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令 夏兵 蘭春玉
基本養老保險、企(職)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制度共同構成我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三大支柱。目前,我國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占比較高,但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發展相對不足。伴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速,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造成短期內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為主的養老體系的可持續性發展面臨較大的挑戰;第二支柱發展受制于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經濟承受能力發展受限;而作為重要補充的商業養老保險制度勢必有較大發展空間。從國際經驗來看,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不僅能夠提升個人養老收入,還能夠積累大量穩定的長期資金,支持資本市場的發展。銀保監會多次提出努力發展養老保障第三支柱,“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提出“要發展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為此,本文重點討論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賬戶制的發展模式。
我國第三支柱養老金產品發展現狀
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現狀
2018年4月,財政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以及蘇州工業園區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從效果來看,試點業務規模不大,與政策預期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截至2020年末,個人稅延的養老保險保費累計收入僅4.26億元,參保人數4.88萬人。
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一是稅延額度相對不高,每月不超過1000元,消費者投保熱情不高。二是延期繳納稅收模式不符合我國納稅習慣,個人在領取養老金時還需要繳稅;此外,我國對個人申贖基金單位取得的差價收入暫不征收所得稅,在稅延政策下如將養老基金納入,則對個人養老金投資基金收益也須繳稅,將直接影響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三是稅延程序操作繁瑣,目前稅延政策多采用單位代扣代繳的個稅申報方式,抵扣操作不夠簡便,需要個人、單位、養老金機構、稅務機關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增加了人力等部門的額外工作量。
第三支柱其他養老產品發展現狀
在養老保障需求刺激下,我國養老金市場已經出現了開放競爭的局面,目前銀行、保險、基金、信托等各類金融機構均形成了各自的差異化優勢。在養老金第二支柱方面,銀行主要負責托管和賬管,少數銀行擁有年金受托人資格,部分銀行子公司,如工銀瑞信擁有年金投資管理人資格。基金主要承擔投管人的角色,商業養老保險機構承擔受托、賬管、投管等多種角色。信托公司既可以作為受托人,管理投資第三支柱養老產品資金,也可以管理養老金融信托產品。
當前,我國養老目標基金剛起步、養老信托產品發展面臨門檻制約,而養老理財產品同質化嚴重,多數冠以“養老”名義,實質上與現有理財產品差異不大。總體來看,受稅優政策的限制,銀行和基金等金融機構參與個人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相對不足。2021年5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和《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業務方案》,規定自2021年6月1日起,由6家人身險公司在浙江省(含寧波市)和重慶市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試點期限暫定一年。目前僅有“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和“稅延養老保險”被納入試點范圍,基金和銀行等機構若參與個人養老險第三支柱改革,須申請相應的養老保險牌照。
國外個人養老金賬戶制的發展經驗
完善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體系整體設計,關鍵是要研究建立個人養老金賬戶,并探索允許個人將企(職)業年金賬戶資金轉移至第三支柱賬戶的新思路。許多國家的實踐表明,建立個人養老賬戶,通過財稅和金融等優惠政策引導公眾自愿增加養老儲蓄,是促進第三支柱養老金發展的重要手段。
設置個人養老金賬戶。例如,美國設立個人退休金賬戶(IRA),與企業年金賬戶(401K)互為補充。個人可以把401K計劃賬戶的資金劃轉到個人的IRA賬戶中,并可自主選擇投資股票或基金。日本養老金體系第三支柱由個人型定額供款養老金計劃(iDeCo)和個人儲蓄賬戶計劃(NISA)構成,個人可在多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iDeCo賬戶,但只能開設一個NISA賬戶。其中,NISA是具有稅收優惠的個人儲蓄賬戶,主要是通過吸引個人儲蓄給予企業更多資金支持,以維護日本金融市場穩定。在瑞士的第三支柱3a計劃中,政府允許個人在銀行開設養老金儲蓄賬戶,享受的利率一般高于市場利率,在一定額度范圍內享受稅費減免政策。
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在美國,第三支柱個人賬戶享受稅優政策的投資種類并無特別限制。在日本,iDeCo計劃賬戶內投入資金和投資收益均免稅,NISA免稅投資額度為每年40萬日元,每年購買金融產品所獲得的利潤可以免除20%的稅收。我國現階段僅允許針對符合規定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支出享受稅優政策,因此建議逐步擴大第三支柱稅收優惠的范圍,把符合條件的其他養老金融產品逐步納入稅優的范圍,包括養老目標基金、養老儲蓄存款、銀行養老理財產品、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等。
享受補貼政策。針對第三支柱,德國政府于2001年建立了新型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計劃,即“里斯特養老金計劃”,用補貼和稅收優惠的政策激勵個人自愿選擇購買經過政府批準的里斯特養老金產品。該計劃主要面向法定養老保險的義務參保人及其配偶、公務員及其他公職人員、農民養老保險系統的義務參保人。參考德國里斯特養老金計劃,建議在個人以稅后自有資金繳費時配之一定比例的國家養老補貼,不僅可以提高全民參與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意識,也有助于加大社會的公平力度。里斯特養老金產品包括保險、基金、銀行儲蓄產品和建房互助產品。此外,德國沒有建立專門的個人養老金賬戶,而是通過購買里斯特產品時建立銀行賬戶以實現合同轉換、退稅和補貼等操作。
我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賬戶設計
從國際經驗來看,投資交易賬戶是個人養老金賬戶落地的重要載體。基金管理人、銀行及其他金融產品銷售機構都可為個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但賬戶和投資工具較為分散,個人實施稅收優惠和投資流程極為不便。因此,當前需要統一各類金融機構發行的養老產品賬戶,建立一個單獨賬戶對資金和投資進行集中管理,并支持相對應的優惠政策操作,以有效刺激居民個人參與第三支柱的動力。
構建統一的第三支柱賬戶體系
我國第三支柱賬戶體系可設計為由個人養老金信息賬戶和投資交易賬戶兩部分組成。由金融監管部門牽頭建立統一金融信息平臺,實現養老金融信息統一管理。該信息賬戶平臺需要對接多方機構和制度,如稅務系統、人社系統、金融監管部門、各參與金融機構等。一方面,為參加人在平臺上建立個人唯一的養老金信息賬戶,主要登記和管理個人交費、權益、交易記錄,稅延或補貼金額等信息;另一方面,做好與參與第三支柱的相關金融機構信息系統對接,以確保準確及時記錄個人資金、權益變動等養老金信息。同時,做好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提高平臺與金融機構運作流程的透明度。
銀行、券商、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及其他金融產品銷售機構均可為客戶開設個人投資交易賬戶。但為了便于進行資金和產品的統一歸集和轉移,建議打通各類機構發行的養老產品賬戶,統一設置個人投資交易賬戶,該賬戶與信息平臺綁定,該投資交易賬戶應具有唯一、封閉等特征。個人進行投資產品轉換、資金提取、養老金領取等操作均需在投資交易賬戶內完成。近年來銀行老年客戶占比持續提升,老年客戶呈加速增長態勢,第三支柱背后連接數十萬億儲蓄資金,加上商業銀行具有與客戶服務關系長久、普惠性強、信用高等優勢,參考日本、瑞士和德國等國家的養老金儲蓄賬戶模式,可選取數家條件較好的商業銀行進行養老金投資賬戶管理;同時,允許其他金融機構為個人代開辦個人養老投資賬戶,或者設置專營機構管理符合個人養老金制度要求的金融產品,該投資交易賬戶為客戶提供第三支柱投資工具。各類金融機構創設的符合要求的養老金融產品需申請納入第三支柱產品清單,包括商業銀行儲蓄、理財產品、保險、基金等,形成合格的產品池。
開設唯一的個人投資交易賬戶
個人養老金投資賬戶具有唯一性,可規定個人投資者僅選擇一家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專營機構)開立唯一的個人養老金賬戶,但該賬戶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到其他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專營機構)。該機構需要做好與合作機構的對接,需應對個人養老金融產品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包括合作機構產品準入管理、銷售管理、信息披露等。同時,應向個人投資者提供合格投資產品的相關信息,包括管理人情況、投資范圍、投資策略、風險水平、歷史業績、管理費等。
相關金融機構在銷售養老產品時,應協助個人在商業銀行(專營機構)開立投資交易賬戶,并激活金融信息平臺。投資賬戶封閉運行,同時鼓勵非稅收優惠額度繳費。投資個人養老金融產品所涉及的資金往來均需在個人養老金投資交易賬戶交易,個人投資者可自行選擇個人養老金融產品,也可委托為其代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金融機構代為制定投資策略。金融機構或開戶行可以為個人投資者提供投資顧問服務。賬戶資金的劃出、支取需在補繳納稅款后方能辦理,超出稅收優惠額度繳納的費用不受上述限制。
提高賬戶投資產品運營的有效性
提高賬戶投資策略的科學性。一是產品、投資策略內容介紹以及協議需通俗化和具有可比性,避免隱形條款。二是機構要為客戶個人作好準確的風險評估,針對客戶差異化的需求提出投資建議,建議應體現出便利簡潔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客戶做到有效抉擇。三是鼓勵個人做好長期投資,針對個人頻繁改變投資策略的行為設置一定的程序障礙,如改變投資組合策略需要審批時間、針對變更投資策略的行為收取相應的服務費用等。
產品設計滿足差異化養老需求。在產品形式方面,封閉式產品注重長期投資收益。在投資策略方面,針對“未老”“將老”“已老”不同年齡段投資者的差異化需求和風險抵抗力,定制以生命周期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為基礎的投資策略。
推進生命周期養老財富管理創新。充分發揮各金融機構優勢,提供養老財富管理解決方案及配套產品,探索為客戶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養老財富管理服務,著力構建集養老金融和養老服務于一體的全生命周期綜合化服務,實現養老財富的全鏈條閉環管理,確保養老資產的有效增值。
第三支柱稅優以外的補貼政策設想
我國實施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2018年10月1日起,個稅起征點從3500元/月上調至5000元/月,稅優政策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為激勵個人參與養老金投資,可同時考慮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兼顧的優惠政策。第三支柱可探索相應的補貼政策,例如,對加入商業養老金計劃的個人,以稅后收入購買養老金融產品時可獲得一定補貼,個人在領取包含累計收益在內的養老金收入時不再繳稅,個人可同時享受稅收遞延相關政策。考慮到公平性,包括稅后額度和稅延額度的總額度要設置一定的上限,鼓勵客戶進行額度外的養老產品投資,該部分投資不再享受相應的補貼政策。
另外,建議設定補貼期限,后期個人加入計劃不再享受統一的補貼政策,相關金融機構可結合自身的實力情況,決定是否以自有資金提供適當補貼,也可針對補貼對象和產品類別等設定差異化補貼標準;針對提前領取資金的現象,機構制定相應的退回補貼方案。同時,各金融機構應詳細記錄自行補貼相關信息以及支取信用記錄,并反饋信息平臺。
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
鼓勵個人選擇長期直至終身的養老金領取方式。允許個人在特殊情況下,如無力支付巨額醫藥費情況下,可提前領取第三支柱個人投資賬戶資金。但應研究制定相應的配套管理措施,必須符合嚴格的申請條件。對于享受稅收遞延政策的個人,要求參與者臨時支取一段時間內予以歸還,因其他原因未歸還的,應要求其補繳稅款,還應額外征收一定的懲罰性稅金等;對于享受補貼政策的個人,應要求其退回補貼,并按一定標準補繳相應利息等。
規范業務發展,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規范統一養老金融產品標準,清理冠名“養老”的產品。加強養老金融業務營銷管理,做好消費者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充分揭示產品潛在風險,做到賣者盡責、買者自負。探索制定向不同年齡、不同收入水平消費者推薦適當性的金融產品的銷售制度;加強養老金融產品信息披露。增加相關金融產品養老功能透明度,定期向消費者披露產品管理人情況、管理成本資金運用、風險收益及退休時預估總金額等情況,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加強商業養老資金運用監管。當前權益類市場配置較為激進,風險較大。相比我國,美國資本市場體系比較成熟,金融工具豐富,我國養老金入市初期的資產配置不宜參考美國模式,應以穩健性資產為主。為此,有必要加強各類養老金管理機構的資金投資管理流程監管,督促構建適合養老金投資管理的風控標準和投資監測體系,確保養老金管理機構盡職擔當。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
(作者單位:中國銀保監會博士后工作站)
責任編輯:劉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