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琪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在黨的十八大上,黨中央綜合就我國經濟實際發展情況提出了精準扶貧這一戰略思維。要想對新時代中扶貧工作在實際進行中所面臨的阻礙進行有效解決,最合理的途徑是依法扶貧,讓法治為精準扶貧保駕護航。為此,我們應當在借鑒國外反貧困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利用法治思維以及法治方式進一步健全貧困地區公共法律服務制度,加強司法保障,從而為實現精準扶貧提供強有力的法制保障。
關鍵詞:精準扶貧;法治建設;法治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探索,最終開辟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發展道路。在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出于對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的考慮,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精準扶貧這一重要理念。法律是治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同時法律也是精準扶貧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要想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就必須要不斷對當前的法律制度進行充分考慮,并且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有效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全面解決當前精準扶貧相關工作面臨的一些現實難題,使扶貧改革工作有法律依靠。
1.1 精準扶貧的提出
在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進行考察工作中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這一概念。隨后經歷了一系列工作之后,在2015年11月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關鍵要找對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精準扶貧這一策略的提出,充分顯現了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扶貧工作的高度重視,也標志著標準精準扶貧已成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導。同時也充分說明了要想實現精準扶貧,必須要有強大的法律依靠。
1.2 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
精準扶貧是當前中國扶貧領域最新推出的一項理念,包括理論、戰略、政策、機制等一系列內容,是一個完善而又全面地系統。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以下兩點,首先是共同富裕實現思想。其次,是人權保障理論。
2.1 善用法治思維以及法治方式推進扶貧開發工作
合理應用法治思維有效解決現實問題。法治思維是一種規則思維、程序思維,這種思維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必須有嚴格地遵循各項規則,堅決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線。在既定的程序內開展各項工作,始終堅持科學合理的應用法律法規,對扶貧開發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合理化解決。全面提高依法扶貧工作能力,堅持以人為本、群眾利益至上。在精準扶貧相關工作各環節中,努力做到程序合法、內容合法以及手段合法,使最終結果公平、公正、公開。將廣大貧困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出來,讓貧困群眾能夠擁有更多地獲得感。
2.2 完善貧困地區公共法律服務制度
就一般情況而言,公共法律服務由于其本身特殊性,一般是由政府部門向人民大眾進行提供。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其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總體發展水平可以對其法治文明程度進行有效衡量。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明確強調,在今后扶貧工作實際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大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力度,從而有效增加有關民生領域的法律服務。政府相關部門應在各項工作開展中結合人民日常生產生活實際需求,使得各項公共法律服務資源能夠在城市以及鄉村之間得到有效平衡,只有這樣才可能建設成更加完全的、包含國內大多數貧困地區在內的尊法、守法、護法的法律制度。國家政府應不斷完善有關于貧困地區法律援助方面的制度,根據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實際需求,進一步擴大法律援助的覆蓋面積,使法律援助能夠將基層不斷延伸。同時為了使精準扶貧相關工作更加有效,相關部門要不斷對法律援助具體方式有效完善,并且尋求出更為合適貧困人口日常工作生活實際需求的援助機制,有效優化我國大部分貧困區域司法援助以及對口扶持的相關體制機制。讓國內一些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法律方面的人才以及和法律相關的服務機構到我國中西部地區,特別是一些連片貧困地區,對當地人民提供相應的法律服務。同時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建設具有統一性的國家司法救助體系,根據人民實際需求開設一些專門用于司法救助的基金,讓貧困群眾在遇到權利受到侵犯的情況下,可及時得到一些必要的法律幫助。
2.3 加快扶貧立法創新
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扶持貧困人民的相關立法內容,讓國內的頂層制度設計以及政策分層設計的相關工作可以密切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精準扶貧戰略在我國有效實行。在扶貧立法相關工作實際進行中,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始終堅持立法創新這一重要原則。讓權力及義務之間的關系得以有效平衡,以政府主體責任為核心對相關法律并進行有效設立,有效維護貧困人口群體利益。
2.4 加快扶貧立法構建
扶貧相關法律具體適用范圍是針對我國一些貧困區域,實際上指的是經過長期調查研究最終所確定的連片貧困區域以及連片特困區域,只有這樣才能讓精準扶貧戰略得以順利實施。在扶貧立法相關工作實際進行過程中,必須要牢牢把握立法創造這一核心本質。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重點應當突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扶貧立法的實際調整對象實際上指的是調整法律關系界定工作。所謂的法律關系,指的是法律相關規范在對社會各類關系積極調整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種權力,以及義務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實際上是由法律關系、主體法律關系內容以及法律關系客體三大要素組合而成。扶貧法律關系主體重點是國內貧困地區的貧困主體以及社會各界的貧困主體。貧困主體將會成為扶貧對象被社會各界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有效的扶貧活動。扶貧工作在實際進行中所針對的具體對象應根據法律所規定的程序對其進行判定以及辯證。而扶貧對象的實際地位為了保障扶貧的公正性應當通過法律的相關內容對其進行合理化確定。而社會各界扶貧主體實際上指的就是需要對貧困人口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扶貧的國家以及社會其他力量,例如社會組織、企業、金融機構等。扶貧主體的實際結構、社會地位及在扶貧過程當中應當履行的權利、責任應當通過法律進行合理化規范,也就是說,政府在整個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應作為最為主要的扶貧主體,主要負責根據法律中的一系列內容進行有效的收集活動,并且結合各個貧困人口的實際需求對其合理化配置。根據精準扶貧工作在實際進行中所提出來的一系列需求,對相應的扶貧機制進行有效設計,并且展開積極行動,嚴厲打擊扶貧活動中一些不良行為。而我國其它類型的扶貧主體在扶貧活動實際進行的過程中,重點負責依法獲取相應的扶貧資源,并且在政府部門的有效監督下,對貧困人口展開一系列實際的扶貧活動。其次,扶貧規范開發工作在實際進行中所制定出來的一系列法制制度,例如扶貧開發規范化、項目實施扶貧機制、資金管理等一系列相關內容。最后,法律責任。具體而言包括各級政府以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我國迎來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為了使精準扶貧戰略能夠有效實施,相關部門必須加快構建以權利義務關系和主體責任為核心的扶貧法律體系,從而給精準扶貧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