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 安慧 李博文
(1.西安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8;2.昭慧中學 陜西西安 710299)
人才培養是辦好高校,辦出一流大學的核心點,培養方法技術嫻熟的實踐性人才是對高校教育的具體要求。由此可見當前對實踐人才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及迫切性。西安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于2019 年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次年體操課程被評為省級一流課程。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在取得成就的同時,面臨著體操實踐能力培養問題,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問題,學生探索創新能力問題,體操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問題,職業資格的獲得與學習動機問題,學生實踐能力考核評價等。這些問題可以通過重新定位培養方向及目標,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其回歸高水平人才培養的體系中,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貫徹落實“以本為本,四個回歸”。
課程體系是育人活動的指導思想,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托,它規定了培養目標實施的規劃方案。課程體系主要由特定的課程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活動方式所組成,其中課程觀起著主宰作用[1]。
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應全面體現本專業人才培養的總目標,西安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本科)核心課程總計800 學時,除專項理論與實踐外,術科總計416學時,體操課程作為西安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術科核心課程之一,學時數為96 學時,占術科學時的23%,專項理論與實踐課程僅次于田徑課程??梢姡w操課程在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地位。
良好的教學設計是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途徑,課程教學大綱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提供綱領性文件及文檔,體操課程最重要的環節和賴以實施的路徑,通過體操教學來實現。
1.2.1 體操課程目的
培養學生頑強拼搏,果敢創新的優良品質,培養為人師表,治學嚴謹,合作探究的優良作風。體操課程是以適應素質教育下體育教育人才的需求為目的,培養學校體育師資,使其掌握較系統的體操教學理論知識、技術、技能以及競賽的組織與裁判,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專業技能,強化健身理念等,使其能夠勝任學校體育教育中的教學、訓練、競賽等工作[2]。
1.2.2 體操教學目標
根據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的培養目標與要求,使學生較系統地掌握體操運動的基本理論、技術、技能;基本掌握體操教學規律,學會運用體操教學手段,增強學生體質,開展群眾性體操比賽的組織與裁判工作;基本具有從事學校體操教學、課余訓練和組織課外體育活動的實際工作能力。
1.2.3 體操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形式及學時分配是體操課程教學大綱與進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清晰體現體操課程在教學中實施學生培養目標、任務的具體內容、比重。2020年版培養方案將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分為2 個學期,采用16+8 周的教學方案,每周4 學時,總計96 學時,分為理論、實踐、考核三部分,其中理論講授8 學時,占總課時的8.3%;實踐內容課時84學時,占總課時的87.5%;考核評價4 學時,占總課時的4.2%。理論部分涵蓋了概述、實踐操作理論方法、組織與裁判;實踐部分主要有基本體操、技術動作學習、保護與幫助、體操鍛煉方法與實踐。
2020 年修訂的教學大綱中,基本體操實踐的內容是12 學時,徒手體操創編、教案編寫與實踐、助教活動、保護與幫助、體操鍛煉的方法與實踐內容的學時是16 學時,技巧、雙杠、平衡木(女)、跳躍、單杠的學時安排為56 學時,具體比例為1∶1.3∶4.7,實踐能力培養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及比重劃分的依據不清晰,到底采用幾次課,多少學時,何種教學方式方法能有效提高實踐能力,比例劃分的合理性有待進一步考證,在能力實踐培養過程中,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缺少實證研究。
目前,該院體操課實踐能力培養主要有基本體操實踐、徒手體操創編、教案編寫與實踐、助教活動、保護與幫助、體操鍛煉的方法與實踐內容、技巧、雙杠、平衡木(女)、跳躍、單杠動作技術實踐,而且課程內容的比例以動作技術學習為主。調查當前的學校招聘流程發現,考查內容主要有基本體操實踐能力、動作技能展示、身體素質測試、說課、教案編寫、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處理學生心理及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對2017級和2019級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學生期望獲得的實踐能力,期望值最高的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期望值最低的為競賽的組織與裁判能力。說明當前實踐能力培養的內容不夠完善,沒有滿足社會、學校、學生的需求,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不足。
調查發現,即將畢業的學生對能力需求的渴望程度要高于低年級的學生,也說明學生經歷了實習、面試、教師資格考試、各種應聘后,對于自身能力提高有了新的認識。學生對體操實踐能力培養的期望,更多地表現在希望得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以及說課能力、保護與幫助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的培養。
調查發現,2017級與2019級學生對體操課實踐能力培養的方式感到滿意的,分別占42%、25%,而對體操課實踐能力培養不滿意的,分別占到58%和75%。兩個年級學生在體操實踐培養內容與學生就業需求相符程度上存在較大差異,2017 級有14.13%的學生認為,實踐培養內容與學生就業需求不符,2019 級有27.5%的學生認為,實踐培養內容與學生就業需求不符,也反映出大四學生經歷了校外實習、教資考試、學校應聘等環節,對體操實踐能力培養有更加深入的認識。調查中還發現,兩個年級分別有14%與12%的學生認為實踐培養僅流于形式,缺乏教師指導,說明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不夠,對實踐內容培養的落實,教師間存在個體差異,不能夠嚴格按照教學進度要求實施,因此,教師完成教學實踐目標與教師教學能力方面還有待提高。
1.6.1 教學內容
在西安體育學院體操課程培養與中小學體育課相關性調查中,對西安市62 名中小學體育教師進行走訪,結果發現25.81%的教師認為大學體操課實踐內容與中小學體育課程緊密相關,選擇比較相關的教師占50%,有20.97%的教師選擇一般相關,僅有1.67%的教師選擇不相關,凸顯了體操普修課實踐培養的重要性。在對體操類開設情況調查中得知,廣播體操與隊列隊形是中小學體育課、大課間最常進行的體育教學活動,占83.87%,而啦啦操、健美操等不受場地器材的限制,易于開展,占43.55%;輕器械體操、藝術體操以及其他占16.13%。由此可見,廣播體操、隊列隊形、健美操、啦啦操、輕器械體操、藝術體操等是中小學體操類課程開展的主要內容。
另據統計發現,影響學校開展體操課程的主要因素有學生身體素質水平較低,動作難度較大易出現傷害事故,自然班級人數多不易組織教學,場地器械不足,缺乏保護與幫助,教師專業水平有限等。
1.6.2 體育教學能力需求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版)》已開始正式施行,新課標對體育教師的要求也在提高,中小學對體育教師的能力需求更加全面。調查發現,學校最注重的是學生的教學能力,占85.48%,其次是專項技術和綜合素質,占80.65%,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與教師、學生、學校領導、家長、其他方面的重要行為準則,占51.61%,學科成績反映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占20.97%。此外,隨著現代科技信息與傳統教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得到廣泛應用,多媒體運用能力占14.52%。
通過對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實踐能力評價要素的調查發現,中小學對體育教師實踐能力評價要素主要集中在保護與幫助能力、講解示范能力、口令與隊列隊形的組織調隊能力、教學設計能力、說課能力、教案撰寫能力,以上各要素是評價合格教師的重要標準[3]。同樣對62名中小學體育教師進行調查,對于教師體操實踐能力各項要求中,學生安全問題是學校教學管理的頭等大事,具備良好的保護與幫助能力是首要考慮的。此外,要能夠保證體育課順利開展,要有能夠駕馭課堂的組織能力,口令與隊列隊形是鍛煉學生嚴格遵守紀律、聽指揮的重要教學手段。同時,正確的講解與示范能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糾錯能力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深受體育教師的重視。疫情常態化致使教學方式發生了轉變,體育教師不僅要進行動作教學,還要能夠設計課程、研究課程,說課則作為考查這一能力的主要標準。
1.6.3 西安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體操實踐能力培養指標體系構建
結合體操實踐能力培養的特點規律,該文將張磊等人[4]提出的實踐能力中包含的4個基本構成要素,作為該研究的培養維度,即實踐動機、一般實踐能力、專項實踐能力和情境實踐能力。通過2 輪專家問卷咨詢,最終確定一級指標4 項,二級指標11 項,三級指標47 項。采用優序圖法進行指標權重的計算,最終計算出各指標的權重數值。一級指標中的體操實踐動機權重值為0.1875,包括體操實踐興趣(0.1042)、體操實踐成就動機(0.0625)、體操實踐壓力(0.0208)。體操一般實踐能力權重值為0.0625,包括問題情境的感知(0.0069)、機體運動(0.0278)、交流(0.0278)。體操專項實踐能力權重值為0.4375,包括體操運動的認知(0.1944)、體操技能的運用(0.0486)、體操實踐能力評價(0.1944)。體操情景實踐能力權重值為0.3125,包括課上情景實踐能力(0.2344)、課下情景實踐能力(0.0781)。三級指標47項,內容較多,此處略。
在培養學生實踐動機中,采用啟發誘導法來激發學生渴望學習新技術、新動作的動機。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心智較為成熟,具有明辨是非、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填鴨式的教授方式勢必會挫傷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教育過程受阻??梢赃m時采用誘導方法,激發學生體操實踐的內在興趣和實踐成就的動機,通過講授、討論、暗示、表揚等方式,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實踐興趣更加持久。教師運用啟發誘導方法的目標要明確,方法要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選擇恰當的時機對知識進行導入,激發學生力求成功的良好品質,消除學生對體操項目實踐的恐懼心理。
在培養學生體操實踐一般能力中,采用自主探究法來提高學生的實踐一般能力。為學生設置自主探究的情景、獨立探究的空間,培養學生主動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當前體操授課主要采用教師講解、示范,學生不斷練習的傳統教學方法,缺乏主動性,學習沒有計劃、沒有目的,研究和探索也沒有步驟,學生缺少對問題情境的感知。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教材、視頻等媒介間接獲得對問題情境的感知,從而對體操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了解體操學習過程所要具備的身體能力、技術要求以及教學能力,以自主為前提,以探究為主線,提升體操實踐一般能力。
2.3.1 體操運動的認知
體操運動的認知主要表現在學生對體操基本知識、基本動作、基本技術的理論認識。說課作為教師應聘、職稱評審、教學比賽、同行交流的重要評價內容,是一種教學、教研改革的手段,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理論和鉆研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包括對教材、學情、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創新點等進行分析,這些基本涵蓋了體操理論的所有內容,可以反映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體現教學思路,考察教師將理論內容與實踐緊密結合并運用到教學實踐當中的能力。
2.3.2 體操技能的運用方法
在對學生體操技能的運用實踐能力培養中,采用課前實習+助教活動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實踐教學的情景,教學實踐時間由短到長,內容由少到多,環節逐漸遞增,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敢講、會講,敢教、會教,促使學生動作講解能力、動作示范能力、口令運用能力、保護幫助能力、糾正錯誤能力、課堂組織教學能力、場地器材布置能力、教授體操健身能力得到提升,學生提前感知教學過程并在實踐中發現自身能力不足的問題,隨著實習的深入,對癥下藥。此外,實踐中學生的角色發生變化,能夠更好地激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觀能動性[5-6]。
2.3.3 體操實踐能力評價方法
在培養學生體操實踐能力評價中,采用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教師對學生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的多元化評價方式。通常主要采用結果性評價,對學生的某一教學實踐能力進行評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將評價的內容進行細化,涉及的內容更加廣泛,評價更加全面,有利于體現學生實踐能力。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能夠從更加專業的角度為學生學習和發展提供專門性服務。學生互評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導地位。自我評價更加有利于學生對學習過程、方法、技能掌握的評估與反思,體現學生成就動機,學生最終可以由簡單知識的獲取,到通過刻意練習進行知識轉化,形成可遷移和應用的技能,他評與學生的自我評價相融合,才能促進學生的自我調整,改善學習效果。
2.3.4 體操情景實踐能力
(1)課上情景實踐能力
在課上情景實踐能力培養中,采用全課實習+反思性教學法的模式。反思教學法是指審視自己在課堂的所作所為,注重教育學理論,以教學反思為重點,最后總結出更優質、更有效的教學方式[7]。全課實習真實展現步入中小學體育課的場景,教學過程或者結果反饋可能與事先設想的結果不盡相同,實習學生就要對搜集的信息進行反思,如教學方法是否適合學生,并探索提高學習品質的新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創新能力。可以采用學生調查反饋、教師觀摩反饋、視頻錄制反饋、自我反思記錄等方法提高學生課上情景實踐的教學能力。
(2)課下情景實踐能力
為夯實學生體操實踐能力,豐富學生教學活動,以賽促教,常賽常練,在課下圍繞體操實踐能力培養的內容,舉行易于開展的教學比賽活動,如體操說課比賽、體操教學設計比賽、體操教案評比、教學微課比賽等教學活動,對體操課起到一定的輔助、補充、驗證作用。
結合前人研究制定體操教學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主要圍繞體操專項實踐能力、體操情境實踐能力、體操實踐動機、體操一般實踐能力展開研究。
對各項指標進行篩選,最終確定4 項一級培養指標,11 項二級培養指標及47 項三級培養指標,構建了完整、科學、系統的培養指標體系內容。
體操專項實踐能力是整個培養體系的核心,其中體操運動的認知、體操實踐能力評價權重值均高于體操技能的運用,說明在培養體操專項實踐能力過程中應當把學生對運動的認知與實踐能力評價作為重點。
根據指標體系提出啟發誘導法、自主探究法、說課、課前實習+助教活動模式、全課實習+反思性教學法模式、多元評價等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體操實踐能力。
合理安排課時進度,結合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師能力需求,以體操專項實踐能力和體操情境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體操實踐動機和體操一般實踐能力為輔的教學模式。
根據培養指標體系的內容,制定評價標準,以評價促進實踐能力培養,注重過程評價,結合結果評價、他人評價、自我評價等方法,有利于學生體操實踐能力的監督、評價和促進。
增加體操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的比重,合理安排課前實習、助教活動、全課實習的銜接,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將理論認知與實踐緊密結合。
教師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實踐情景,確保每位學生的實踐能力都能得到全面鍛煉,也為學生的就業、資格認證、教學比賽提供基礎保障,促進教學實踐體系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