廣度,組織患者參加每周一次的多媒體心外科疾病座談會,會上鼓勵患者提問,專家利用多媒體視頻、圖片播放功能,解答患者的疑問,并讓參會患者積極討論,形成良好的病情交流氛圍,座談會結束后,護理人員將當場會議的重點內容整理成PPT或視頻,在患者休息期間與患者共同學習,增強患者記憶。
(2)心理護理。隨著與患者交流頻率的增加,護患關系的拉近,患者局促、緊張等情緒的放松,使患者更易在護理人員面前表現出最自然的心理情緒。護理人員在強化患者健康認知的同時,注意感知患者流露出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適時安慰患者,試探患者不良情緒的心理原因,針對患者訴說的原因,護理人員將多年醫學護理經驗\其他患者的相似經歷及治療歷程\我院心外科醫療實力等內容有條理地向患者訴說,當患者對其中的觀點、事項表示認同時,順勢將積極樂觀的觀念分享給患者,使患者逐漸以正向的心態面對疾病;當患者因疼痛而引發不良情緒時,護理人員準確判斷其疼痛程度,采取為患者佩戴虛擬現實(VR)眼鏡、與患者交流院外趣事、播放音頻、熱敷、給予患者止痛藥物等方式盡可能降低其疼痛感,提高其舒適度,緩解焦慮、抑郁等心理情緒;護理人員叮囑家屬盡量順從患者意愿,在患者面前切勿表現消極情緒,讓家屬多陪伴患者,向患者灌輸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以家屬的行為感染患者,逐漸減輕患者的精神壓力,使患者對康復出院充滿信心,改善焦慮、抑郁情緒。
1.3 觀察指標
(1)自制《心外科患者疾病健康認知試卷》,總分100分,分數與患者認知程度呈正比,比較兩組患者得分情況。
(2)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測量表(SDS)評估患者心理狀態,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狀態越差[6]。
(3)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包含8個維度,SF-36評分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比[7]。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疾病健康認知得分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疾病健康認知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程度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SF-36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社會功能、情感職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習慣的改變,年齡的增長,心外科就診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當前醫學界已不滿足對心外科患者治療方式的研究,研究趨勢逐漸轉向提高患者認知及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負面情緒[8]。而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可在與患者日常相處中,對患者展開目的性較強的疾病健康宣教,安撫并疏導負面情緒,患者預后生活質量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疾病健康認知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原因在于:實施健康宣教+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的交流,掌握患者認知錯誤、認知不清的心外科疾病知識點,并將正確的心外科疾病融入與患者的相處中,使患者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知識內容,加之組織患者參加心外科疾病座談會,提高了患者心外科知識的認知廣度,會后護理人員與患者共同回顧座談會中疾病重點知識,利于加深患者記憶,強化患者對心外科知識的理解,提高患者健康認知水平。本研究還發現:護理后,研究組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這是因為護理人員實施心理護理,通過排解患者內心情緒,灌輸積極的思想觀念,以轉移注意力、藥物等方式減輕患者疼痛感,梳理患者思路,提高其舒適度,使患者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疾病,進而緩解焦慮、抑郁的情緒。
本研究顯示:護理后研究組社會功能、情感職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讓家屬多陪伴患者,增進患者與家屬的關系,增加患者住院期間的社交頻率,利于提高患者社會功能;心理護理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增強患者情感職能,提高患者總體生活質量較高。
綜上所述,相較于常規護理,健康宣教+心理護理更有助于緩解心外科患者焦慮、抑郁等心理情緒,提高患者對心外科疾病的認知,顯著提升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隆韓燕,楊潔,李水金,等.心外科術后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流程管理[J].護理學雜志,2020,35(6):1-4.
[2] 韓凱麗,黃秋霞,楊璐,等.標準化護理程序在心外科術后低心排綜合征患者ECMO輔助治療過程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16):104-106.
[3] 陳蓉蓉,康磊.前饋控制護理在心外科術后心外膜臨時起搏器患者中的應用[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2,42(6):1449-1453.
[4] 王敏.某院心外科重癥監護室護理人員MBI-GS評分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干預策略[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2,19(2):271-273.
[5] 譚彩玉.集束化護理干預在先天性心臟病合并感染性心內膜炎患兒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6):3028-3031.
[6] 李賽蘭,周生伙,林雁娟.心外科ICU老年機械通氣患者譫妄發生狀況及危險因素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19-21.
[7] 姚靜,趙瑞潔,孫天牧.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臨床護理路徑對心外科術后患者滿意度及護理質量的影響性分析[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8,16(1):87-90.
[8] 張永萍.分期心理護理對胸心外科手術病人術后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7,42(10):14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