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經歷了2021年“前高后低”走勢的中國經濟,盡管經濟增速面臨著再下臺階的較大可能性,但整體數據表現可能并不十分悲觀,在總量放緩、增量收縮的同時,結構分化與優化依然繼續演進,并有望在2022年實現疫情沖擊后的二次探底并企穩回升。具體來看,上半年依然是非典型“滯脹”主導,工業品價格高位徘徊與經濟慣性下行并存;下半年則有望在消費反彈、基建托底、房地產軟著陸、制造業回升和出口韌性以及政策擴張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支撐下,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和高質量發展。
2022年中國經濟展望:經濟二次探底后有望企穩回升
中國經濟在2022年有潛力繼續保持5%以上的穩定健康增長的態勢,關鍵是受到以下六大驅動力的支撐。
消費繼續溫和復蘇
過去兩年,受嚴厲的疫情防控措施以及居民收入增長乏力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消費復蘇之路異常坎坷,一波三折。展望2022年,我們對消費的修復并不悲觀,預計消費總體上仍走在弱式低斜率復蘇的路上,預計消費增速大致在4%~6%左右。主要邏輯在于:第一,隨著后續疫苗接種比例進一步提高和加強針接種大幅推進、動態“清零”政策的優化及調整以及新冠治療藥物的研發面市,疫情防控壓力有望逐步緩解,國內出行和線下活動的限制措施將會逐步放松,疫情對消費的沖擊逐漸弱化,制約消費反彈的最大不確定性終將減弱,餐飲、娛樂等線下服務類消費和旅游市場有望快速恢復。第二,商品消費方面,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旺盛、景氣度始終較高,隨著全球供應鏈逐步正常化,“缺芯”矛盾已經開始緩解,未來新能源汽車消費的增長勢頭仍將持續。第三,政府一系列促消費政策相繼出臺并逐步落地,有望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目前較高的預防性儲蓄率有望下降。第四,短期穩增長、促就業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跨周期調節政策,將顯著改善勞動力市場、居民收入狀況和消費信心、消費行為,人均可支配收入回歸潛在上升軌道,消費復蘇動力增強;中長期共同富裕行動綱領的出臺,也有助于促進經濟均衡發展,支持收入尤其是勞動收入增長,緩解貧富分化,提振居民消費傾向,從而促進和支撐中長期消費。
基建投資有望企穩回升,繼續發揮壓艙石作用
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將凸顯基建投資作為穩增長關鍵變量和逆周期調節重要抓手的獨特作用。隨著政府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逐步放松財政政策和加快財政支出進度,包括加快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和資金撥付使用、加快地方項目審批及部分放松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融資的嚴格管控,專項債的發行將一改2021年過度后置的局面,有望在年初密集落地,并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這將有助于改善基建投資資金來源、助力基建投資增速企穩回升。考慮到專項債從發行到形成基建投資之間通常會有一到兩個季度的時滯,預計最早在2022年二季度、最遲下半年,基建的逆周期屬性將充分體現。預計基建投資增速或反彈至5%~6%左右。
至于很多人所擔心的基建投資已經過剩和投資收益較低的問題,需辯證看待。基礎設施投資提供的是公共產品及準公共產品,不應完全用商業回報來衡量其合理性與必要性。在傳統基建領域,疫情、汛情等突發性事件表明,當前我國民生服務類基礎設施仍存在大量短板和嚴重不足,如在人口流入城市,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城市更新改造項目、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托育機構、運動場所、停車場、社區診所等需求仍較為旺盛;此外,衛生健康、教育、養老、文化旅游等社會事業領域,農林水利、城鄉冷鏈物流等領域也有大量投資需求。
更進一步看,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重大項目投資的內涵和作用確實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再簡單地起到對沖經濟下行的作用,而開始越來越多地承擔起優化投資結構和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例如,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雙碳”戰略的投資,對面向未來、面向國際競爭的重大關鍵性、跨區域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對推動全社會的數字化轉型的投資,對嚴重“卡脖子”領域的投資,對“鄉村振興”和推動城鄉一體化的投資,等等,都反映了這一點。總之,以數字化相關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建設很有必要,并有望在未來逐步承接部分傳統基建投資放緩的市場空間。
制造業投資結構性擴張、持續回暖潛力較大
就邏輯而言,制造業投資延續回暖態勢有諸多因素支撐。
政策支持。“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央行信貸政策持續向制造業傾斜,制造業貸款增速顯著高于整體信貸增速,未來綠色工具的擴容也將有力支持綠色制造業的發展。總之,金融支持力度增大等因素確保制造業投資持續回暖。此外,財政支出對半導體等高技術制造業的減稅降費支持也不容忽視。在外界對我國技術轉讓持續限制的背景下,政府將著重加強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這也將支撐制造業投資。特別是,隨著降準的逐步落地和后續信用擴張,銀行資金成本有望出現降低并帶動實際利率走低,從而提高商業銀行的放貸積極性,更多金融資源將被引流至制造業,尤其是有融資需求和政策支持的高科技企業、中小企業、環保企業、減碳企業,助力“支小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以及“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等“直達工具”。
利潤刺激。2021年以來企業營收和利潤的大幅改善將拉動制造業投資明顯回暖。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作為領先指標,一般會領先制造業投資一年左右,2021年1~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42.2%,兩年平均增長19.7%,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良好的利潤表現預計將對2022年企業投資提供支撐,支持制造業資本開支保持旺盛態勢。從成本角度看,2022年原材料成本有望逐月下降,上游通脹和供給約束對于制造業的限制和約束將大大減弱,制造業投資增速的持續抬升得到利潤端的配合是大概率情形。
結構性機會。從政策方向上看,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綠色低碳投資、數字經濟領域投資、專精特新領域投資和高技術行業相關投資有望加快。而直接受政策影響的行業,如煤炭、黑色、有色、非金屬礦開采,造紙、石化煉焦、化工、化纖、非金屬礦物制品、黑色和有色冶煉等行業,預計將繼續受到壓制。其中,碳達峰、碳中和帶來的機遇巨大。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測算,在碳中和目標下,2050年中國非石化發電量占總電量的比例將超過90%,煤炭比例則將降至5%以下。按照現有規模,如果2060年中國要實現碳中和,需要大力推進工業、交通、建筑、電力等領域的去碳化進程,核能的裝機容量將是現在的5倍,風電的裝機容量將是現在的12倍,而太陽能裝機容量將會是現在的70倍,累計需要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人民幣,超過每年GDP的2.5%。
新動能的培育和增長態勢良好
隨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繼續向縱深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動能成長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向網絡購物、移動支付、線上線下融合等新型消費領域滲透融合,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活躍、茁壯成長。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的增長很快,對相關產業和上下游的帶動力不斷增強,制造業內部投資結構優化明顯,體現了我國加快產業升級的態勢。2021年1~11月,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9個百分點;智能、低碳、高附加值的新產品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和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55%、49%和37.1%。
供應鏈韌性猶存,出口降溫是大概率,但也不至于斷崖式下跌
2021年以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正不斷完善、上中下游運行基本通暢,自主、完整并富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既支持了經濟平穩運行,也為出口的強勁增長提供了重要保障。特別是下半年以來,盡管海外生產逐步恢復,部分出口訂單向東盟擴散,但短期來看,全球疫情周期性反復、中國的價格優勢和產業鏈韌性,均對中國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的海外需求形成支撐,供給端的長期優勢將使得中國出口仍展現出較強的韌性。
展望2022年,既有支持出口繼續保持韌性的積極因素,也有造成出口回落的不利因素。
從積極因素看,一是目前海外訂單充足,出口需求依然旺盛,產能利用飽滿,出口增速節奏或將呈現前高后低的態勢,在前期訂單旺盛的情況下,上半年出口可能仍然相對較強;二是隨著中美貿易關系緩和,中美關稅存在減免的可能,如果相關政策能進一步落地,將提振我國對美出口;三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將于2022年1月生效,中國也正積極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這也將利好我國出口;四是海運價格趨向理性化也將利好出口;五是海外病毒變異對全球經濟恢復也帶來新的不確定性,如果海外疫情再起波折,將推遲我國出口回歸的時間點。
從不利因素看,一是疫情向樂觀方向演化,新冠病毒可能進一步流感化,特別是新冠口服藥的研制和臨床效果達到預期,全球經濟活動將加速正常化,供應鏈修復的加快會使我國的出口替代效應有所消退,這將對中國出口份額帶來一定的沖擊;二是在全球經濟長期停滯和逆全球化的長周期中,海外的需求和政策有可能出現共振式收縮,導致過熱的商品需求不可長期持續,大概率面臨回落;三是受2021年高基數影響,整體來看我國出口高峰已過,出口降溫不可避免,2022年出口增速大概率會出現前高后低走勢,出口預計逐漸向前期平臺回歸,年度增速大致在5%~10%之間。
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未來出口回落的節奏和幅度仍有不確定性,同時也意味著出口對于我國工業生產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2022年將不可避免地降溫,但不至于出現斷崖式下跌。
宏觀調控有較為充足的擴張空間
由于2021年上半年穩增長壓力有所下降,財政和貨幣政策則更多地考慮了調結構、去杠桿、防風險等中長期問題,宏觀經濟政策實施有節制,使得未來財政、貨幣政策彈藥充足、工具多樣,有較為充足的擴張空間。隨著2022年經濟動能再度趨弱,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等三重沖擊,財政和貨幣政策有望加速發力并適當靠前,有效對沖經濟下行壓力。財政政策方面,2021年的財政收入增長情況比較理想,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6.3%,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發行后置,可供2022年使用的財政資金較為充裕。貨幣政策方面,在過去全球多數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央行的降息、量化寬松大潮下,中國央行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保持了足夠的戰略定力。在未來擴張的具體手段上,除了量的邊際放松、降準之外,價上也有降息空間。更何況,我們還有很多結構性的工具,如支農支小普惠金融、碳減排支持工具等。
穩定宏觀經濟大盤需政策發力且適當靠前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2年經濟工作時指出,“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這一要求和往年只是單單強調“穩中求進”略有不同,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將“穩字當頭”置于“穩中求進”之前,說明政策的重心已經轉向穩增長。會議沒有再像上半年那樣提“穩增長壓力較小的窗口期”,而是著重強調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改善民生,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這些顯然都是明確而堅定的穩增長信號。政策重心從調結構、防風險變成了穩增長。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其政策含義是,為了支持穩增長而需要盡快進行必要的局部微調和結構寬松。
針對當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下行壓力大、復蘇不均衡、局部風險高等突出問題,需要制定出臺著眼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振興計劃,避免經濟繼續失速甚至出現硬著陸。做好2022年經濟工作,穩定宏觀經濟大盤,首先需要制定一個符合實際、切實可行并具有穩定預期、鼓舞信心作用的經濟增長目標。如果這一預期目標是一個區間,那么5%~5.5%是比較合意的;如果是某個點位,那么5.5%左右比較理想。5%作為2021年經濟增長目標的底線,也是潛在經濟增速的下限,需確保守住;5.5%則是一個需要努力爭取才有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樣的增長目標有助于更好地銜接和完成“十四五”及2035年經濟發展目標。
筆者認為,應著重從以下五個方面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積極和穩健基調下應適度擴張,以支持實體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所謂“穩健有效”,就是在基調穩健的前提下,保持必要的擴張力度和邊際寬松,以支持實體經濟。
相較2021年偏弱的政策力度,隨著經濟動能再度趨弱,2022年的財政政策理應更加積極、支出強度更大、支出進度更快、減稅降費更精準有效和可持續,以結構性的適度寬松促進經濟平穩運行和經濟結構優化,確保中國經濟能夠運行在合理區間。鑒于目前政府杠桿率相對較低,中央政府應適當加杠桿,以替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攀升。預算內財政赤字率應保持在3.2%附近甚至略高一些,新增地方專項債額度可小幅增長至3.8萬億~4萬億元,新增一般債規模應為0.8萬億~1萬億元,均需略高于2021年。同時,財政政策的重心應聚焦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制造業、風險化解以及實現綠色發展、促進就業和保障民生等方面,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公共支出帶動民間資本投資。
貨幣政策應保持一定的前瞻性,更多地發揮結構性作用。應采取多種工具,如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適度置換到期的MLF、積極運用碳減排支持工具等結構性金融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進一步推進信貸結構性調整,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實現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信貸支持的“精準滴灌”。為此,建議擇機繼續降準,若經濟增長在一季度繼續低于潛在增速下沿,則應果斷降息,以推動信用適度擴張,降低融資成本,減輕企業負擔,化解潛在風險,提振市場信心,恢復投資增速,擴張總需求和社會融資規模。
多措并舉加大救助中小微企業。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最重要的是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紓困和支持。在延續和落實制度性減稅緩稅政策的同時,各級政府有必要研究新的制度性減稅降費措施,減輕企業負擔,降低經營費用;應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政策;大力實施普惠金融各項政策,提高政策效果,助力中小微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應著力解決大企業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問題,以完善制度為重點建立長效治理機制,整治濫用市場優勢地位惡意拖欠賬款行為,保障中小微企業款項結算便利。
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有利于經濟實現穩中求進和高質量發展。雖然房地產市場總體比較健康,但近期個別房企經營風險爆發,房地產市場的信用風險呈現“自我強化”的特征,并有形成“惡性循環”的跡象。實現房地產業良性循環,應避免市場大起大落,讓房地產銷售、購地、融資等各個環節都處于常態化運轉,并與宏觀經濟運行相協調。相關部門應注重穩定市場預期,優化調控政策手段,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重點防范房地產行業出現大面積的流動性風險,避免“處置風險的風險”。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金融機構應盡早為房地產市場注入流動性,重點滿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的合理融資需求和優質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緩解流動性壓力,防止出現房地產企業違約情況擴散蔓延,甚至引發流動性危機和系統性連鎖反應。同時,穩妥推進房地產稅試點工作,綜合考量政策推出時機。
長期來看,實現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須加快財稅體制改革,促進地方產業優化升級,降低地方政府對土地市場的依賴。推動土地市場改革,增強土地供給彈性,探索人地掛鉤等長效機制,提高土地供給與人口流動和都市圈發展趨勢的協同程度,實現行業與人口和城市的良性循環。大力發展保障房建設和租賃市場,并為之提供合理穩定的金融支持,以對沖房地產投資下行。
加快數智時代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數智時代不僅意味著數字產業化,更要求產業數字化。為此,需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培育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為逐步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應加快技術攻關和創新步伐,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堅持運用市場化機制激勵企業創新,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高效運用金融政策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激發創新驅動的內生動力,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著力推動企業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落實好就業優先政策,對特定困難群體給予必要的救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重指出,要“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為此,應繼續堅持就業優先政策,堅持把穩就業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宏觀政策的優先位置。從勞動力市場需求和供給兩側同時發力,保護好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加強托底政策的支持,確保就業形勢穩定。可采取定向減稅或延遲繳稅,通過保市場主體來保就業和保民生。拓寬重點群體就業渠道,通過職業培訓引導勞動者適應新就業,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在保障民生方面,重點是對那些受疫情影響最大的低收入人群,積極給予救助,包括持續加大財政的轉移支付、擴大社保覆蓋面、提高社保標準、補助特定群體等。
(作者系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孫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