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武

色諾芬的《經濟論》以記錄蘇格拉底和別人對話為體現撰寫的,第一次使用“經濟”一詞,特指“家庭經濟”,即《經濟論》是家庭理財的著作,或說時下的財富管理有內在的邏輯自洽性。《經濟論》含財富管理分析框架中的家庭分析、機構選擇、資產配置、財富傳承和公益慈善等,其中與資產配置相關的策略有定投策略、平衡策略、套利策略等,堪稱財富管理領域的“通論”。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建議明確提出:未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8月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經濟論》對“共同富裕”也有涉及。鑒于此,我們首先從全社會的廣義視角界定財富管理的終極目標是共同富裕,然后再結合《經濟論》和猶太人的“什一金”等考察財富管理助力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徑,文末則是有關“共同富裕”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構建的設想等。
財富管理泛指共同富裕
色諾芬在確定財富的定義時,認為“財富是一個人能夠從中得到利益的東西”。他說:“一個人如果能從朋友(或仇敵)身上得到好處,這種朋友(或仇敵)對他來說也是財富;反之,即使是錢,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怎樣使用,錢對他也不能算財富。”同時,《經濟論》認為:“財產管理是一門學問的總稱;這種學問好像是人們能夠用以增加財產的;財產似乎就等于一個人的全部所有物;我們還說財產是對于維持生活有用的東西,也弄清有用的東西乃是所有那些我們懂得怎樣使用的東西。”《經濟論》還認為:“我覺得你應該享受你的幸福,居魯士,因為這種幸福是你自己的力量掙來的。”由此,我們可得到如下啟示:第一,財富是一人的全部所有物,含有形的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以及無形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精神資本等;第二,財富管理是一門學問的總稱,是一門藝術;第三,財富管理的目標是提高個人的幸福感,從全社會的角度而言,財富管理的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
從嚴格意義上而言,我們可以從服務對象、服務期限、風險邊界、收益要求、服務策略、心理偏好、法商意識、稅收意識以及終極目標等維度,對財富管理與資產管理進行對比分析。從服務的對象而言,財富管理以人及人所在的家庭或社會為中心,即以人民為中心,而資產管理則是以金融性或非金融性的資產即物為中心。從服務的期限而言,財富管理關注的是人以及人的世代延綿,而資產管理則是單期靜態的。從風險的邊界而言,財富管理需要規避各種各樣潛在的風險,尤其是與人相關的風險等,遠多于資產管理僅僅需要關注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等。從收益的訴求來看,財富管理尤其是對傳承幾代的財富的收益要求并不高,而資產管理則是在給定的風險承受能力下追求盡可能高的收益水平。從服務的策略而言,財富管理以生命周期資本負債表為抓手,向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或非金融服務,而資產管理則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投資組合理論為主要服務策略。再者,財富管理需要有較強的心理偏好、法商意識和稅收意識等,而資產管理在前述三個方面均較弱,其中法商意識在金融的語境下可表述為利用現有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的優勢對沖潛在的風險,稅收意識則是要求我們注重稅后資產積累,而不是稅前資產,同時還需要關注潛在的遺產稅和房產稅等。最后,如果我們說資產管理是以物為中心,通過金融理論或金融投資組合理論實現物的收益最大化的話;那么,財富管理則是以人為中心,利用金融或非金融服務實現人的幸福最大化。進一步,從全社會的角度而言,財富管理的內涵就是以共同富裕為中心,利用金融或非金融服務提高全社會的幸福感(見表1)。
財富管理助力共同富裕
既然財富管理的廣義目標就是共同富裕,那么財富管理如何助力共同富裕呢?廣義而言,財富管理助力共同富裕的路徑有四條:一是財產的保值增值。防范資產價格波動或意外損失風險,推動資產整體的保值增值,擴大居民的財產性收入,這本身就是共同富裕的要義之一。二是財產的有序傳承。財產的有序傳承包括家族企業的有序傳承,家族企業以及民營企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平穩傳承也是助力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徑之一。三是風險的有效對沖。保值增值傳承的前提是保全,保全的要義則是風險的有效管理,防范資產的下跌風險或意外損失也是擴大居民的財產性收入,當然也是共同富裕的要義所在。四是公益慈善或慈善信托等,這是財富管理助力共同富裕的直接方式或狹義方式,即“先富起來的人民”通過“公益慈善”幫助“后富的人民”。《經濟論》中對公益慈善的描述為“因為世界上沒有的東西的數量之所以會增加,并不是由于外表漂亮,而要靠日常做好事”。《經濟論》中闡釋“因為我愿意崇拜神祇,不怕任何犧牲;我愿意幫助有困難的朋友;我愿意使這個城市不缺乏我的財力提供的裝飾品”,此處的“裝飾品”可理解為當下的基礎設施建設。事實上,猶太人的“什一金”“安息年”和“禧年制”等模式則為公益慈善典型。“什一金”規定,每年將地上長的、樹上結的和牛羊牲畜等收成的十分之一,作為“什一金”交付,身為受施者的窮人同樣也要捐贈。“安息年”的含義為第七年土地所生產的食物并非歸土地所有人所有,而應給流浪者以及牲畜或地上的走獸享用。最后,“禧年制”的意思為七個七年后的第五十年,所有債務和雇傭關系均解除,一切回到原點。這表明“什一金”“安息年”和“禧年制”等也是踐行共同富裕的可選路徑。
小結及進一步的討論
《經濟論》中的“經濟”確指“家庭經濟”,即“財富管理”。“家庭經濟”旨在提高人的幸福感。廣義而言,提高全社會的幸福感,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財富管理泛指共同富裕,或說財富管理的目標或最終理想是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財富管理中資產保值增值、有序傳承和風險防范等都是廣義上助力共同富裕的主要手段,公益慈善則是財富管理助力共同富裕的直接有效手段。2021年3月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和銀保監會的相關領導都從業務制度層面給出進一步發展公益慈善尤其是慈善信托的策略建議,猶太人的“什一金”“安息年”和“禧年制”等機制和思想值得我們借鑒。
《經濟論》是財富管理領域的“通論”,也是財富管理領域的思想基礎。2021年,適逢建黨一百年,在這一百年內,我們也恰好跨越兩個國民的財富周期,目前恰是第二個國民財富周期的“鼎盛時期”。公益慈善是財富管理領域中助力共同富裕的直接有效方式,前述第一個國民財富周期中的義莊機制同樣具備公益慈善功能,其機制設計和架構安排等同樣值得我們借鑒,這是歷史鏡鑒。事實上,除《經濟論》的思想基礎、國際經驗的“什一金”、義莊的歷史鏡鑒等外,我們還應構建共同富裕的理論體系,同時結合國內的市場實踐,即通過思想基礎、理論體系、國際經驗、國內實踐和歷史鏡鑒等維度,構建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版”財富管理學或家庭金融學,打造“共同富裕”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及話語體系等。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責任編輯:劉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