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榮,劉喜球
(1.吉首大學 檔案館;2.吉首大學 圖書館,湖南 吉首 416000)
智慧圖書館起源于RFID技術應用及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從2003年Aittola首次提出Smart Library一詞[1],到2010年國內開始提出智慧圖書館[2],再到2020年圖書館業界紛紛制定智慧圖書館發展規劃[3],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和建設已經成為圖書館界近幾年探討和實踐的熱點。面對智慧圖書館建設的興起,大多數中小型圖書館受限于資金、技術、人員、資源等多重壓力,其數字圖書館建設、移動圖書館建設還沒有完全轉型之際,又要承擔智慧圖書館建設轉型任務。對于省級公共圖書館、一流大學圖書館而言轉型可能較容易實現,而對于一般本科院校圖書館、縣級公共圖書館而言其實現轉型的難度和困境要大得多。
目前學界和業界對智慧圖書館構建認知莫衷一是:一種觀點是以王世偉[4]為代表,從整體視角認為智慧圖書館主要表現在全面感知、立體互聯和共享協調3個方面,這種智慧圖書館認知不僅可以解決局部問題,還可以解決圖書館智慧化的全局方案;一種觀點以饒權[5]為代表,認為智慧圖書館建設重在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與共享,縣級圖書館及基層服務點只需要搭載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通過云上智慧圖書館分享全網知識內容和智慧圖書館管理系統;還有一種觀點則是以程煥文教授[6]為代表的要素視角,認為智慧圖書館是以RFID自助借還、自動分揀和全自動軌道傳送、館藏自動清點、高密度自動存儲智能書庫、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應用要素為標志。上述對智慧圖書館構建認知有宏觀的、理論的、甚至是全局的,也有微觀的、具體的,這些對中小型圖書館管理者而言,除了概念和內容認知模糊外,還有如何選擇性建設的難度。
據教育部高校圖書館2019年的事實數據庫統計,1 278所高校圖書館的年度總經費的中位值為287.4萬元,也就是說半數以上的高校圖書館年度經費在300萬元以下[7],而“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的經費至少也有2 000萬元。盡管這些年度經費主要用于文獻資源建設,不能用于智慧圖書館項目建設,但這些數據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小型圖書館在建設智慧圖書館過程中與大型圖書館的經費差距。以吉首大學圖書館為例,該館屬于中小型圖書館,2021年度圖書館文獻采購費用為370萬元,設備采購、設備運維等圖書維護費用為25萬元,這些均為專款專用的年度常規性固定運維經費。若需將館藏110萬冊圖書轉換為超高頻RFID標簽,按2020年電子標簽最低報價1元/個,僅此一項需要投入110萬元,加上配套運行的軟硬件設備,大致需要投入260萬元。近些年來圖書館每年將RFID智慧圖書館項目建設作為預算上報,但受限于學校經費困難每次都難以納入學校預算。
理論上講,智慧圖書館建設內容包括業務管理的智慧化、服務的智慧化和環境保障的智慧化,而這些智慧化需要建設一支相適應的館員隊伍來支持與配合。如果缺少任何一項內容或哪一類環節,那么這種圖書館的智慧化就會大打折扣。業務管理的智慧化包括了流通借還、采購圖書、圖書上架、文獻傳遞、文獻推薦等業務的智慧化;服務的智慧化從資源層面來講,涉及資源的采集、整理、保存、分析到提供服務的業務流程的智慧化,從技術層面來講,圖書館需要從技術上應用物聯網、RFID、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以實現節省讀者時間、提高讀者學習效率、提升享受圖書館服務的體驗的目標;環境保障的智慧化包括咨詢機器人、各類感知系統和數據應用系統、5G網絡及高速Wi-Fi全覆蓋的建設,以及館員和讀者用戶的智慧意識方面的培養。
根據2010年劉紹榮等人對國內35家公共圖書館、15家高校圖書館、4家專業圖書館的調查,實施RFID后,公共圖書館到館讀者數量顯著增加,高校圖書館到館讀者數量變化不大[8]。因此,從圖書館服務的讀者增加數量來講,高校圖書館預期效益并不明顯,且經過10年的發展,全國公共圖書館整體上圖書外借冊次增速放緩。以全國公共圖書館圖書外借總冊次為例:2015年,外借總量為50 896萬冊次,2019年為61 373萬冊次,年均增長率為5.8%,遠少于2010年—2014年的年均增長率15.4%[9]。上海、吉林等部分地區公共圖書館甚至出現不增反降的情況,如上海地區公共圖書館圖書外借冊次從2015年的8 681萬冊次下降到2019年的2 151萬冊次[10]。高校圖書館整體上圖書外借量下降很快,窺一斑而見全豹,以吉首大學圖書館為例,文獻外借量從2010年31萬冊次下降到2019年的6萬冊次。
宏觀上講,無論從公共圖書館還是高校圖書館來講,作為智慧圖書館之一的考量指標RFID自助借還,其突出的預期效益還是值得商榷的。至于其他如咨詢機器人、盤點機器人、智能座位、大數據顯示屏等諸多智慧圖書館建設要素,對于中小型圖書館來講,拋開資金籌建難度與運行維護難度,其預期效益難以評估。
當然,中小型圖書館智慧化建設除了上述主要困境外,還有技術人才隊伍、圖書館空間改造、統一資源管理等建設方面的困境。
籌集智慧圖書館項目資金的主要途徑有:①通過項目申報,積極向更高層級的主管部門申請專項資金。如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型高校圖書館,可依托中央資金支持地方高校項目,借助國家支持欠發達地區高校基礎設施建設的有利時機,申報智慧圖書館建設項目。②借助國家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中小型圖書館極力爭取把智慧化建設項目納入政府形象工程建設范疇,將圖書館打造成為居民向往和留戀的“第三起居室”,為其提供智慧服務和綠色生態環保的空間服務。③開放思想,積極爭取社會捐助。通過與本地知名商人聯系與溝通,借助社會力量創辦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熱情,爭取其冠名建設智慧圖書項目,以擴大捐助人的知名度,樹立其樂于創辦文化事業的良好形象。④面臨新形勢,進行適度經費預算改革。根據2019年吉首大學圖書館統計數據,全年只有16%的讀者來館借閱紙質圖書,84%的讀者全年沒有入館借閱過一本圖書,與讀者利用紙質文獻情況相反的是,有63%的讀者入館利用過圖書館空間進行自習。基于上述現象,圖書館可根據讀者對圖書館需求的變化,將圖書館常規性經費預算進行調整,對閱覽室、自習室等座位進行智慧化管理,安排經費進行相應的座位管理應用系統采購,便于讀者通過智能手機端隨時隨地進行座位預約。
對于中小型圖書館而言,建設成本和運行維護成本始終是圖書館采用智慧化項目需要面臨的問題[11]。在技術產品不成熟的探索性應用階段,或許只有經濟實力強和富于創新意識的大型圖書館才能充當技術的先行者。以RFID電子標簽為例,2006年每個約8元,到2013年降至約1元,2020年最低價格降至0.6元,100萬冊圖書僅電子標簽就能節省740萬元,若是大規模生產石墨烯天線標簽,其成本將繼續下降[12],低成本的標簽將會激發中小型圖書館引進RFID,促成更為龐大的圖書館RFID市場和更為成熟的RFID解決方案。
基于此,中小型圖書館可先著手進行流通的自助借還,通過紙質圖書的RFID化、購置必要的自助借還設備及RFID門禁通道即可實現。對于那些費用較高的智能外借書架、自助智能預約書柜設備、24小時自助圖書館設備則可視經費情況和需要程度分期分批實現,而對于購買成本、維護成本和使用成本高的自動化圖書分揀系統、自動化圖書館傳送系統、圖書分揀機器人、GPS無人駕駛智能書車,以及用于咨詢、導引、安保的機器人等設備,中小型圖書館應從自身資金實力、人員維護能力和可持續運轉考慮不予引進。即使申請到專項資金購買這些設備,后期也會因維護、更新、資金等問題難以為繼。
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制定2030年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這一方案預示著國家對碳排放將出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進行管控,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更加重視其生產設備是否具備智慧化節能程序。中小型圖書館實施智慧化空間管理和服務方面,需要從能源消耗、視頻監控、安防、光線、空調、電梯等設備入手,考慮引入具有節能環保智能程序的設備,以實現智慧化的物理空間管理和服務[13]。照明感應設備、感應電梯、能耗分析系統等的引入對智慧化節能、讀者智慧化服務幫助較大。除此之外,還可引入目前流行的智慧化軟硬件設備開展圖書館物理空間的導航、導覽,以及座位和學習共享空間的預約。若是咨詢機器人技術成熟、成本下降到中小型圖書館可以承受的條件,可以引入機器人設備用于服務推介、參考問答、接待讀者等工作。
中小型圖書館普遍存在數據存儲風險高、數據處理方式落后等問題,隨著微信、微博、抖音等手機終端閱讀方式帶來的知識碎片化閱讀時間占比加大,網絡平臺商、電子資源商擠占圖書館原有的讀者市場,讀者對圖書館的依賴性逐漸降低。究其原因應是圖書館系統平臺的封閉性所致,幾十年來圖書館一直是館配商與數據商的資源銷售對象,圖書館根據自身的服務對象選擇文獻資源為讀者提供文獻服務,這種依托數字圖書館、移動圖書館和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構建的自循環封閉的服務平臺,至少存在3個方面的問題:①從技術層面來講,存在眾多的圖書館應用系統技術整合壁壘;②從數據層面來講,存在著多源異構數據開放、清洗、加工與融合問題;③從版權層面來講,存在著數據商、集成商與服務供應商為了版權利益,不愿意開放數據的問題。
為打破這種封閉性和解決上述問題,有必要打造一個從作者到出版商、從出版商到發行商、從發行商到館配商或數據商,從館配商或數據商到圖書館,從圖書館到讀者的全鏈條利益的云智慧平臺,該平臺可串聯知識生產、資源采購、知識服務、知識利用,并且可根據圖書館自身需要裝配各種開放的第三方應用系統。目前類似這樣的智慧平臺已經有基于EDS的Folio、基于Primo的ALMA、基于超星發現的超星智慧圖書館、維普智圖、江蘇圖星等。這些智慧系統是探索智慧圖書館平臺建設的階段產品:能夠實現多樣化文獻資源、用戶行為、業務數據的精細化加工、集成與梳理,具備管理超億級的數據能力,進行智能的個性化數據營運與推送,可直接進行云部署,為中小型圖書館節省部署到本地的硬件成本和維護成本。
圖書館與其他行業一樣,每逢信息技術的重大變革都會催生圖書館發展的階段更替,如計算機技術應用于圖書館的計算機圖書館階段,互聯網絡發展技術應用于圖書館的網絡圖書館階段,數字化技術應用于圖書館的數字圖書館階段,無線移動通信技術應用于圖書館的移動圖書館階段,以及目前流行的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圖書館的智慧圖書館階段。不管發展到哪種階段,圖書館還是圖書館,雖然圖書館的設備、空間、資源、管理系統、服務方式和手段在不同階段下均發生了改變,甚至有些改變是顛覆性的改變,但其社會價值沒有改變,圖書館依托自身擁有的豐富館藏促進社會信息平等、文化平等和教育平等的職能不會改變。