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柄文 高子涵
1.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2.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
隨著文化政策的不斷出臺,國家對高校大學生美育的重視程度正在不斷提高。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各高校要明確藝術教育的管理機構,把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實行學分制管理,鼓勵高校開展學生跨校選修公共藝術課程和學分互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核心價值觀的一片沃土,應讓高校學生從中汲取營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民族綿延五千年歷史不斷絕的重要支撐,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工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黨和國家將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和內容,因此,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蕩交流融匯的過程中,高校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勢,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進一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本次研究選擇景泰藍作為非遺進高校的路徑和效果研究代表,其主要原因是北京景泰藍作為“燕京八絕”之一,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各國元首政要。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設立有琺瑯工坊,并有老師開設相關課程。綜上,決定以琺瑯工藝在二外的傳播為例進行研究。
二外的藝術類公共選修課——琺瑯藝術設計是本次研究的主要調研對象,理念是將設計理論和工藝實踐相結合,課程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能力和實踐能力有全面的要求,課堂中常提到要從生活中發現美,并且在設計作品時注重情感表達。設計題目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發,內容包括二十四節氣、敦煌莫高窟壁畫等。學生從傳統圖案、文物、國內外的藝術作品中尋找相關題材,并且和其他同學相互交流。在工藝實踐環節,學生獨立完成作品的制作,并結合各種工藝技法進行創新,實現在學習和傳承過程中的再創作和思考。課程結束時,學生進行成果匯報,同學間通過交流相互學習。總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實現了從工藝學習到設計實踐的跨越,課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獲得了對美的感悟。
筆者參加了兩期琺瑯藝術設計課程,對課程的學習和實踐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課堂上教師講授的內容能夠滿足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以及拓展內容的延伸。教師對學生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指引學生在作品中完成自我表達。部分學生開始著手組建學校琺瑯藝術創意社團,以增加工藝技術和運營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學生通過自發性的學習,迅速地自我成長,并依托琺瑯社團的組建、運營和管理,利用第二課堂面向更多師生傳播琺瑯工藝。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琺瑯工藝的傳承人、傳承方式及歷史和發展現狀,并進一步提升琺瑯工藝的設計和制作能力、琺瑯社團的運營和管理能力,琺瑯社團的創始人通過以下方式深化琺瑯工藝的學習和實踐,并將所學內容運用于琺瑯社團活動和校園琺瑯體驗活動的開展中。
北京藝術基金景泰藍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立足北京聯合大學教學資源,緊緊圍繞景泰藍的創新人才培養,融合學界和業界資源,將現代教學模式運用到非遺傳承中。授課內容有琺瑯理論相關知識、琺瑯設計的構思,并前往熊氏琺瑯廠完成設計作品。項目結束后,學員設計的作品在北京聯合大學博物館進行展出。通過這次培訓項目,筆者從講座中了解到當下市場和企業的革新與適應性改變,從結項作品的設計制作中提升了設計能力和工藝技術,到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的觀察學習積累了經驗。
作為項目調研者和金屬工藝的學習者,筆者在指導老師的推薦下前往云南鶴慶新華村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學習實踐。鶴慶新華村是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北部的白族村落,該村早在明朝就開始加工民族首飾等工藝品。當地村民曾經為了討生計而離開家鄉從事工藝品制作,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結識其他民族的工匠,如今帶著成熟的手藝和穩定的客戶群回來建設自己的家鄉。在村中不乏清華美院、武漢地大等學校的學生老師在進行社會實踐和學習,許多工匠的作坊都成了高校的教育實踐基地。調研期間,筆者走入多家工匠的家或工作室中,和當地工匠討教工藝技術,參觀原材料工廠,還幫助一戶匠人填寫文件申報非遺傳承人。新華村的工匠熱情好客、為人樸實,對前來學習的師生團體以開放的態度傳授工藝,體現出對傳統工藝的責任擔當和文化自信。
北京琺瑯廠是國內生產經營景泰藍最大的專業企業,是行業范圍內唯一一家中華老字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和全國景泰藍行業中的龍頭企業。調研過程中社團成員不僅參觀景泰藍博物館,了解藝術作品,還進入車間和正在制作的工人交流學習。充分達到了本次活動的目的:帶領社團同學拓寬視野,吸收傳統工藝的養分,激發創作活力。
通過建立高校師生與傳統工藝企業的聯系,琺瑯社團為日后的運營和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知識儲備和管理經驗。其中,北京藝術基金景泰藍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對課程的設置有明晰的安排,對作品的設計強調個人情感表達和突出思想內涵。在民族民間金屬工藝田野調查中,發現工匠在手工技藝、工具的開發和使用等方面有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工匠在設計、工藝、商業經營上的見識和思路,也可以為琺瑯社團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內容。
同時,在建立高校師生與傳統工藝企業聯系的過程中,大學生走進開設有相關專業的其他高校、工匠聚集區和琺瑯工藝企業,在同這些群體的交流學習過程中,也為對方帶去了活力和新的思考。與這些群體之間建立友好聯系,能夠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接觸,快速學習對方的工藝,并且從匠人或企業的發展經歷中感受傳承非遺的責任感,在自己未來的設計與規劃中體現出傳承與創新。
在項目進行前期準備時,琺瑯社團創始人通過調研,了解到選擇琺瑯課的學生普遍希望在課程之外有更多時間進行工藝創作。而第二課堂主要體現在由高校學生依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的學生組織,能夠培養學生與人相處、與人合作的能力。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才就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被認為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
因此,在核心價值觀指引、學校社團聯合會支持、專業授課教師指導、學生群體有現實需求的情況下,成立了二外學生社團——琺瑯創意社。社團的管理基于學校要求和工坊安全守則進行,社團在制訂方案的過程中,向學校其他優秀社團學習,結合本科教育中的管理學知識,摸索出一套適合的管理辦法。社團的根本使命是加深非遺和高校的聯結,通過舉辦社團活動,邀請相關專家或非遺傳承人舉辦講座等,不斷完善社團功能性建設,加深聯結。
社團旨在為公共選修課——琺瑯藝術設計的學生提供手工藝創作的課外時間,向更多的師生宣傳琺瑯工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團成員積極參加學校和社團聯合會組織的各類活動,多以參與者和志愿者的身份為活動出力。
在2019—2020 學年,社團參與了本科生教育評估工作的琺瑯特色展示環節,作為志愿者服務于評委和教授,為他們講解琺瑯工藝并示范操作。另外,社團成員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到校級文化活動“摩洛哥文化節”中,帶領外國嘉賓體驗和感受非遺的魅力。
社團還自主舉辦了琺瑯工藝體驗活動,為了保障活動的順利進行,負責活動策劃的社員提前設計并準備好必要材料,使當天的活動順利進行,甚至還吸引了一位非學校的社界琺瑯愛好者參加,并且活動后相互建立了友好聯系。
此外,琺瑯社團還參與到了校社聯燈光節的活動中。活動展示了學生的藝術成果,增進了學生組織之間的凝聚力。琺瑯社團在活動中展賣社員作品,引起了很多同學的關注。同時,社團將所得交給制作作品的社員,鼓勵激發他們的創作活力。
二外在今年還啟動了文化創意工坊,并在校慶期間用于開展校友琺瑯體驗的相關活動。過程中對于琺瑯工藝體驗角的建立,筆者作為定制實驗器材的師傅和老師之間的聯系者參與其中,以建成一個具有完整功能的小型工坊,達到在有限空間中容納多人一起使用的目標,同時要符合安全規定,進行統籌設計。筆者聯系相關師傅定制器材設施以及琺瑯制作的原材料。指導老師為了實現工藝上的拓展,定制了木墩、鐵砧等各類工具。
該項目建成后,琺瑯角的功能為展示琺瑯工藝并為社團進行日常活動提供了場地,也將社團做出的部分作品作為商品售賣,另一側是學校的文創產品商店,展柜中陳列有水杯、吉祥物毛絨玩具、紀念章等校園文化紀念品。兩者相互結合,形成整體面貌。社團學生制作的過程中使用校園元素作為制作主題,同時也在建校55 周年的校慶活動中制作以校花海棠為主題的琺瑯作品;文創商店摸索制作出了一系列二外題材的琺瑯底板,為琺瑯角開展體驗活動提供了便利。
至此,項目從意義上完成了實體落地,讓琺瑯工藝這個非遺項目成為學校展示的一部分。學生通過手藝拓展校園文化,制作具有二外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
第二課堂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和認識了琺瑯工藝,較充分地發揮了其傳播作用。從近一年的運行效果來看,社團的建立確實加強了學生層面非遺和高校間的聯系,反映了學生自上而下的需求,也證明了通過成立社團來達到琺瑯工藝在二外的傳播是切實可行的。
社團對先前積累的經驗進行了利用與發揮,由于經驗缺乏依然存在問題,社團的制度建設有理論與現實的差距,社團的現狀只滿足了基本的運營需求,依然蘊含著很大的潛力與后勁。同時,在探索非遺進高校的路徑中,筆者認為,成立社團的做法未必是最優解,隨著理念的不斷加深也會對其他方式發起探索。
在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國家通過法規政策,引導大眾重視非遺,還以藝術基金的形式舉辦培訓項目,為將來非遺納入正規化教育做好準備。高校應響應政策號召,將非遺帶入校園,通過建立工藝專業教室等方式給予教師和學生實現非遺進校園的必要支持。企業與工匠作為工藝的擁有者和傳承者,應以包容開放的心態,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工匠也可進入高校學習深造,利用網絡媒體等宣傳方式,建立和高校之間的聯系,同時提高自身影響力,帶動大眾關注和認識非遺。
筆者以高校學生的身份研究分析了非遺進高校的路徑和效果,相信隨著廣大教育和藝術工作者的努力,一定能全面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