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我國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必然要求以科技創新作為強大引擎,著力解決制約“節本增效、質量安全、綠色環保”的關鍵問題。農業綠色投入品創制步伐加快,選育和推廣一批高效優質多抗的農作物、牧草和畜禽水產新品種,顯著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和優質化率,研發一批綠色高效的功能性肥料、生物肥料、新型土壤調理劑,低風險農藥、施藥助劑和理化誘控等綠色防控品,綠色高效飼料添加劑、低毒低耐藥性獸藥、高效安全疫苗等新型產品,突破我國農業生產中減量、安全、高效等方面瓶頸問題,肥料、飼料、農藥等投入品的有效利用率顯著提高。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雙雙達到40%以上,使用量連續多年負增長;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6%,實現由“治”到“用”轉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7.6%,農用為主、多元利用格局基本形成;農膜回收率達到80%,重點地區農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針對農業綠色發展要求,綠色技術供給能力顯著提升,研發了一批土壤改良培肥、雨養和節水灌溉、精準施肥、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畜禽水產健康養殖和廢棄物循環利用、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業生態修復、輕簡節本高效機械化作業、農產品收儲運和加工等農業綠色生產技術。大力開展綠色技術創新和示范推廣,通過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奶牛生豬健康養殖、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稻漁綜合種養等綠色技術和模式,著力提升農業綠色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已建設300個化肥減量增效、150個果菜茶全程綠色防控、723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674個秸稈綜合利用、100個農膜回收重點縣,形成現代農業綠色發展模式。
實現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也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快突破一批農業農村減排固碳關鍵技術。今年,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發布了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十大技術模式,這是首次以減排固碳為主題發布的農業農村領域相關技術模式。其中,通過因地制宜推進秸稈覆蓋還田、碎混還田、翻埋還田、炭化還田、過腹還田等,秸稈年還田量達5.2億噸,為耕地地力提升提供了豐富的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周云龍表示,“十四五”農業農村科技要圍繞“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工作定位,把握“突破、融合、重塑、提升”戰略支點,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進一步通過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等綠色技術創新和示范推廣,著力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著力加強綠色優質農產品和生態產品的科技供給,著力提升農業綠色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